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迪兴答汪成为院士的十二个问题
在今年(2000年)5月举行的中国计算机学会第七届理事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汪成为作了一场特殊的学术报告,他报告的题目是:“请教关于我国计算机发展的12个问题”。汪院士认为,计算机之所以能迅猛发展,原因就是存在许多可改进之处,因此,他把自己在研究中发现的一些尚未有定论的问题提出来,向其他专家求教(载于2000年4月26日光明日报)。
我在这一领域从事研究多年,有一些自己的研究成果,在此作答,如有不妥之处,请各位专家指正。
首先,我认为这些问题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仅就某一个别问题泛泛谈论,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更不能企求在现有计算理论基础上解决这些问题,而是应予整体考虑,必须提出新的理论与技术,给出一揽子解决方案。
现就十二个问题,分别回答如下:
一、有人认为:从图灵机的可计算理论可以得出“可计算”的三个前提:必须把问题形式化;必须有一个算法;必须有合理的复杂度。请问:我们是否应尝试突破、并有可能(或部分地)突破这些前提?还是只能在这个前提下进行创新?
答:可计算问题从根本上讲是计算理论问题,在特定的理论框架中有特定的形式与内容。众所周知,图灵计算理论存在很多难以解决的难题,如形式化悖论、二值逻辑悖论、确定性悖论、总线瓶颈、与背景及环境信息分离、计算复杂性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在图灵计算理论框架中,可以说很难得以解决。
我们认为,计算理论必须解决三大问题:一、状态转换原理及其效率问题。二、状态之间具有内在联系――既状态的自组织问题。三、状态转换的自适应控制问题。很显然,图灵计算理论没有解决第二及第三个问题,相应的状态转换形式与内容难免具有局限性。假设在状态自组织的前提下解决状态转换的效率及状态转换的自适应控制问题,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具体理论及技术问题的解决见笔者《自组织计算原理及技术》一书。显然,这些问题已经不是尝试突破的问题,而是必须突破的问题,想在现有的计算理论框架内修修补补,肯定无济于事!
二、有人认为:人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认知过程是并行的、开放的、多维的、归纳演示的;而计算机求解问题的处理过程是对有限种符号的有限长序列、按照事先编定的程序、对这一序列作有穷的变换,从而得到一组新的符号。请问:这两个过程的不一致是形成人与计算机间存在隔阂的主要原因吗?尽量使两者一致是否是未来计算机技术及人工智能技术的主要努力方向?
答:使两者一致肯定是未来计算机技术及人工智能的主要努力方向。人与计算机处理信息的主要区别,是人在处理信息时能始终以背景及环境信息为基础,并能双向实时交互作用,不同层次的信息处理或状态转换能够形成反馈环路。而计算机在处理信息时则始终与背景及环境信息隔离,不同层次的信息处理或状态转换亦互相隔离。要害在于未能解决上述计算理论中的第二及第三个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