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举制以前,是军功授爵制,中华民族武德充沛,想当官封爵,封妻荫子 得靠战场杀敌。宋朝全面科举之后,文官开始成为既得利益集团 ,又不用上前线,在后方紧吃。
科举制无限膨胀,堵死了军功爵制 上升通道,要是没有“自古以来”,文官老爷们连燕云 都不想要,打仗就有人立功,立功就得升官,权利被臭丘八 拿走了可怎么得了。
只要科举制成为朝庭选官的主流,那么军功就一定不太值钱了。军功在高,也不可能做内阁大学士,就是说文武分野就一定会出现,那么就没有出将入相这回事了。既然如此,朝庭就一定是保守风气占主流,开疆扩土就没什么用了。外向型国策就会彻底结束,那么被外敌入侵就是大概率事件 ,只要不能出将入相,那么开疆扩土政策就会终结。
北宋时期西夏 那么丁点人口和耕地的政权就能摁着北宋揍,不是因为北宋时期的蛮夷脑袋上长了通天纹 ,北方军事技术大爆发,而是宋朝社会主要资源流向军队系统的通道被科举制堵死了。
科举制绝对是汉族人的恶性肿瘤 、癌细胞,它吸收了汉族社会几乎所有的资源,培养出来的所谓人才就只有收租,兼并土地,生儿子接着科举这些蝇营狗苟 的梦想,其它任何利益集团都会被科举文官系统无情的碾碎。而对于汉族皇帝来说,瞌睡来了递枕头,也乐于跟科举文官系统一起躺平。
汉族皇帝有科举这么个玩意儿,是不会把权力交给武将的。科举这玩意儿就相当于瞌睡了递来个枕头,哄着皇帝一点点堕落。
皇帝制度最大的弊病就是,担心权臣篡位 ,开国雄主还好,后代一弱,就各种防范权臣出现,拉低了中央政府整体政治水平。一头猛虎为了自己的幼虎,防范家里出现其他猛虎,养了一群哈士奇 ,但哈士奇只是披着狗皮的狼 ,会联合起来架空幼虎,不会扩张领地,最后还把家拆了。天下太平问题还不太大,一旦其他虎群崛起,就是本虎群的灭顶之灾,而哈士奇们只是换个主子
如果府兵制 作为地主阶级会提高战斗力,那么科举制度 必然也会削弱部队的战斗力,因为普通人晋升地主阶级的渠道从参军转变成了科举,出现重文轻武 也是必然趋势。自科举制度诞生以后中国的朝代基本上都重文轻武。反倒是保存着军功贵族的北方游牧民族 开始不断建立政权甚至颠覆汉人政权。
汉唐 不是这个套路,汉唐它的权力核心,地主阶级科举文官从来不是主流,汉唐里面的权力骨干是世家门阀和军功贵族占据了大量股份。
古代的社会管理实在太粗疏了,根本检验不出来水平,一个能吏和一个依靠关系网混事儿的人,看不出多大区别。这也是汉唐高明之处,因为敌人不可能配合你,所以只有用敌人检验过的官吏,才是有真才实学的。卫霍 ,那就是比李广强。哪怕你黑了心去杀良冒功,也得能杀的过自卫的民众啊。明末 不就是一群人连饿殍的穷人都杀不过嘛。
而这种冷酷的考评方式,遭到了笔杆子 阶层的疯狂抵抗。汉唐时期他们是传统贵族,于是写的东西,拼命美化世家子弟 ,从底层一刀一枪拼出来的,哪怕贵为皇帝,照样抹黑你没商量。后期,他们是耕读传家 的地主和文官阶层 ,拼命折腾一切干活上位的人。管你是军功还是农商,只要干活就给我去死,清流只负责挑毛病,你多干多错迟早下台。最后就是我们这些不干不错的人“众正赢朝”了。
千万不能允许皇帝掌握任何有效的考评机制,那样的话他就可以正常的升降官员了。对官员的考评从三年降到五年最后无疾而终咯,大家都是同乡或者同学,合伙糊弄皇帝,喜滋滋一起瓜分国有资产,多么美妙。
国家机构,再怎么奢侈腐败,多少需要干点活啊,多少干点,薪水小偷不能太多。所以,怎么才能筛选出,真正有本事能干活的人,即成了皇权头疼的问题。
两个著名例子,汉武帝对儒生狄山 ,就问他能管理多大地方,不断降低,直到降到一城,狄山终于找不到借口了,只好硬着头皮应承下来。结果没过多久就被匈奴砍了。
另一个是宋神宗 要找人治理黄河 水患,司马光这么牛的大儒就派他去吧,结果吕公著 说:这样不是善待儒士之道。
汉唐喜欢折腾,并不是什么穷兵黩武 ,而是他政策就鼓励底下干活的人折腾,然后有能力的人,自己就漫漫浮出水面了。
