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相信了『软硬件解耦』的自动驾驶公司,大都被坑得很惨

交流群 | 进“传感器群/滑板底盘群/汽车基础软件群/域控制器群”请扫描文末二维码添加九章小助手,务必备注交流群名称 + 真实姓名 + 公司 + 职位(不备注无法通过好友验证)


710890ea281e08aa41230b298b3c1572.jpeg

“自动驾驶产业的市场格局正在快速收敛,真正能赢得主机厂比较高的认可度的算法供应商,不超过5家。”

今年Q1,九章的咨询团队在跟多家主机厂的自动驾驶团队交流的过程中,隐隐约约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在Q3-Q4,笔者再次跟行业里的超过60位朋友聊了一圈,然后确信:我们此前的判断没错。

这些脱颖而出的公司,都有一个共同点:软硬一体——

华为和地平线,因为自己有芯片,也有算法,所以,软硬一体是顺理成章的;Momenta虽然在早期尝试过多家公司的芯片平台,但过去两三年,基本上是深度绑定了英伟达的Orin;

大疆车载,尽管自称“成行平台的核心是惯导立体双目摄像头,芯片是可切换的”,但实际上,方案也是基于TI的TDA 4深度打磨;

主机厂中,自动驾驶走在最前面的小鹏,在过去三年也是绑定了英伟达Orin(在此之前是英伟达Xavier)。

在总结出这一“规律”之后,笔者开始思考一个问题:这是不是意味着,被叫嚣了好几年的『软硬件解耦』其实是不成立的,或者,完全就是个“伪问题”?

先上答案:『软硬件解耦』确实还不成立。

在刚产生“『软硬件解耦』可能是个伪问题”这个念头后不久,笔者偶尔有机会跟某主机厂的自动驾驶自研负责人交流,当时,笔者提出另一个问题:“自动驾驶算法公司至少有几十家,但为什么真正赢得主机厂的认可的也就三五家?”

这位朋友的答案是:因为,大家都有一颗要做平台的心。笔者很不解地问:“什么叫‘要做平台的心’?” 朋友解释道:“就是希望把自己的算法做成平台,能够跟各家的芯片做适配。”

笔者翻译一下,朋友的意思正是:大部分算法公司之所以竞争力不够强、生存能力弱,正是因为他们相信了『软硬件解耦』。

尽管九章在今年4月份的上海车展期间也发过一篇文章《自动驾驶软硬件解耦:理想丰满,现实骨干》,但当时,我们也只是认为“算法在不同的芯片平台之间做移植比较难”,却并没有想到,这种困难会大到足以影响大多数自动驾驶方案商的“生存能力”的程度。

此后,笔者又跟更多业内朋友聊起这个话题,结果发现,几乎所有人都表示自己不相信『软硬件解耦』;至少是认为,现阶段,『软硬件解耦』的时机还不成熟。

那么,『软硬件解耦』遇到的困难具体有哪些?如果要『软硬一体』,算法公司将如何选择芯片平台、他们跟芯片厂商之间的关系又如何演化?『软硬一体』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

本文将试图回答这些问题。

01

『软硬件解耦』的难点

传感器和算法的解耦相对比较容易,但如果不停地切换芯片平台,这个项目用TI的、那个项目用地平线的、下一个项目用英伟达的或华为的,那肯定不行。

一位机器人公司的CTO说。

1. 算法和芯片都还没有收敛

软硬件解耦能真正实现的前提是,要么芯片已经比较成熟了、收敛了、迭代速度也慢了,甚至是EE架构已经足够集中;要么是算法已经收敛了、迭代速度也慢了——中间件跟已经相对固化的那一侧绑定,只跟另一侧做适配。

但现状是,产业还没有进入成熟期,芯片和算法都在快速迭代着,那么中间件该绑定谁呢?似乎绑定谁也不太合适啊。

实践中,中间件基本上是绑定芯片平台,然后去适配不同的算法。但这个项目做完之后,你还能不能继续拿到基于该芯片平台的项目,其实是个未知数。这意味着,换一个客户/芯片平台,我可能就得重新开发一套中间件了。

此外,智能驾驶的技术路线与拓展架构有待进一步明确,硬件与应用抽象度不够,导致模块解耦方式、标准接口等未形成共识,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2. 软件供应商很难赢得主机厂的认可

那些“有一颗做平台的心”的算法公司似乎并没有意识到,主机厂客户认可的自动驾驶开发平台,基本上只有芯片。

一个很明显的表层原因是:芯片这样的硬件在量产之后,就没法改了,只能是算法公司去修改软件算法,适配硬件了。

还有一个理念层面的原因,这也是更深层原因:主机厂的高层普遍缺乏软

  • 17
    点赞
  • 27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