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背景
我们经常使用上升边讨论反射现象,使用其电压数值计算方波上升沿引起的反射,虽然数值上市正确的,但是容易造成理解上的误区,主要的问题是使用的数值是否合理,应该如何处理数值。
2. 讨论
理想方波下降沿的反射。如果传输线末端开路,驱动器输出阻抗小于传输线的特征阻抗,末端波形会是什么样的?下降沿后信号电平为0V,信号到达末端,由于末端开路,反射系数为1。如果使用电压数值计算,根据反射电压的计算公式得到反射电压为•0=0V。如果这个数值是正确的,那下降沿就不存会出现下冲、振铃等反射,但是如下图末端电压信号所示,实际上下降沿后信号同样存在振铃现象。因此看出下降沿沿用上升沿计算方法(电压数值计算)算出来的数值是不合理的,说明使用电压数值计算的结果是错误的 。

数字信号其实是由一系列正弦波组成的信号,所以可以研究正弦波在传输线的反射特征,也可以反映数字信号的反射特征。构建如下图所示的拓扑图,驱动端输出电阻为50Ω,传输线阻抗为50Ω且延时为1.5ns,末端阻抗为75Ω。

2.1 正弦波的正反射
如下图所示分别为1GHz、3GHz正弦波激励时,正反射拓扑结构中个节点的波形。0~1ns是激励源正弦波的波形,3ns开始出现0.1V的相同形状的正弦波,且该波形是末端反射回来的,信号在末端反射系数为=(75-50)/(75+50)=0.2。输入Vin的正弦波幅度为0.5V,因此经过1.5ns延时的传输线往返,3ns时刻出现反射的正弦波幅度为0.5x0.2=0.1V。于是可以看出一个结论,对于不同频率正弦波作为激励信号入射到正反射拓扑结构,反射信号与入射信号形状相同,幅度等比例缩小,那么数字信号是否也会有这样的结论?


2.2 数字信号的正反射
为了证明数字信号是否也具有正弦波这样的现象,我们将1GHz和3GHz按照不同幅度的比例叠加在一起作为新的激励信号,1GHz和3GHz正弦波的幅度按照傅里叶变换后奇次谐波幅度公式来计算。如下图所示,反射信号也是两个正弦反射按照比例叠加的。


数字信号作为激励信号也有这样的结论,反射信号与入射信号形状相同,幅度等比例缩小。根据傅里叶级数变换,数字信号就是一系列正弦波组成的,数字信号作为激励输入到正反射拓扑结构后,在末端发生正反射,反射的信号都是入射的数字信号的每个正弦波分量的反射波形的叠加。
2.3 理想方波的反射
2.3.1 正反射
基于正反射拓扑结构,将脉宽1ns的理想方波信号作为激励信号,正反射拓扑结构中各节点的波形如下图所示,入射波形Vin幅度0.5V,反射系数0.2,反射方波幅度为0.1V。从下图Vin中看出反射信号在第3ns回到入射端时,入射信号为0V,明显看出输入端的波形是入射信号和反射波形的线性叠加。末端信号幅度0.6V也是入射信号幅度0.5V和末端反射信号幅度0.1V的线性叠加。末端反射信号与入射信号之间没有延迟,因此看不到分离的反射信号。

2.3.2 负反射
若理想方波信号经过负反射拓扑结构发生负反射情况如何?基于以下负反射拓扑结构,将脉宽1ns的理想方波信号作为激励信号,负反射拓扑结构中各节点的波形如下图所示。入射波形Vin幅度0.5V,反射系数-0.2,反射方波幅度为-0.1V,第3ns时输入Vin处的电压为入射电压0V与反射电压-0.1V的线性叠加,反射电压由于延迟回到入射端刚好处于入射信号0V区域,所以反射波形形状较为明显。末端电压为0.4V也是入射电压0.5V与反射电压-0.1V的线性叠加。


因此,理想的方波信号在阻抗不连续点发生的反射无论是正反射还是负反射,反射的是信号波形,而不是电压数值,反射的波形都是入射波形幅度的比例缩小。对于正反射,反射信号方向与入射信号方向相同。对于负反射,反射信号方向与入射信号方向相反。在末端,入射波形和反射波形没有相对延迟,而在入射端,入射波形和反射波形有相对延迟。
2.4 理想方波的下降沿反射
基于以上反射的认识,传输线末端开路的下降沿的反射问题更容易理解。若驱动源的输出阻抗与传输线阻抗相等,末端发生一次反射回到源端后不再发生反射,末端的波形是入射波形2.75V和反射波形的2.75V叠加为5.5V(如下图黑色虚线),且下降沿不会出现振铃。若驱动源的输出阻抗为10Ω时,末端的上升沿会产生振铃,只要高电平保持时间较长,并叠加到入射信号的2.75V方波高电平上,最终稳定在3.3V。对于末端下降沿,接收端是正反射,反射信号和入射信号是同方向,入射和反射的叠加是-5.5V,此时电平稳定在3.3V的高电平,基于3.3V下降5.5V,因此下降沿末端信号会下冲到-2.2V,之后反射信号在入射端和末端来回反弹叠加最终稳定在0V,形成下降沿的振铃。

3. 总结
无论上升沿和下降沿的正反射还是负反射,入射端和末端的某个时刻的波形不是简单的电压值的相加减,而是该时刻的实时电压波形、入射电压波形和反射电压波形三者的叠加。
参考文献
1. 信号完整性与电源完整性分析 中文版 第三版
2. 信号完整性揭秘:于博士SI设计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