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DM CP和子载波间隔的取值原则

设计一个OFDM无线通信系统时,需要考虑系统使用的无线频段的传播特征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无线传播特征主要取决于三个参数:多径效应的平均时延差异Td,最大多普勒频偏fd,和小区半径R。这三个传播特征参数决定了循环前缀CP的时长\large _{Tcp}和子载波间隔△f。 

循环前缀CP的时长\large _{Tcp}和子载波间隔△f的取值遵循三个原则: 

1)循环前缀CP的时长\large _{Tcp}必须大于或等于多径平均时延差Td,以避免OFDM符号之间的干扰(ISI);

2)子载波间隔△f必须远大于最大多普勒频偏fd(max),确保多普勒频偏不会引起较大的载波间干扰(ICI);

3)\large _{Tcp}和△f的乘积远远小于1,或者说\large _{Tcp}远远小于OFDM符号的时长Tu(因为Tu=1/△f),以便提高频谱效率。

第一个原则无须过多说明,因此OFMA系统引入CP这个概念主要就是为了消除多径效应产生的时延差异。只要CP时长\large _{Tcp}超过最先到达接收端的多径分量(一般是可视路径)与最后到达接收端的多径分量(一般是非可视路径)的时间差,就能够基本消除OFDM符号间的干扰ISI。

显然,\large _{Tcp}不能太小,否则无法有效消除ISI。而且如果小区半径R增大,时延增加,那么多径时延差也会增大,因此\large _{Tcp}也必须增大。但是\large _{Tcp}的增大会降低频谱效率β。也就是说原则1和原则3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频谱效率β可以用Tu/(Tu+\large _{Tcp})表示,或者说β=1/(1+( \large _{Tcp} /Tu))=1/(1+\large _{Tcp}*△f)。要提高频谱效率β,就需要\large _{Tcp}和△f的乘积远远小于1。这就是原则3的由来。

如果不是减少\large _{Tcp},而是通过增加Tu来提高频谱效率,那么子载波间隔△f就会减少,系统就会对多普勒频偏更加地敏感,增加子载波间干扰ICI的可能性。因此设计OFDM系统时还需要考虑原则2,即子载波间隔△f必须远大于最大多普勒频偏fd(max)。

为什么子载波间隔的下限是15KHz,而上限是240KHz?根据上面提到的三原则可以发现,多普勒频移(以及其它相位噪声)决定了子载波间隔的最小值,而循环前缀CP决定了子载波间隔的最大值。

我们当然希望子载波间隔越小越好,这样在带宽相同的情况下,能够传输更多的数据。但如果子载波间隔太小,相位噪声会产生过高的信号误差,而消除这种相位噪声会对本地晶振提出过高要求。如果子载波间隔太小,物理层性能也容易受多普勒频偏的干扰。15KHz的子载波间隔差不多就是抵御相位噪声和多普勒效应的底线了。

如果子载波间隔的设置过大,那么Tu就会太小;而为了保持频谱效率,CP的持续时间也要进一步缩短。因此,CP时长决定了子载波间隔的最大值。对sub 6GHz频段和毫米波频段的实际测量发现,不同频段的多径平均时延差Td差不多,基本不受频率高低的影响;而且,与非视距(NLOS)场景相比,视距(LOS)场景下的多径平均时延差Td小得多。多径平均时延差Td的最大均方根值(RMS)是0.2微秒,这决定了最大子载波间隔是240KHz,因为根据OFDM的技术特点,当子载波间隔是240KHz时,CP时长是0.2915微秒,刚好大于0.2微秒。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