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企业实施敏捷容易范的5个错误

常见企业实施敏捷容易范的5个错误,总结归纳下,有如下几个:

第⼀,建⽴“敏捷IT”不等于可以忽略IT开发中的⼀些基本最佳实践。有些企业⻓期以来缺乏对开发过程管理的重视,加之经常⾯临开发时间短、经费紧等压⼒,为了追求开发速度,往往不够重视需求管理、开发代码质量管理等基本⼯作。在接触到“敏捷IT”的概念后,更是简单错误地认为“敏捷IT”就是“去⽂档化”“开发代码质量问题留给迭代慢慢解决”等。殊不知,敏捷所倡导的“快”并不简单等同于省略关键的⼯作步骤,⽽是要求IT与业务之间增强沟通,以“⼩步快跑”的⽅式来应对业务需求的不确定性,避免因沟通不及时导致IT开发“⼀步跨错”。⽽对于需求管理、代码质量管理等IT本职⼯作,即便在“敏捷IT”模式下,IT部门仍需要“独善其⾝”:需求依然要清晰记录,只不过建议采⽤JIRA等在线协同平台(甚⾄邀请业务⼀同参与到需求发布与更新中),开发代码质量依然重要,甚⾄建议在开发过程中通过程序员配对等⽅式及早发现代码bug等质量问题。

 

第⼆,建⽴“敏捷IT”不仅是引⼊scrum等开发⽅法论及流程,也需要关键的技术赋能。从需求分析到开发测试上线的整条链路要实现敏捷快速,有很多环节需要⾃动化技术的⽀持,⽐如“代码质量监控”(诸如SonarQube等⼯具可⾃动扫描发现代码中空指针等错误)、“⾃动化测试”(TestAutomation,使⽤脚本和仿真测试数据模拟⼤规模、复杂场景的系统操作)和“持续集成”(Continuous Integration,伴随频繁的代码更新进⾏连续⾃动地测试和发布)。对于许多企业来说,真正需要克服的挑战未必是学习这些技术本⾝,⽽是如何使这些技术可以落地并充分发挥其作⽤。例如,有些企业的系统测试环境缺乏良好管理,测试数据常遭到肆意篡改或删除,导致⾃动化测试技术⽆法有效执⾏。

第三,建⽴“敏捷IT”需要在IT开发组织内打造“稳固团队”(stable team)。许多企业习惯了以项⽬制的⽅式来交付业务需求,特别是那些极⼤依赖于外包商进⾏IT开发的企业,久⽽久之,从需求规划、预算编制到⼈员组织等都变成以项⽬为单位来管理。这⼀模式的弊端在于,很难培养熟悉垂直业务领域(如客户关系管理、产品定价)、具有稳定交付速率且拥有从开发到维护端到端责任感的团队,⽽这种植根于垂直业务领域的稳固的开发团队,对于更准确的项⽬交付周期规划,以及以更稳定的⽣产效率进⾏产品快速迭代更新,都是⾄关重要的。建议企业将产品和服务进⾏垂直领域划分,配置聚焦不同领域的开发团队和产品负责⼈(Product Owner),并与该领域的业务侧团队(如营销团队)对接,形成更紧密的沟通和协同机制。

 

第四,建⽴“敏捷IT”不光是IT部门的任务,更需要业务部门共同参与。在传统IT模式中,业务侧在确认了需求⽂档后就很少再介⼊IT开发,直到最后进⾏⽤户验收测试。所以,在很多企业内,“敏捷IT”转型,被认为是IT组织内部的事情,⽽事实上,很多“敏捷IT”转型的失败,恰恰也是因为忽略了业务侧在其中的⾓⾊和责任。真正的“敏捷IT”,要求业务与IT⼀起制订并定期审视IT预算在各个垂直业务领域的分布、规划并定期调整开发维护团队资源的配置,在系统开发过程中,更是要定期(如每周)共同检视阶段性开发成果并讨论下⼀轮开发的需求或优先级变更。成功建⽴“敏捷IT”的企业,⽆不贯彻了“业务共同参与”这⼀关键⽅针,甚⾄在⼀些关键产品开发上,让业务侧负责⼈直接成为“产品负责⼈”,让业务侧意识到,产品开发IT项⽬的成功最终其实是业务的责任,⽽不单单是IT的责任。

 

第五,建⽴“敏捷IT”关键在于开始⾏动。不必苛求⼀步到位的敏捷,也不存在唯⼀的敏捷最终形态。每家企业因其⾃⾝差异及所处⾏业的特异性,总是存在或多或少的局限,与其⽆限制地等待理想条件的产⽣,不如先从引⼊基本的迭代开发等概念开始,逐步加快IT交付的节奏及与业务侧协同的频率,同时提升IT⾃⾝在开发过程管理中的基本功。等到⾃动化测试等技术应⽤到位及业务与IT的信任关系进⼀步增强后,再择机向更敏捷的IT开发及交付模式靠拢。与此同时,企业也应该记住,敏捷本质上是⼀种精

神、⼀种原则,⽽不是⼀种单纯的流程或者⼯具形式。“敏捷IT”的落地必须因地制宜,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调整适配。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