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机器的诞生:人工智能的历史与未来|《人工智能简史》读书笔记(上)

《人工智能简史》(与机器人共舞),主要内容是介绍了人工智能(AI)与智能增强(IA)的发展历程、关键人物、技术突破以及对未来社会和经济的深远影响。文章从多个角度探讨了AI与IA的交织与对抗,以及它们如何塑造我们对“机器”智能的理解。

01.机器智能与人类关系

1970年世界上第一台设计成可以完全自动化运转的机器人Shakey,被美国当时的《生活Life》杂志称为第一个“电子人”(electronic person),它的诞生被书中视为许多后来技术的先驱,其设计的自主导航技术、传感器融合技术以及路径规划算法启发了后续多代机器人和AI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在机器人的自主性、交互性和实用性方面。

书中把人工智能(AI)和智能增强(IA)被描绘为技术进步的双面刃。AI致力于塑造能够独立执行任务、做出决策、甚至模拟人类认知功能的智能实体。相对地,IA的核心在于运用智能技术来提升人类智能,通过辅助人类进行更高效的认知和决策活动来扩展人类的能力。在学术和技术领域,对于智能机器未来角色的辩论呈现出分歧:一方面,有观点预测智能机器可能取代人类,主导未来世界;另一方面,倡导智能机器应充当人类的智能伙伴,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的人机共生社会。这些不同的观点反映了我们对于技术发展及其对人类社会影响的深刻反思和未来展望。

人工智能(AI)的发展带来了与人类互动方式的多样化。从简单的FAQbots到先进的Siri和Google Now,AI在模拟对话和信息提供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苹果专注于通过Siri实现自然语言交流,而谷歌则通过Google Now强调快速获取信息。这些技术进步不仅推动了技术层面的发展,也引发了关于人机合作定义和自我认知的社会伦理讨论。我们如何与智能系统协作,以及这种协作如何影响我们对自身的看法,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书中另外还指出人工智能(AI)和人机交互(IA)两大领域之间鲜有交流,而随着AI在模拟甚至超越人类智能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两者之间的理念鸿沟日益扩大。机器智能的崛起引发了关于未来社会主导权的讨论,然而AI领域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其技术对社会道德和伦理的深远影响。面对无人驾驶等新技术带来的就业岗位减少与生命安全提升的双刃剑效应,社会必须在追求效率的同时,深入探讨技术的道德界限和长期影响。

02.无人驾驶汽车技术的里程碑事件与挑战

随着机器智能时代的强势崛起,无人驾驶汽车以其核心技术载体的角色,经历并成功通过了特瑟自动驾驶汽车挑战赛的严格考验与实践检验,特别是威廉·惠特克团队的夺冠瞬间,成为了无人驾驶技术取得实质突破的关键标志。这项由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策划的系列挑战赛,旨在激发全球科研工作者研发出能够灵活适应各类复杂、难以预测的道路及交通环境的自动驾驶车辆,有力地推进并证实了自动驾驶技术在现实世界的应用潜能。

塞巴斯蒂安·特龙,作为自动驾驶领域不可或缺的关键人物,在谷歌母公司Alphabet旗下的Waymo公司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大力推动无人驾驶汽车技术的研发与市场转化。特龙与其团队不仅在技术创新层面展现出了锐意进取的精神,而且勇于革新交通体系结构,通过谷歌无人驾驶汽车项目的实施,于2014年开辟了无人驾驶汽车商业化的全新天地。

谷歌与Mobileye等企业纷纷提出了全自动驾驶和高级驾驶辅助系统的差异化解决方案,旨在在持续优化交通出行的便利度和安全性的同时,逐步剔除人类驾驶员因注意力分散带来的潜在风险,将其从驾驶职责中彻底解放出来。

然而,无人驾驶汽车在引领技术革新与生活便捷化的同时,也揭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伦理困境——即所谓的“手推车难题”(设想有一个失控的手推车正在沿着轨道前进,前方有两条分支,每条分支上都有若干个人被绑在轨道上,而你作为旁观者可以选择拉动控制杆,改变手推车的行进方向)。这一源自哲学和伦理学的经典案例,在无人驾驶情境下表现为,自动驾驶系统在面对突发事故不可避免的情况时,须提前设置算法以决定哪种伤害程度最小化,这一问题无异于对生命价值判断与道德责任分配的深度编程抉择。

此困境突显了人工智能在生死攸关之际所面临的伦理道德挑战,警示我们在积极攀登科技创新高峰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并将伦理道德规范深度融入智能系统的设计中,确保无人驾驶汽车在不断提高运行效能的同时,其决策制定能够坚守社会公平正义的原则,审慎平衡科技进步与伦理道德的微妙张力。

03.技术革命下的挑战与机遇

飞利浦公司在荷兰德拉赫滕的工厂采用了一条高度自动化的机器人组装线,专用于制造电动剃须刀,展现了一个几乎没有人工介入、运行高效的“熄灯工厂”的实例。这种工厂采用了超过128个相互连接的机器人工作站,每两秒即可完成一次剃须刀的精细装配,年产量达到了惊人的15,768,000个剃须刀。尽管这种自动化水平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降低了人工成本,但并非所有环节都能被机器替代,如质量检测步骤仍需人类凭借敏锐的听觉进行判断。

诺伯特·维纳,作为早期对自动化及其社会影响深具远见的思想家,早在20世纪中期就预见了自动化技术在各个层面取代人类的可能性,并对自动化可能带来的大规模失业表达了深刻的忧虑。维纳在与工会领导人沃尔特·鲁瑟及其他人士的交流中,试图唤醒人们对自动化技术潜在危害的认识,尤其是在战后初期,维纳坚决反对科学成果被应用于军事目的,如制导导弹系统,他认为这种技术会导致不分敌我的平民伤亡。

随着计算机和机器人技术的兴起,维纳对自动化趋势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指出机器不仅可以替代人类的体力劳动,还能触及知识和技能密集型的工作。他提到自动化可能导致工厂内基本没有员工的现象,同时突出了“录入”(此处指机器学习的输入和训练)的重要性,强调了机器学习的潜力和限制,即机器的学习能力受限于其对输入信息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整合的局限性。

在当代社会,维纳以及其他作者如马丁·福特、埃里克·布林约尔松和安德鲁·迈克菲等人的观点逐渐引起广泛关注。他们指出,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在计算机、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领域的突破,大量的传统工作岗位正面临着被取代的风险,这不仅局限于制造业,也扩展到了法律、金融、管理等诸多白领领域。虽然技术进步创造了诸如交互和问题解决的新岗位,但整体来看,程序化、重复性强的蓝领和白领工作都处于被自动化取代的风口浪尖。

面对自动化浪潮的席卷,社会各方面正展开激烈的讨论。这一浪潮不仅带来了生产力的革新,更触及了人类劳动的本质和社会结构的深层次变革。

丰田公司作为一个传统制造业的巨头,深谙人性化创新和工匠精神的价值。在自动化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它选择保留一部分劳动力密集的工作岗位,这不仅是为了保持生产的灵活性和创造力,更是对人性价值的尊重。这种选择,既是对自身企业文化的坚守,也是对技术发展方向的深思熟虑。

与此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智能技术在医疗、养老等领域展现出巨大应用潜力,发达国家对于自动化护理机器人的需求呈现出井喷式增长。这一趋势预示着未来社会可能更多地依赖智能增强技术来应对劳动力短缺的问题。智能护理机器人能够弥补老年护理中人力不足的缺陷,提高护理效率和质量,为老年人提供更加舒适和安全的居住环境。

图片

未完待续……

  • 22
    点赞
  • 22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军哥系统集成号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