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交大的人才队伍建设




老交大的人才队伍建设
文/张雪永 西南交通大学 2013-11-30

老交大的人才队伍建设 - 唐院学子 - 唐院春秋
 
  目前,人才强校主战略越来越为大家所关注,在摸清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和规划未来的同时,我们也应以史为鉴,从交大117年的历史发展脉络中找寻出学校壮大而至辉煌的原因,特别是甄选出那时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中的成功经验。因此,本报特邀档案馆馆长张雪永教授从交大历史上的教师阵容、教师甄选、教师职称晋升、教师的责权利等方面展开阐述,让大家能体会到那时的教师如何卓越、因何卓越,认识到老交大的人才强校理念。
  我校自1896年创立,仅仅用了十几年时间,就声誉鹊起。1916年,在全国专科以上学校课业评比中获第一名,教育总长亲书“竢实扬华”匾额颁赠,标志学校进入全国一流高校行列。随着茅以升、黄寿恒、林同炎、黄万里等校友在留学中的优异表现,到20世纪20、30年代,学校乃有“东方康奈尔”之誉,得以蜚声海外。之所以能造就大批英才,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学校拥有一支卓越的教师队伍。

  一、老交大的教师阵容
  学校在办学之初,由于国家新式教育兴起不久,教师只能借才域外。这些外籍教师不少来自康奈尔大学等英美名校,总体水平较高,责任心较强,为学校办学伊始就有了高起点做出了贡献。辛亥革命以后,大批留学生回国服务,学校中国籍专业教授逐步增多。他们对西方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有深刻的了解和体会,在任教的过程中,又能结合中国国情,因材施教,严格要求学生。其中,罗忠忱、伍镜湖、李斐英、顾宜孙、黄寿恒等5位教授自从来到我校任教后,就以校为家,几十年如一日地在三尺讲台上辛勤耕耘,为国家培养了无数人材。即使在学校最艰难的时候,他们也始终坚持和全校师生在一起,四处奔波,颠沛流离。正是由于他们的师德与人格魅力,在他们的周围团结了一批大师、良师、名师,包括茅以升、朱物华、罗英俊、陈荗康、严家驺、林炳贤、范治纶等人,还有后来被称为我校“四少”的罗河、许元启、朱泰信、李汶等教师,可谓大师云集、群贤毕至。正是他们培养了一批蜚声中外的高徒,铸就了我校建校后的第一次辉煌。

  二、在老交大如何当上教授
  晚清和民国北京政府时期,当局对大学办学总体上处于放任状态,并不过多干涉。教授聘任和管理,如何规定、如何实行,基本听大学校长自便。但这并不意味着当上教授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尽管校长有聘任教授的自主权,但校长们自我把关很严,所聘任的教授都是同行公认的佼佼者。
  1927年后,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对大学管理有所加强。当年6月,大学院颁布《大学教员资格条例》,对大学教师的职称等级和任聘条件界定:
  在职称等级上,条例规定:大学教员名称分四等,一等曰教授,二等曰副教授,三等曰讲师,四等曰助教。每等又分三级。
  在任聘资格上,条例规定:助教须“国内外大学毕业,得有学士学位,而有相当成绩者”;“于国学上有研究者”。 讲师须“国内外大学毕业,得有硕士学位,而有相当成绩者”;“助教守满一年以上之教务,而有特别成绩者”;“于国学上有贡献者。”副教授须“外国大学研究院研究若干年,得有博士学位,而有相当成绩者”;“讲师满一年以上之教务,而有特别成绩者”;“于国学上有特殊之贡献者”。 教授须“副教授完满二年以上之教务,而有特别成绩者。”
  从规定看,首先对学历要求很高。讲师得有硕士学位,副教授得有外国博士学位。其时国内大学尚未有可培养博士者,“外国”两字本可不要。非要强调“外国”,似乎倒有“崇洋”的嫌疑。但平心而论,斯时中国办理现代教育时间不长,总体上落后于欧美诸国。基于这样的认识,指明“外国”,到显得不矫情,能够正视自己的不足。然而凭一个“洋文凭”就可以直接做副教授吗?不行,还要“有相当成绩”,如要当教授,还要“有特别成绩”。
  如果不是“洋博士”,甚至“洋硕士”、“洋学士”也不是,只是一个“土学士”,能否当副教授乃至教授?当然可以。按照规定,国内大学毕业,从助教开始,如果有足够的天资,付出足够的努力,做出“特别成绩”,四年后就有机会当上教授。按照1929年铁道部的规定,对学历进一步放宽,“凡在国学或其他学术确有特殊研究及经验而无学位者,得聘为讲师或副教授”,更显示了不拘一格、唯才是举。 还有值得注意者,无论“相当成绩”还是“特别成绩”,均未明确范围。当然,教授的本分不外教书和研究,或曰传播知识与生产知识。可以理解为,并不刻意要求,教书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在教书和研究上有所得都被认可。还可以进一步地理解,二者都是教书要争取的“成绩”,可有所侧重,但不可偏废。
  但如何衡量何谓“相当成绩”,何谓“特别成绩”?其裁量权和决定权还是在于校长。但从实践中看,校长对聘任权力的使用还是十分慎重。1930年,学校19位教师中,只有5位教授。“五老”之一的黄寿恒,1923年在美国取得硕士学位,在校服务7年,深受学生喜爱,完全有条件升任教授,但也只是副教授。1935年,教授只增加了1个。副教授的11人中,包括后来成长为中科院院士的朱物华、张伯声。前者哈佛大学博士毕业,1930年即来校任教。其他副教授亦均欧美留学归来,就读学校中不乏巴黎大学、哥伦比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康奈尔大学等名校,林炳贤、华凤翔、范治纶、朱泰信等亦服务学校多年,已负盛名。按照此时的条件衡量,校长完全自主时期所聘任的教授,其水准亦是符合标准的。