九品中正那种子孙世袭,不代降的制度确实会造成阶层固化,底层上升渠道封闭的问题,但九品中正没维持几年就因为五胡乱华,东晋南迁而不再了。无论是南朝 还是北方,在竞争中都需要尽可能地提拔和寻找优秀人才 ,五胡到南北朝 再到隋,到唐早期,汉唐一直是标准的军功爵代降制度 ,并不是子孙代代可保富贵,只要有真才实学的人,绝对不会给埋没,这种制度显然比起后世的科举要优越许多。
以前的小地主阶级 ,想要往上爬,只能去打仗。但科举制带来的改变,影响实在是太大了。出现了一条能安安全全,不用刀口上舔血的路。轻轻松松就阶级跃迁 了,科举制还作弊严重,军功爵则几乎不可能作弊。阶级跃迁本来就应该拿血和泪去换的,这样的精英才是民族需要的
唐以后实行科举制某种意义上削了世家,放开了乡绅士人,但乡绅士人党其实比世家还没底线(乡绅其实就是文官集团的主要来源),世家是股东,起码有自己的荣誉感,这群乡绅士人是管家CEO,为了利益搜刮百姓比世家更狠,结党合谋甚至到把持史官,宋后的历史一直就有种诡异的感觉,被笼罩在一层大阴谋里。乡绅士人党家国意识很差,只要不影响自己利益,换谁当皇帝都行。
唐代 的进士每科不到30名,宋朝扩招了10倍,而且只有进士科 。唐朝 科举考试就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明算(数学)一史、三史(历史)、开元礼、道举等多种科目,唐朝科举还有一些理科。宋朝只有进士科,只考经论、策论、诗词,纯文科。严重脱离实际与基层情况。所以王安石变法要用公立学校替代科举选拔人才,结果遭到科举文官集团强烈抵制失败。
王安石变法的失败,标志着中原汉文化 意识形态政权组织 最后一次自我救赎 的彻底破产,从此一路火花带闪电的坠入深渊,两度被异族征服后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最终被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替代,才重新恢复生机。
唐朝的皇帝在初期凭着北朝八柱国 形成的世袭军队、中后期靠着宦官掌握的雇佣军队,还可以搞一搞中兴。宋朝的皇帝就已经完全无法对抗科举文官了。宋仁宗想勤政一点,据说干了一个月就被大臣们收拾得中风了。宋英宗 干脆被收拾成了精神病。宋神宗甚至收到了“你是要和人民站在一边,还是要和官员站在一边”的选择题(熙宁四年,掌握军队的枢密使 文彦博对宋神宗说:“祖宗法制俱在,不须更张,以失人心。”神宗说:“更张法制,于士大夫诚多不悦,然于百姓何所不便?”文彦博回答:“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
全面推行科举制,中华民族的勇武尚武精神 和对外拓展的能力大倒退,游牧民族卷土重来,首都被两次占领,几次签署卖国条约。从商鞅建立的军功授爵制保证了民族尚武精神,然而宋朝读书考试,投统治者所好的就可以高位,以文制武,民族的灾难就来了。商鞅军功爵数敌人人头是客观分,科举是主考官判断,是主观分。曾国藩 就曾经回忆,很多进士连基本常识都没有,甚至不知道清朝之前还有其他朝代。但这些人依然能当封疆大吏
北宋有个典故就是某人明明成绩很好,主考就不给中,一定要他年纪大了才给中,说是磨去火气,考虑下古代那个人均寿命真的呵呵,居然现在一群人还当美谈传!这些人也不想想,亚历山大几岁死的,霍去病 几岁死的,他们什么功业,宋朝那群美谈士大夫什么功业
科举文官阶级是华夏历史上最黑暗的阶级,其反动程度远超南北朝的世家,世家虽然反动,好歹还愿意拿出一部分资源跟蛮夷开战军事斗争。科举制出来的文官除了捞钱和兼并土地以外什么都不干。
从宋朝开始,门阀世家 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科举士大夫文官阶层,他们大多是朝为田舍郎 暮登天子堂的庶族,表面上是打破了门阀世家的垄断,但其实他们读书完全为了当官,学而优则仕 ,这就是一群只知道贪财弄权的人,而且因为出身低微,没见过几个钱,所以这帮人里贪官污吏那是一窝接一窝,他们上位后变本加厉的剥削老百姓,媚上欺下 ,奴颜婢膝 。同时彼此勾结搞党争,在这个过程中一步步架空皇权,成为国家实际统治者。
在农业时代,地主阶级是愿意去藏疆青蒙边疆区冒险,出海九死一生,还是愿意在中原膏腴之地 搞个科举,压榨中原农民,架空皇帝,岂不美哉?!反正话语权在自己手里。
