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书摘

发生什么不重要,怎样看待才重要

生活的真谛就是活在当下

来自他人和社会的评价,造成了我们的骄傲和自卑。人们经常借“爱”之名,行控制之实

学会课题分离

当我们发现自己的价值的时候,才具备了让自己真正自由和自主的勇气

人并不是住在客观的师姐,而是住在自己营造的主观世界里

如果我们一直依赖原因论,就会永远止步不前

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

我们大家都是为了某种“目的”而活着,这就是目的论。

愤怒其实只是一种可收可放的“手段”而已,有时候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我们选择了大发雷霆

我们不可能改变过去,如果成了原因论的信徒,那就会在过去的舒服下永远无法获得幸福。

人并不受过去的原因所左右,而是朝着自己定下的目标前进。

改变的第一步就是理解

答案不应该是从别人那里得到,而应该是自己亲自找出来。

如果不能感到幸福的话,就不可以“一直这样”不可以止步不前,必须不断向前迈进

悦纳自己,并不是变成别人的样子,就会幸福。

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不要一味关注“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这一点上。

一味执着于被给予了什么,现实并不会改变。

无论什么样的犯罪者,都没有因为纯粹想要作恶而去干坏事的,对其本人来说也有利己的内在理由

自己在人生阶段中选择的“不幸”是因为自己认为“不幸”对自己而言也是有利的。

生活方式是自己主动选择的结果,这个词甚至包含了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假若生活方式不是先天被给予的,而是自己选择的结果,那就可以由自己进行重新选择

你之所以不幸并不是因为过去或者环境,更不是因为能力不足,你只不过是缺乏改变获得新生活的“勇气”,即使人们有各种不满,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加轻松,更能安心。

如果要改变对自己或世界的看法,就必须改变与世界的沟通方式,甚至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请不要忘记必须改变的究竟是什么,你依然是你,只是重新选择生活方式就可以了。

之所以只看到缺点是因为你下定了“不要喜欢自己”的决心,为了达到不要喜欢自己的目的,所以你才只看缺点而不看优点。

在人际关系中根本不可能不受伤。只要涉入人际关系就会或大或小地受伤,也会伤害别人。阿德勒曾说“想要消除烦恼,只有一个人在宇宙中生存。

你为什么讨厌自己呢?为什么只盯着缺点就是不肯去喜欢自己呢?那是因为你太害怕被他人讨厌

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

害怕被别人轻视或者拒绝、害怕心灵受伤。你认为与其陷入那种窘境倒还不如一开始就不与任何人有关联。也就是说,你的“目的”是“避免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受伤”

如何实现这种目的。只要变成一个只看自己的缺点,机器厌恶自我,尽量不涉入人际关系的人就可以了。

如此一来,只要躲在自己的壳里就可以不与任何人发生关联,而且万一遭到别人的拒绝,还可以以此为理由来安慰自己。心里就会想:因为我有这样的缺点才会遭人拒绝,只要我没有这个缺点也会很讨人喜欢。

之所以感到孤独并不是因为只有你自己一个人,感觉自己被周围的他人、社会和共同体所疏远才会孤独。我们要想体会孤独也需要有他人的存在。

人的一切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人是由于太惧怕人际关系所以才会变得讨厌自己,你是通过自我厌弃来逃避人际关系。

在阿德勒所使用的德语中,劣等感的意思就是价值更少的“感觉’也就是说,劣等感是一个关于自我价值判断的词语。

事实上,问题不在于有所欠缺,155厘米的审稿只是一个地域平均数的客观测量数字而已。问题在于我如何看待这种身高以及赋予它什么样的价值。

”我对自己的身高的感觉终究环视在于他人的比较——也就是人际关系——中产生的一种主观上的‘自卑感’。如果没有可以比较的他人存在,我也就不会认为自己太矮

你也有很多自卑感并深受其苦,但是,那并不是客观上的”劣等型“,而是主观上的”自卑感“,即使像身高这样的问题也可以进行主观性的还原。

困扰我们的自卑感不是”客观性的事实“而是”主观性的解释“

主观有一个优点,那就是可以用自己的手去选择。把自己的身高看成是优点还是缺点,就全凭你自己的主观决定。

我们无法该百年客观事实,但可以任意改变主观解释。

并且,我们都是活在主观世界中。

在德语中”自卑感“是一个关于自我价值判断的词语,那么,价值究竟是指什么呢。

价值必须建立在社会意义上。即使1美元纸币所承载的价值是一种尝试(共通感觉),那它也不是客观意义上的价值。如果从印刷成本考虑,它根本不等于1美元。

价值问题最终也可以追朔到人际关系上。

人都处于追求优越性这一”希望进步的状态”之中,树立某些理想或目标i并努力为之奋斗。同时,对于无法达成理想的自己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

