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书摘

但是,一旦从竞争的怪圈中解放出来,就再没有必要战胜任何人了也就能够摆脱“或许会输”的恐惧心理了,变得能够真心祝福他人的幸福并能够为他人的幸福作出积极的贡献。当某人陷入困难的时候你随时愿意伸出援手,那他对你来说就是可以称为伙伴的存在。那么对世界的看法也会截然不同。不再把世界当成危险的所在,也不再活在不必要的猜忌之中,你眼中的世界就会成为一个安全舒适的地方。人际关系的烦恼也会大大减少。

赋予过去的事情什么样的价值,这是“现在的你”所面临的课题。

个人的愤怒(私愤)和对社会盾或不公平产生的愤怒(公愤)不属于同一种类。个人的愤怒很快就会冷却,而公愤则会长时间地持续。因私愤而流露的发怒只不过是为了业别人屈服的一种工具而已。

哲人:如果遭人当面辱骂,我就会考虑一下那个人隐藏的“目的”不仅仅是直接性的当面辱骂,当被对方的言行激怒的时候,也要认清对方是在挑起“权力之争”

哲人:例如,孩子有时候会通过恶作剧来捉弄大人。在很多情况下其目的是为了吸引大人的注意力,他们往往会在犬人真正发火之前停止恶作剧。但是,如果在大人真正生气的时候孩子依然不停止恶作剧,那么其目的就是“斗争”本身了

青年:为什么要斗争呢?

哲人:想要获胜啊,想要通过获胜来证明自己的力量。

青年:我还是不太明白。您能举个稍微具体点儿的例子吗?

哲人:比如,假设你和朋友正在谈论时下的政治形势,谈着谈着你们之间的争论越来越激烈,彼此都各不相让,于是对方很快就上升到了人格攻击,骂你说:“所以说你是个大傻瓜,正因为有你这种人存在我们国家才不能发展。”

青年:如果被这样说的话,我肯定会忍无可忍。哲人:这种情况下,对方的目的是什么呢?是纯粹想要讨论政治吗?不是。对方只是想要责难挑衅你,通过权力之争来达到让不顺眼的你屈服的目的。这个时候你如果发怒的话,那就是正中其下怀,关系会急剧转入权力之争。所以,我们不能上任何挑衅的当。

哲人:那么,假设你压制住了争论,而且彻底认输的对方爽快地退出。但是,权力之争并没有就此结束。败下阵来的对方会很快转入下个阶段。

青年:下一个阶段?

哲人:是的,“复仇”阶段。尽管暂时败下阵来,但对方会在别的地方以别的形式策划着复仇、等待着进行报复。

青年:比如说?

哲人:遭受过父母虐待的孩子有些会误入歧途、逃学,甚至会出现割腕等自残行为。如果按照弗洛伊德的原因论,肯定会从简单的因果律归结为:“因为父母用这样的方法教育,所以孩子才变成这样。”就像因为不给植物浇水,所以它们才会干枯一样。这的确是简单易懂的解释。但是,阿德勒的目的论不会忽视孩子隐藏的目的--也就是“报复父母”。如果自己出现不良行为、逃学,甚至是割腕,那么父母就会烦恼不已,父母还会惊慌失措、痛不欲生。孩子正是因为知道这一点,所以才会出现问题行为。孩子并不是受过去原因(家庭环境)的影响,而是为了达到现在的目的(报复父母)。

青年:是为了让父母烦恼才有问题行为?

哲人:是的。例如,看到割腕的孩子很多人会不可思议地想:“为什么要做那种事情呢?”

但是,请想想孩子的割腕行为会对周围的人--比如父母-一带来什么影响。如此一来,行为背后的“目的”就不言而喻了。

青年:……目的是为了复仇吧?

哲人;是的。而且,人际关系一旦发展到复仇阶段,那么当事心间几乎就不可能调和了。为了避免这一点,在受到争权挑衅时绝对不可以上当)

那么,如果当面受到了人格攻击的话该怎么办呢?要一味地忍耐吗?

哲人:不,“忍耐”这种想法本身就表明你依然拘泥于权力之争。

而是要对对方的行为不做任何反应。我们能做的就只有这一点。

青年:不上挑衅之当这种事情有那么容易做到吗?原本您是怎么说到要控制怒气的呢?

哲人:所谓控制怒气是否就是“忍耐”呢?不是的,我们应该学习不使用怒气这种感情的方法,因为怒气终归是为了达成目的的一种手段和工具。

哲人:首先希望你能够理解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发怒是交流的一种形态,而且不使用发怒这种方式也可以交流。我们即使不使用怒气,也可以进行沟通以及取得别人的认同。如果能够从经验中明白这一点,那自然就不会再有怒气产生了。

青年:但是,即使对方明显找碴儿挑衅,恶意说一些侮辱性的语言,也不能发怒吗?哲人:你似乎还没有真正理解。不是不能发怒,而是“没必要依赖发怒这一工具,易于发怒的人不是性情急躁,而是不了解发以外的有效交流工具发怒这一工具”。所以才会说“不由得发火”之类的话。这其实是在借助发来进行交流。

