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 T630工作站添加硬盘

1,准备工作

1.1 RAID介绍

RAID全称是独立磁盘冗余阵列(Redundant Array of Independent Disks),基本思想是把多个磁盘组合起来,组合一个磁盘阵列组,使得性能大幅提高。

1.2 RAID的实现方式

1.2.1 硬RAID(hard-RAID)
通过专门的RAID控制芯片实现。一般表现为RAID卡,并且卡上有专用的、独立于主板BIOS的固件(一般也称其为raid-BIOS)。

1.2.2 伪RAID(fake-RAID)
通过SATA/IDE等磁盘控制芯片附带的RAID固件(集成于主板的BIOS中)实现,所以又称为"bios-RAID"。典型的例子就是Intel ICHxR系列南桥芯片。

1.2.3 软RAID(soft-RAID)
完全通过操作系统内核实现的RAID。不需要任何额外的辅助硬件。

1.2.4 三种RAID 的性能比较
硬RAID需要有独立的RAID卡,其实就相当于一块独立的硬盘,优点是不占用CPU的资源,性能好,缺点是RAID卡坏了后RAID信息就无法恢复了;
软RAID优点是RAID 信息保存在硬盘中,即使主板坏了,换到另一台linux机器上,也可以读出RAID信息,缺点是性能不如硬RAID;
伪RAID和软RAID性能差不多,由于其RAID硬件是集成在主板中的,所以RAID信息保存在主板中,主板坏了,恢复RAID信息相当麻烦(跟软RAID相比貌似没什么优势)。

1.3 RAID等级

1.3.1 RAID-0(性能最佳)
假如有N块硬盘组成RAID-0,每一块硬盘都被分成很多个小块,当有数据写入时,这个数据被平均分成N份,分别写入到这N块磁盘的小块中,因此读写速度提升了(这N块磁盘同时转动当然比只转动1块磁盘要快),其缺点是数据没有备份,只要其中1块硬盘的一小块数据损坏了,那么整个数据都损坏了。

1.3.2 RAID-1(完整备份)
假如有N块硬盘组成RAID-1,那么数据将会重复写入N份,这样备份的效果是很好的,缺点是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写入的速度会受到影响,因为要同时写N份(读的速度还可以,只要从任意1份中读就可以了)。

1.3.3 RAID-5(总容量为N-1)
RAID-5至少需要3颗硬盘来组成磁盘阵列,这种磁盘阵列的数据写入 有点类似 RAID-0 , 不过每个循环的写入过程中 (striping),在每颗磁盘还加入一个同位检查数据 (Parity) ,这个数据会记录其他磁盘的备份数据, 用于当有磁盘损毁时的救援。 RAID-5 读写的情况有点像下面这样: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如果有1颗硬盘坏了,数据可以恢复,多于1颗坏了就无法恢复。读取的速度跟RAID-0有得比,写的速度跟不做RAID差不多。

1.3.4 RAID-6(总容量为N-2)
跟RAID-5类似,用2颗硬盘的容量来保存同位检查数据 (Parity) ,即使坏掉2颗硬盘,数据也不会丢失。

1.4 常用命令

1.4.1 查看已有的分区状态
df -h
1.4.2 看看服务器安装的硬盘状态(格式化的和非格式化的都能看到)
fdisk -l
1.4.3 添加新分区
fdisk /dev/sdb
1.4.4 格式化新分区
mkfs -t ext4 /dev/sdb
-t 制定要把磁盘格式化成什么类型
1.4.5 挂载新硬盘
建立挂载目录:mkdir /data_new
挂载:mount /dev/sdb /data_new
1.4.6 编辑/etc/fstab文件设置开机自动挂载
1.4.7 列出所有的挂载信息
mount

1.5 磁盘UUID信息

UUID即Universally Unique Identifier,通用唯一识别码,它是一个128为标识符。具体来说,一块硬盘或者一个磁盘阵列对应着一个UUID,它能用来唯一标识该硬盘或磁盘阵列,而跟该盘挂载的位置无关。

有下面两种方法查看UUID信息:
1)直接存放UUID信息的目录
ls -l /dev/disk/by-uuid/
2)查看指定设备的UUID信息
sudo blkid /dev/sda1

1.6 硬盘格式

ext2/ext3/ext4:Linux早期适用的文件系统类型。由于ext3/ext4文件系统多了日志的记 录, 对于系统的复原比较快速。不过由于磁盘容量越来越大,ext 家族似乎有点挡不住了 ~所以除非你有特殊的设置需求,否则近来比较少使用 ext4 项目了!

swap:就是磁盘仿真成为内存,由于swap并不会使用到目录树的挂载,所以用swap就 不需要指定挂载点喔。

BIOS Boot:就是 GPT 分区表可能会使用到的项目,若你使用 MBR 分区,那就不需要 这个项目了!

xfs:这个是目前 CentOS 默认的文件系统,最早是由大型服务器所开发出来的! 他对于 大容量的磁盘管理非常好,而且格式化的时候速度相当快,很适合当今动不动就是好几 个 TB 的磁盘的环境喔!因此我们主要用这玩意儿!

vfat:同时被Linux与Windows所支持的文件系统类型。如果你的主机硬盘内同时存在 Windows与Linux操作系统,为了数据的交换, 确实可以创建一个vfat的文件系统喔!

2,添加硬盘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2.1 为每块硬盘分区
2.2 创建RAID-5
2.3 格式化硬盘
2.4 挂载
2.5 设置开机自动挂载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上诉X范围是我在实际操作之前规划的步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完全不是这样。)

真实的样子是:

2.1 开机进入RAID卡设置的模式

根据提示按ctrl+R,进入后的样子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2 将光标移到PERC H700…那一行,按F2增加新的RAID组,有两个地方需要选择:1)用于设置RAID的盘;2)RAID等级:0,1或其它。其它参数默认就好。
2.3 重启机器,这时候用fdisk -l命令就可以看到新增加的磁盘阵列挂载的位置(我的挂载在/dev/sdd下面)。

(这里有个很坑的地方,我最开始没有在RAID图形化界面中增加磁盘阵列,导致怎么也查看不到新插入的硬盘,浪费了很多时间)

2.4 分区

我有4块4T的硬盘,如下图所示。状态为Ready。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由于我做了RAID-5,所以最终磁盘阵列的大小为12T,我一开始尝试了用fdisk进行分区,只能分出2T的空间(网上很多教程误导人,这么重要的信息不写出来)。超过2T用parted进行分区比较合适,具体如下:

parted /dev/sdd
# 上述命令会带我们进入交互式界面,根据提示进行下面的操作
mklabel   gpt # 设置分区表的格式
xfs # 选择文件系统为xfs
1 # 分区开始位置Start
12T # 分区结束位置End
# 大部分情况选默认就好了
2.4 格式化

mkfs.xfs /dev/sdd1

2.5 挂载

mkdir /data_raid5
mount /dev/sdd1 /data_raid5
(如果要解挂,只需输入umount /dev/sdd1)

2.6 设置开机自动挂载

sudo vi /etc/fstab # 编辑fstab文件,添加如下图所示的信息。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7 重启机器,写入大文件测试读写性能

dd if=/dev/zero of=my_new_file count=102400 bs=1024 # 写入一个105G的大文件

Reference

http://www.jinbuguo.com/storage/raid_types.html
https://www.jb51.net/article/129936.htm
鸟哥的私房菜
https://www.tecmint.com/create-raid-5-in-linux/
https://www.cnblogs.com/ddbear/p/7009736.html

  • 0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