无论是追求优越性还是自卑感,都不是病态,而是一种能够促进健康,正常的努力和成长的刺激“。只要处理得到,自卑感也可以成为努力和成长的催化剂。

有些人无法认清”情况可以通过现实的努力而改变‘这一事实,根本没有向前迈进的勇气,他们什么都不做就断定自己不行或是现实无法改变。

自卑感也可以成为努力或者促进进步的契机

自卑情结是种把自己的自卑当成借口的病态。

价值问题最终也可以追朔到人际关系上。

人都处于追求优越性这一“希望进步的状态”之中,树立某些理想或目标并努力为之奋斗。同时,对于无法达成理想的自己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

有些人无法认清“情况可以通过现实的努力而改变”这一事实,根本没有向前迈进的勇气,他们什么都不做就断定自己不行或是现实无法改变。

自卑情结是指把自己的自卑噶当作某种借口使用的状态。具体就像“我因为学历低所以无法成功”或者“我因为长得不漂亮所以结不了婚”之类的想法。

简单地说就是害怕向前迈进或者是不想真正地努力,不愿意为了改变自我而牺牲目前所享受的乐趣——比如玩乐或休闲时间。也就是拿不出改变生活方式的“勇气”,即使有些不满或者不自由,也还是更愿意维持现状。

自卑感人人都有,但它沉重得没人能够一直忍受这种状态。最健全的姿态应该是想要通过努力和成长去弥补欠缺的部分,例如刻苦学习,勤奋练习,努力工作等,没有这种勇气的人就会陷入自卑情结。

自卑情结有时候会发展成另外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优越情结”。表现得好像自己很优秀,继而沉浸在一种虚假的优越感之中。

一个很常见的例子就是“权势张扬”。例如大力宣扬自己是权力者--可以是班组领导,也可以是知名人士,其实就是在通过此种方式来显示自己是一种特别的存在。虚报履历或者过度追逐名牌服饰等也属于一种权势张扬、具有优越情结的特点。这些情况都属于“我”原本并不优秀或者并不特别。而通过把“我和权势相结合,似乎显得“我”很优秀。这也就是“虚假优越感”。根源在于怀有强烈的自卑感。

借助权势的力量来抬高自己的人终究是活在他人的值观和人生之中。这是必须重点强调的地方。

特意自吹自擂的人其实是对自己没有自信。阿德勒明确指出“如果有人骄傲自大,那一定是因为他有自卑感”。

如果真正地拥有自信,就不会自大。正因为有强烈的自卑感才会骄傲自大,那其实是想要故意炫耀自己很优秀。担心如果不那么做的话,就会得不到周围的认可。这完全是一种优越情结。自卑情结和优越情结从名称上来看似乎是正相反的,但实际上却有着密切的联系。

哲人:这种人其实是想要借助不幸来显示自己“特别”,他们想要用不幸这一点来压住别人。

例如,我的身高很矮。对此,心善的人会用“没必要在意”或者“人的价值并不由身高决定”之类的话来安慰我。但是,此时我如果甩出“你怎么能够理解矮子的烦恼呢!”之类的话加以拒绝的话,那谁都会再天话可说。如此一来,恐怕周围的人一定会小心翼翼地来对待我吧

以自己的不幸为武器来支配对方。通过诉说自己如何不幸、如何痛苦来让周围的人--比如家人或朋友--担心或束缚支配其言行。刚开始提到的那些闭门不出者就常常沉浸在以不幸为武器的优越感中。阿德勒甚至指出:“在我们的文化中,弱势其实非常强大而且具有特权。”

青年:什么叫“弱势具有特权”?

哲人:阿德勒说:“在我们的文化中,如果要问谁最强大,那答案也许应该是婴儿。婴儿其实总是处于支配而非被支配的地位。”婴儿就是通过其弱势特点来支配大人。并且,婴儿因为弱势所以不受任何人的支配。

谁都无法完全理解痛苦的当事人的心情。但是,只要把自己的不幸当作保持“特别”的武器来用,那人就会永远需要不幸。

哲人:请你这样想。一提到“追求优越性”,往往容易被认为是尽力超越他人甚至是通过排挤他人以取得晋升之类的追求,往往给人一种踩着别人往上升的印象。当然,阿德勒也并不是肯定这种态度。在同一个平面上既有人走在前面又有人走在后面。请想象一下这种情形:虽然行进距离或速度各不相同,但大家都平等地走在一个平面上。所谓“追求优越性”是指自己不断朝前迈进,而不是比别人高出一等的意思。青年:您是说人生不是竞争?