哲人:我们有语言,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要相信语言的力量,青年:发怒之外的有效交流……

关于权力之争,还有一点需要注意。那就是无论认为自己多么正确,也不要以此为理由去责难对方。这是很多人都容易陷落进之人际关系圈套。

人在人际关系中一旦确信“我是正确的”,那就已经步入一权力之争。

我是正确的,也就是说对方是错误的。一旦这样想,辩论的焦点便会从“主张的正确性”变成了“人际关系的方式”。也就是说,“我是正确的”这种坚信意味着坚持“对方是错误的”,最终就会演变成“所以我必须获胜”之类的胜负之争。这就是完完全全的权力之争

原本主张的对错与胜负毫无关系。如果你认为自己正确的话那么无论对方持什么意见都应该无所谓。但是,很多人都会陷入权力争,试图让对方屈服。正因为如此,才会认为“承认自己的错误”就等于“承认失败”。

因为不想失败,所以就不愿承认自己的错误,结果就会选错误的道路。承认错误、赔礼道歉、退出权力之争,这些都不是“失败”追求优越性并不是通过与他人的竞争来完成的。

青年;也就是说,如果过度拘泥于胜负就无法作出正确的选择暂人:是的。眼镜模糊了,只能看到眼前的胜负就会走错道路,们只有摘掉竞争或胜负之争的眼镜才能够改变完善自己。

人际关系是一个怎么考虑都不为过的重要问题。

哲人:那么你为什么把别人看成是“敌人”而不能认为是“伙伴”呢?那是因为勇气受挫的你在逃避“人生的课题”。

首先,行为方面的目标有“自立”和“与社会和谐共处”这两点。而且,支撑这种行为的心理方面的目标是“我有能力”以及“人人都是我的伙伴”这两种意识。

行为方面的目标有以下两点:

① 自立。

② 与社会和谐共处。

而且,支撑这种行为的心理方面的目标也有以下两点:

①“我有能力”的意识。

②“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识。

哎呀,我能明白其重要性。作为个体自立,同时能够与他人及社会和谐共处,这好像与我们之前的辩论内容也紧密相关。

哲人:而且,这些目标可以通过阿德勒所说的直面“人生课题”来实现。

人际关系有距离和深度。为了强调这一点,阿德勒也曾使用“三大羁绊”这样的表达方式

一个个体在想要作为社会性的存在生存下去的时候,就会遇到不得不面对的人际关系,这就是人生课题。在“不得不面对”这一意

义上确实可以说是“义务”。

原则上来说,根本不可能存在不需要与他人合作完成的工作。

青年:广义上来说也许如此。

哲人:不过,如果从距离和深度这一观点来考虑的话,工作上的人际关系可以说门槛最低。工作上的人际关系因为有着成果这一简单易懂的共通目标,即使有些不投缘也可以合作或者说必须合作;而且,因“工作”这一点结成的关系,在下班或者转行后就又可以变回他人关系。青年:的确如此。

哲人:而且,在这个阶段的人际关系方面出现问题的,就是那些被称为自闭的人。青年:唉?请稍等!先生您是说他们并非不想工作或者拒绝劳动,只是为了逃避“工作方面的人际关系”才不想去上班的?哲人:本人是否意识到这一点暂且不论,但核心问题就是人际关系。例如,为了求职而发出简历,面试了却没被任何公司录取,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思来想去便开始怀疑工作的意义。或者,在工作中遭遇重大失败,由于自己的失误致使公司遭受巨额损失,眼前一片黑暗,于是开始讨厌再去公司上班。这些情况都不是讨厌工作本身,而是讨厌因为工作而受到他人的批评和指责,讨厌被贴上“你没有能力”或者“你不适合这个工作”之类的无能标签,更讨厌无可替代的“我”的尊严受到伤害。也就是说,一切都是人际关系的问题。

这是指脱离了工作的、更广泛意义上的朋友关系。正因为没有了工作关系那样的强制力,所以也就更加难以开始和发展。

如果有学校或者职场之类的“场合”,也还可以构建关系,但也只是限于那种场合的表面关系。但是,如果进一步发展成朋友关系或者在学校和职场之外的地方交到朋友,这实在是非常困难。

哲人:我曾经也是这样。高中时代的我根本不想交朋友,每天都独自学习希腊语或德语,默默地研读哲学书。对此非常不安的母亲曾去找过班主任老师谈话。当时老师好像说:“不必担心。他是不需要朋友的人。”老师的话给了母亲和我极大的勇气。

青年:不需要朋友的人……那么,先生您在高中时代一个朋友也没有吗?

