模具设计中浇口位置和结构形式(模具设计必备知识)

浇口在模具设计中至关重要,影响着注塑制品的质量。本文介绍了直浇口、侧浇口、扇形浇口等11种常见的浇口形式及其优缺点,帮助设计师选择合适的浇口以优化注塑过程。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浇口,亦称进料口,是连接分流道与型腔熔体的通道。浇口选择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注塑制品能否完好、高质量地注射成型。浇口位置对熔体流动前沿的形状和保压压力的效果都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也决定了注塑制品的强度和其它性能。

浇口的类型与位置
在注塑模设计中,按浇口的结构形式和特点,常用的浇口形式有下列11种:

1.直浇口

即主流道浇口,属于非限制性浇口。

优点:塑料熔体由主流道的大端直接进入型腔,因此具有流动阻力小、流程短及补给时间长等特点。这样的浇口有良好的熔体流动状态,熔体从型腔底面中心部位流向分型面,有利于排气;这种浇口形式使注塑制品和浇注系统在分型面上的投影面积最小,模具结构紧凑,注塑机受力均匀。

缺点:进料处有较大的残余应力,容易导致注塑制品翘曲变形,同时浇口较大,去除浇口痕迹较困难且痕迹较大,影响美观,所以,这类浇口多用于注射成型大中型长流程、深型腔、筒形或壳形注塑制品,尤其适合于聚碳酸酯、聚砜等高粘度塑料。另外,这种形式的浇口只适合于单型腔模具。

在设计这类浇口时,为了减小与注塑制品接触处的浇口面积,防止该处产生缩口、变形等缺陷,一方面应尽量选用较小锥度的主流道锥角(为2-4°),另一方面应尽量减小定模板和定模座的厚度。

2.侧浇口

国外将侧浇口称为标准浇口。

侧浇口一般开设在分型面上,塑料熔体从内侧或外侧充满模具型腔,其截面形状多为矩形(扁槽),改变浇口宽度与厚度,可以调节熔体的剪切速率及浇口的冻结时间。这类浇口可根据注塑制品的形状特征选择其位置,加工和修整方便,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