哲人:是的。不与任何人竞争,只要自己不断前进即可。当然,也没有必要把自己和别人相比较。

哲人: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

我们应该积极地看待自己与别人的差异。但是,我“虽然不同但是平等”。

哲人:是的。人都各有差异,这种“差异”不关乎善恶或优劣。因为不管存在着什么样的差异,我们都是平等的人。

哲人:就知识、经验或者责任来讲也许存在着差异。也许孩子不能很好地系鞋带、不能解开复杂的方程式或者是在发生问题的时候不能像成入那样去负责任。但是,人的价值并不能用这些来决定。我的回答仍然一样:所有的人都是“虽然不同但是平等”的。青年:那么,先生,您是说要把孩子当成一个成人来对待吗?哲人:不,既不当作成人来对待也不当作孩子来对待,而是“当作人”来对待。把孩子当作与自己一样的一个人来真诚相对。

青年:那么,我换个问题。所有人都平等,走在同一个平面上。虽说如此,但依然存在“差异”吧?走在前面的人比较优秀,追在后面的人则相对逊色。最终不还是归到优劣的问题上吗?

哲人:不是。无论是走在前面还是走在后面都没有关系,我们都走在一个并不存在纵轴的水平面上,我们不断向前迈进并不是为了与谁竞争。价值在于不断超越自我。

当一个人想要做自己的时候,竞争势必会成为障碍。

哲人:如果那个竞争对手对你来说是可以称得上“伙伴”的存在,那也许会有利于自我研究。但在多数情况下,竟争对手并不能成为伙伴。

如果在人际关系中存在“竞争”那人就不可能摆脱人际关系带来的烦恼,也就不可能摆脱不幸。

因为有竞争的地方就会有胜者和败者。

请从你自己的角度来具体考虑一下。假设你对周围的人都抱有“竞争”意识。但是,竟争就会有胜者和败者。因为他们之间的关系所以必然会意识到胜负,会产生“A君上了名牌大学,B君进了那家大企业,C君找了一位那么漂亮的女朋友,而自己却是这样”之类的想法

青年:哈哈,可真具体啊。

哲人:如果意识到竞争或胜负,那么势必就会产生自卑感。因为常拿自己和别人相比就会产生“优于这个、输于那个”之类的想法,而自卑情结或优越情结就会随之而生。那么,对此时的你来说,他人又是什么样的存在呢?

青年;呀,是竟争对手吗?

暂人;不,不是单纯的的意争对手。不知不觉就会把他人乃至整

世界都看成“敌人”。

哲人:也就是会认为人人都是随时会愚弄、嘲讽、攻击甚至陷害自青年:敌人?己、绝不可掉以轻心的敌人,而世界则是一个恐怖的地方。青年:您是说与不可掉以轻心的敌人之间的竞争?

哲人:竞争的可怕之处就在于此。即便不是败者、即便一直立于不败之地,处于竞争之中的人也会一刻不得安心、不想成为败者。而为了不成为败者就必须一直获胜、不能相信他人。之所以有很多人虽然取得了社会性的成功,但却感觉不到幸福,就是因为他们活在竞争之中。因为他们眼中的世界是敌人遍布的危险所在。

青年:虽然或许如此,但是……

哲人:但实际上,别人真的会那么关注你吗?会24小时监视着你,虎视眈眈地寻找攻击你的机会吗?恐怕并非如此。

我有一位年轻的朋友,据说他少年时代总是长时间对着镜子整理头发。于是,他祖母对他说:“在意你的脸的只有你自己。”那之后,他便活得轻松了一些。

青年:哈哈,您可真讨厌呀!您这是在讽刺我吧?也许我真的把周围的人看成了敌人,总是担心随时会受到暗箭攻击,认为总是被他人监视、挑剔甚至攻击。

包括你与你哥哥的关系也从“竞争”角度去考虑。如果你不把自己与哥哥或者他人的关系放在“竞争”角度去考虑的话,他们又会变成什么样的存在呢?

青年:那也许哥哥就是哥哥、他人就是他人吧。

哲人:不,应该会成为更加积极的“伙伴”

无法真心祝福过得幸福的他人”,那就是因为站在竞争的角度来考虑人际关系,把他人的幸福看作“我的失败”,所以才无法给予祝福。

但是,一旦从竞争的怪圈中解放出来,就再没有必要战胜任何人了也就能够摆脱“或许会输”的恐惧心理了,变得能够真心祝福他人的幸福并能够为他人的幸福作出积极的贡献。当某人陷入困难的时候你随时愿意伸出援手,那他对你来说就是可以称为伙伴的存在。那么对世界的看法也会截然不同。不再把世界当成危险的所在,也不再活在不必要的猜忌之中,你眼中的世界就会成为一个安全舒适的地方。人际关系的烦恼也会大大减少。

  • 10
    点赞
  • 9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Komorebi_9999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