哲人:不,只有一个朋友,他说“没有任何应该在大学里学习的东西”,结果就没有上大学。听说他在山上隐居几年之后,目前在东南亚从事新闻报道工作。我们已经几十年没见过面了,不过,我感觉我们现在再次见到,也能够像那个时候一样交往。

很多人认为朋友越多越好,但果真如此吗?朋友或熟人的数量没有任何价值。这是与爱之主题有关的话题,我们应该考虑的是关系的距离和深度。

当然可以。只要你变了,周围也会改变,必须要有所改变。

阿德勒心理学不是改变他人的心理学、而是追求自我改变的心理学,不能只等着别人发生变化,也不要等着状况有所改变,,而是由你自己勇敢迈出第一步。

“爱的课题”是指什么呢?哲人:这一点可以分成两个阶段:一个就是所谓的恋爱关系,而另一个就是与家人的关系,特别是亲子关系。在工作、交友和爱这三大课题中,爱之课题恐怕是最难的课题。

例如,当由朋友关系发展成恋爱关系的时候,一些在朋友之间被允许的言行就不再被允许了。具体说来,例如不可以跟异性朋友一起玩儿有时候甚至仅仅因为跟异性朋友打电话,恋人就会吃醋。像这样,距近了,关系也深了。

青年:是啊,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暂人;但是,阿德勒不同意束缚对方这一点。如果对方过得幸福那就能够真诚地去祝福,这就是爱。相互東缚的关系很快就会破裂;

如果在一起感到苦闷或者紧张,那即使是恋爱关系也不能称之为爱。当人能够感觉到-与这个人在一起可以无拘无束”的时候,才能够体会到爱。既没有自卑感也不必炫耀优越性,能够保持一种平静而自然的状态。真正的爱应该是这样的。

另一方面,束缚是想要支配对方的表现,也是一种基于不信任感的想法。与一个不信任自己的人处在同一个空间里,那就根本不可能保持种自然状态。阿德勒说:“如果想要和谐地生活在一起,那就必须把对方当成平等的人。

不过,恋爱关系或夫妻关系还可以选择“分手”。即使常年起生活的夫妻,如果难以继续维持关系的话,也可以选择分手。但是亲子关系原则上就不可以如此。假如恋爱是用红色丝线系起来的关系的话,那亲子关系就是用坚固的锁链联结起来的关系。而且,自己手里只有一把小小的剪刀。亲子关系难就难在这里

青年:那么,怎么做才好呢?

哲人:现阶段能说的就是不能够逃避。无论多么困难的关系都不可以选择逃避,必须勇敢去面对。即使最终发展成用剪刀剪断,也要首先选择面对。最不可取的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止步不前。

人根本不可能一个人活着,只有在社会性的环境之下才能成为“个人”。因此,阿德勒心理学把作为个人的“自主”和在社会中的“和谐”作为重大目标。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这些目标呢?阿德勘说:“在这里必须要克服“工作,“交友和爱,这三大课题,”但是,青年依然很难领会人活着必须面对的人际关系课题的真正含义。

哲人:但是,那并不是因为无法容忍 A的缺点才讨厌他,而是你。有“要讨厌A”这个目的,之后才找出了符合这个目的的缺点青年:怎么可能?!那我这么做又是为了什么呢?哲人:为了逃避与A之间的人际关系。

青年:哎呀,这绝对不可能!即使再怎么想,顺序也是反的。是为他做了惹人讨厌的事,所以大家才会讨厌他,否则也没有理由讨厌他

哲人:不,不是这样的。如果想一想与处于恋爱关系的人分手时候的情况就会容易理解了。

在恋爱或夫妻关系中,过了某个时期之后,有时候对方的任何言都会让你生气。吃饭的方式让你不满意,在房间里的散漫姿态令你生甚至就连对方睡眠时的呼吸声都让你生气,尽管几个月前还不是这样青年:……是的,这个能够想象得到。

暂人:这是因为那个人已经下定决心要找机会“结束这种关系”继而要去收集结束关系的材料,所以才会那样感觉。对方其实没有任何改变,只是自己的“目的”变了而已。

人就是这么任性而自私的生物,一旦产生这种想法,无论怎样都能发现对方的缺点。即使对方是圣人君子一样的人物,也能够轻而易举地找到对方值得讨厌的理由。正因为如此,世界才随时可能变成危险的所在,人们也就有可能把所有他人都看成“敌人”。

青年:那么,您是说我为了逃避人生课题或者进一步说是为了逃避人际关系,仅仅为了这些我就去捏造别人的缺点?

哲人:是这样的。阿德勒把这种企图设立种种借口来回避人生课颖的情况叫作“人生谎言”

青年:……

哲人:这词很犀利吧。对于自己目前所处的状态,把责任转嫁给别人,通过归咎于他人或者环境来回避人生课题。前面我提到的患脸红惧症的那个女学生也是一样--对自己撒谎,也对周围的人撒谎。仔细考虑一下,这的确是一个相当犀利的词语。

哲人:那就是,决定你的生活方式(人生状态)的不是其他任何人,而是你自己这一事实。

哲人:假若你的生活方式是由他人或者环境所决定的,那还有可能转嫁责任。但是,我们是自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责任之所在就非常明确了。

我害怕与人打交道,不想在人际关系中受伤,所以就想回避人生课题。正因为如此才摆出了这样那样的借口。是的,就是这样。

  • 8
    点赞
  • 1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Komorebi_9999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