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半导体制程 收缩 shrink

shrink是芯片制造厂常用的手段。一个工艺节点研发成功后,其研发成本是很高的。如果可以在这个工艺节点上持续优化,面积,功耗等等,也是一种最大化利用原有投入的方式。就像intel就在14nm上做的一样,研发14nm+++持续优化。Shrink,也是一种优化手段。

Shrink本质上是利用光照(MASK)等比例缩放后,使得晶体管尺寸缩小一点,芯片仍然能够正常工作,从而减少芯片面积,降低成本。

那么shrink的比例是多少?

Shrink 一般可以将晶体管的尺寸缩小0.9倍。大约每个边长缩放为0.9,整体面积缩小0.81。

这个过程又称为芯片收缩(die shrink)

然而,按比例缩小可能引入新的问题,例如漏电流增大,但是通过工艺参数可以来调节漏电,shrink在不改变工艺特性的基础上,修修补补,也能挖掘这个工艺节点的潜力。这些shrink后的工艺节点,也被人称为半节点。

例如:

40nm是45nm shrink后的半节点。

28nm是32nm  shrink后的半节点。

20nm是22nm shrink后的半节点。

14nm也可以看作16nm shrink后的半节点。

把前面的工艺,乘以0.9就可以了。

Die shrink是芯片制造厂家来做的,和芯片设计公司没有关系。

工程师设计完成的版图都是 pre shrink的,而foundary生产的时候,直接进行shrink,生成的die的面积等比例缩小。

设计人员计算最后的Die面积,实际上要算shrink之后的,而不是版图的面积。

EDA工具标注的都是shrink前(pre shrink)的面积。

就好比设计公司给了芯片制造厂一张10X10的设计图纸,而芯片厂生产的尺寸却是9x9。

经过这些优化后的,40nm,28nm等成为了更成熟和长寿的工艺。而原有的45nm,32nm等,与优化后的40nm,28nm相比,不再具有优势,厂家不再推这些工艺。事实上,业界通常把45nm/40nm, 32nm/28nm, 22nm/20nm, 16nm/14nm 这些工艺节点,看作同一个工艺节点,是一代,只是厂家通过shrink这种手段,进行的优化。

--------------------------------------

PR/layout完成时对应面积为pre shrink面积;在生产后的为post shrink面积
post shrink面积 = pre shrink面积 * (shrink系数)^2

--------------------------------------

Shrink是为了加速和简化工艺研发。例如:部分110nm的工艺就是基于130nm工艺shrink得到的。
只要是foundary给出的PDK都是准确的,模型也是基于shrink后的构建的。
设计人员将GDS给foundary,foundary对于版图进行shrink,然后制作mask,芯片上实际加工的尺寸是版图尺寸shrink后的尺寸。

参考链接

http://www.chinaaet.com/article/3000141395

https://bbs.eetop.cn/thread-942048-1-1.html

关于shrink factor的问题 - 后端讨论区 - EETOP 创芯网论坛 (原名:电子顶级开发网) -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