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关于记忆力文章的阅读笔记

读(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L先生说(ID:lxianshengmiao),作者: Lachel)《如何提高记忆力》笔记
其实我们的大脑主要功能是用来思考的,本质是一种贝叶斯模型,我们面对现实世界的种种事情,最终会有一个概率判断,这帮助我们更好的解决问题,处理生活。
而记忆,就是模型的反馈,我们经历现实的种种,从中提炼出来对我们有用的信息,加入这个模型中改进概率的判断完善概率库–这些信息,就是记忆。

长期记忆方法:

1、总结提炼知识内容
  
2、增强知识和其他信息的联系

记忆过程: 大脑对外界的识别是大脑神经元的一种连接状态,比如读到上一句时是状态A1,再读当前句子时大脑内神经元之间突出的连接就是状态A2

而回忆就是回忆当时的突触状态(因为突触的可塑性,突触的可塑性是长期记忆的本质)。大脑不能储存任何信息,只能储存当获取某些信息时的神经元状态。
1、脑子有一个临时识别区:存储大小一共四个单位:四个单词,四个短语,但是识别速度大于记忆速度,所以会没来得及记忆便被清除掉。
2、临时记忆区:临时记忆区的神经元具有敏感性,即会把这个区域的神经元暂时连接起来,构成状态A1,时间长了会消失。
3、长期记忆:即把临时记忆区神经元的连接状态保留下来,即突触的可塑性。所以长期记忆多了会加强神经元之间的联系,也会让我们似乎“更聪明”

具体原因:

我们说一个人记忆力很好时,我们指的是什么?通常情况下,是两个含义:

1)他看过的东西,能够几乎毫无遗漏地复述出来。(能有效的把信息从短时记忆写入长时记忆

2)他能够回忆起很久以前读过的信息、经历过的事件(他的知识体系风场丰富、完备,能够“轻易地”将当时的状态重现出来,当然这是基于第一点的

我们记忆的过程就是:
把一段复杂的信息“打包压缩”到短时记忆里,集中注意力保持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对其进行精细加工,建立更多的联系。所以,提高记忆力,要锻炼的就是两个能力:
1)压缩,保持一段时间的能力
2)是信息建立更多联系的能力
基于这种原理,我们生活中有什么方法可以锻炼呢?
我这里介绍文中提到的几张记忆方法(因为时作者的方法,我的复述也不得纲领,原文如下:

  1. “我刚才读到了什么?”

我在阅读、看视频时,会有一个多年形成的习惯:每看到一个新的段落,都会问自己一句:我前面都读到了哪些东西?

这个“新的段落”,可能是一两页,一个小标题,也可能是视频的一个转场,诸如此类。

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有两点。一,是提升自己“打包压缩”的能力,让短时记忆能够容纳更多、更复杂的信息;二,是提醒自己,是不是有些信息已经漏掉了?我能否把它们找回来?

试一试:读到这里时,回想一下这篇文章的全文,问自己:文章讲了什么?我能否把前面的大意复述出来?

让信息过脑子,而不是任由它流走 —— 这样,才能真正把获取的信息,吸收成为自己的。

  1. “它的内部逻辑是什么?”

读一篇文章、一本书,读到一个有趣的观点,或者一个知识点时,我都会让自己动脑想一想:它的内部逻辑是什么?

什么叫内部逻辑呢?举个例子:如果一个点可以分成三个小点,我不会单单记住这三个小点,而是会去思考:这样划分的依据和标准是什么?每个点的原理和支撑是什么?它跟之前讲过的内容有没有逻辑上的联系?

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呢?你不会仅仅停留在“它是什么”的层级,可以透过现象,从更深层的逻辑去理解:它为什么是这样的?

简而言之,这样可以不断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把它从简单的树状结构,变成一张紧密的、复杂的“网络”。

提升记忆力,永远不是说要强行去记住它,而是要通过透彻的理解去记住它。

  1. “关于它,我能够想到些什么?”

当我碰到一些新的知识点,或者一个主题、话题时,我会做一些“反刍”。亦即暂时关闭外界的信息输入,以这个主题为引子,让自己展开联想。

为什么这样做呢?一方面,它可以激活大脑中那些沉睡的神经元节点,重新唤醒它们(可参考我在《为什么我们越来越喜欢独处?》中提到的 DMN 模式)。另一方面,它相当于在旧的知识网络和新节点之间拓展了联系,让新的节点更不容易丢失。

也就是说,它实质上,是一种转向内部的,梳理、维护、清扫自己内在知识网络的方法。

当然,它也会有代价:你看上去总是很容易出神,总像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所以,如果你想尝试这种方法,我会建议你每天空出一段不受打扰的时间,最好是下班后,拨出一段时间,漫无目的地看一些东西,一边看,一边让大脑放松,发散联想,并记录下想到的内容。

  1. “我能否把它讲给别人听?”

这是一个非常经典又非常有效的办法。什么情况下,你能算是真正掌握、记住了一个知识点?当你能够把它讲给别人听,并让别人理解它的情况下。

原理非常简单:当你讲授它的时候,你会调用大脑的各种相关节点,进行全方位的“精细加工”。你也许需要类比,也许需要举例,也许还需要提炼它的重点信息,对它的逻辑和结构进行重构……

这些,都是在不断强化大脑对它的记忆。

所以,为什么我强烈建议大家写作?原因也正是如此。输出,才是最好的学习。

然后,还有一个原文提到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有用吗,答案是没有,因为艾宾浩斯的研究发生在19世纪末,而那时实验心理学还未建立(他本人就是实验心理学的先驱),缺乏有效的范式,因而他的研究成果是简单的,没有考虑到语义、联系等要素,整个实验也非常粗糙,严格来说并不科学。

学界如今基本已不再使用艾宾浩斯的成果。如果看到市面上打着“艾宾浩斯”旗号的产品,忽略就好了……他们的知识更新可能有点滞后

记忆从来都不需要100%还原,因为目前这样已经够用了。

也正因为如此,我才一直强调:大脑是用来思考的,不是用来记忆的。

但这句话意味着我们“不需要记住”事物吗?当然不是。它最确切的理解是什么?我们无需去“强行记忆”事物,而是通过对事物的理解,把事物的特征和模式提取出来,纳入我们已有的知识体系里面。

简而言之,就是8个字:提纲挈领,以点带面。

你需要记住一个复杂理论的详情吗?需要记住它可以细分为几个点、每个点又可以细分为几个小点吗?没必要。你要记住的是:

它具备什么特征?在整个体系和框架里处于什么位置?在思考哪些类型的问题时可能需要用到?跟其他问题、概念之间存在什么联系?我可以如何调用它?

只有把知识拆散,重构,再连接,编织成网,你才算是真正地理解和记住了它们。

同样,也只有这样,当你需要时,从某个节点出发,就能透过节点之间的联系,提取出整张知识网络。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记忆”。也才是更有价值、更有效的“记忆”。

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你所经历的一切,只有当它们形成“你的一部分”,才是真正发挥了价值。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