   三、在老交大如何当教授
  当上了教授,不意味可以坐享其成。要坐稳教授,还有继续付出努力。按照老交大规定,教授、副教授上课需14到24学时,实验、论文指导2节课折合1节课。据茅以升回忆,他初到学校任教时,每周上课为20学时,按今天标准衡量,教学任务可谓繁重。
  学时只是量的考核,还有对质的要求。老交大素以对学生严格要求著称,但严格要求学生的另一面是严格要求自身,即严谨治学。交大学子均为中学翘楚,且勤勉上进,对老师也有高要求。按当时习惯,新到图书先在教师阅览室放两个月,然后即流通到学生阅览室。如果教师不在这时间内阅览,如遇到学生提问,难免措手不及。一再如此,则无颜忝列教席了。事实上,确有不少老师是这样被学生“问”走的。
  制度上的规定也使教师珍惜岗位。按学校规定,如果在每年6月前未接到下个学年的聘书,教师就只有另谋生路了。

  四、老交大如何吸引教授
  优秀师资总是供不应求的。教授有学校解聘的压力,学校也有优秀教授流失的风险。尽管人来人往,老交大教授队伍的核心始终保持稳定。民国教师有专任和兼任两种。有部分教师不愿专任,而是四处兼任多赚讲课费。吸引力差的学校往往只有几位专任教师。交通大学规定,教员以专任为原则,要求教师把全部精力投入本校。所以能够如此,是有制度保证的。
  首先是薪俸待遇的优厚。我校在创立之初,外藉教师基本上都是用重金礼聘。如在清末聘请的外籍总教习月俸白银400两,副教习月俸白银200两,而当时清廷皇妃一年的例银仅300两。先后来我校任教的外籍教师有20人左右,来自英、美、德诸国。他们带来了国外先进的办学模式和科学技术,使我校一成立就站在了一个很高的起点上。
  1917年5月,教育部公布的《国立大学职员任用及薪俸规程》规定教师的月薪标准为:正教授分为六级,一级400银圆、以下各以20银圆等差为一级,直到第六级300银圆;本科教授和预科教授也各分六级,月薪级差也为20银圆,本科教授从280银圆到180银圆,预科教授从240银圆到140银圆;助教分六级,月薪从110银圆到50银圆不等;讲师为非常设教席,课时酬金视难易程度从2银圆到5银圆不等。
   南京国民政府基本维持了这个水准。按照1929年《铁道部直辖交通大学教员待遇原则》,教师薪水如下表。
  按照有关研究,1930年代初,城市居民5口之家每月33元可维持温饱,月薪80元足可让初入社会的青年人过上比较优厚的生活,而较少后顾之忧,专心投入教书和研究。如晋升副教授乃至教授,则生活更为稳定。
  但另一方面,教授们并不特别在意物质生活。虽薪资优厚,但他们大多生活简单,不尚奢华。到了抗战年代和抗战后的动荡岁月中,这些薪酬实际上是无法保障的。虽然名义上增长了上千倍,但和飞涨的物价相比,不啻杯水车薪。但为何“五老”等教授对学校不离不弃?比待遇优厚更重要的,是教师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而归属感和认同感的产生,又在于教师广泛地参加到学校管理中,有机会在学校实现自己心中理想的教育。
   按照规定,教授、副教授是校务会议的当然参加者,此外,还有校长指定的2-5位教职员。校务会议处理的事情包括全校应兴应革事项、教务上之重要事项和事务上之重要事项,包含了学校发展最重要的工作。此外,还要参加训育委员会、体育委员会、图书委员会、出版委员会等组织。良好的工作和研究氛围,才是教授们视交大为家更重要的原因。
  (转自西南交大报)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