门阀贪,科举文官集团比门阀更贪,根据胡寄窗 的考证,宋代放纵土地兼并 ,所形成的权贵家族占据了天下一半的土地,每个郡县五六成的土地都集中在少数官宦家族手里。
门阀做的坏事,藏不住,史书还有些记录,比如汉朝袁家阴谋代汉,李世民 杀兄逼父,河北门阀谋划安史之乱 ,基本都有记录,而文官做的坏事,文官自己掌控了写史书的权力,根本不记录,比如贬黜狄青,靖康之耻 、杀害岳飞,土木堡之变 、多个皇帝之死,文官做了很多见不得人的事情,但史书把自己洗的和白莲花似得,坏事都是皇帝干的。
宋之后的统治阶级,觉得这世界不是自己的,要随时准备润(指宋明士大夫没机会如世家大族 一样永镇,流官为主),那就是赶紧捞一笔,捞的越多越好,我走后管他洪水滔天。这样的后果就是地方经营者对地方并不上心,治理很差(类似的事其实也发生在奥斯曼帝国 )。
门阀是什么?你看看日本的安倍家族 、美国的罗斯福、肯尼迪家族就知道了。门阀制度 容易堕落成种姓制度 ,南北朝时期门阀堕落了,但比科举文官还是好一些,没有亡国,最终还同化异族。
科举文官容易堕落成什么?奴隶制度!晚明南方士大夫就在大搞奴隶制度,一个家族就有成千上万的奴隶,还爆发了声势浩大的江南奴变,结果这群科举文官老爷们连奴隶都干不过,于是赶紧投靠清军,希望清军帮他们保住财富地位,这就是为什么南明快速灭亡,清军能在江南站住脚的根本原因。
门阀是什么?你看看日本的安倍家族、美国的罗斯福、肯尼迪家族就知道了。门阀制度容易堕落成种姓制度,南北朝时期门阀堕落了,但比科举文官还是好一些,没有亡国,最终还同化异族。魏晋时期异族争先恐后融入华夏,五胡消亡在历史长河中,可不像科举文官制下两度沦陷异族,剃头留辫子。
门阀烂,丢掉半壁江山,科举文官集团更烂,丢掉整个国家。相对与科举文官集团,门阀注重名声,会投入大量资源进入军事系统,一比较,门阀就显得不那么烂了。现代的美国、日本依然是门阀制度,披着民主的外皮而已。
我们在宋代之前也有庞大的世代门阀,整个唐朝从武则天 到黄巢起义 都在不断打击,并肉体消灭了大部分从南北朝就延续下来的门阀家族。也彻底为科举制奠定了社会基础,好歹是去封建化,后来王朝基本出现不了世代门阀对朝廷权力的操控了,又让职业官僚集团与地方势力把持了国家。问题是,无论汉晋的门阀,还是隋唐的军阀,都没有亡天下 。中原王朝 两次亡天下,都是科举职业官僚当权。
现在有大批人吹科举文官,结果连门阀都比不上。什么科举使得底层有上升通道,科举排挤其他上升通道,断绝了底层的上升通道【真正的底层上升通道,军功爵、公立学校、小吏选拔制度都没有了】,导致科举被有钱人垄断,这些大家知道吗?对标现代教育与考试选拔体系的不是科举体系,而是明初的国子监 教育与小吏选拔制度。三年一次的科举不过放出两百个当官名额,三年一次的外战可以有十万个民爵名额,即使从小兵一跃成为四五品的仪同,开府之类中高级武官的也不在千人以下,明初的国子监学生、小吏也有大量当官的,你说哪个更有上升空间?
底层真正的上升通道,也是对国家发展最有利的制度,依次是:1、军功爵制度;2、小吏选拔制度;3、公立学校制度【古代是县学、府学、国子监】;
有钱有势的人上升通道,对国家危害从小到大依次是:1、门阀制度;2、世袭制度;3、恩荫制度;4、科举制度;5、保举制度。
现代很多人把高考上大学当成科举,这是搞错了对象,现在考上大学只相当于童生,秀才都不是。考进士的难度堪比进清华姚班,进不了清华姚班的人,就不要做梦能考中科举了。这还是假设科举不作弊,公平公正的基础上。这些认为科举公平的人,推荐你仔细阅读一下明史中的选举志,其中科考舞弊的现象极为恶劣,它没你想象中的公平。
科举出身的士大夫阶层本质是皇帝的直接雇员(或者也可能是地方资本的间接雇员)因此,严格意义上,士大夫阶层,即不会承担士大夫与皇帝共治天下的(国家的)责任,也不会对他们背后隐约出现的资本完全负责。对资本和皇权都不承担终极责任——这就是士大夫体制从诞生开始就暴露出的致命问题!
传统贵族是通过从小培养、修炼、淘汰,以至于终身都不断进行的维持自身贵族利益的残酷博弈(修炼),才形成的一个群体。
新诞生的科举士大夫又是一个什么群体?大部分出身庶族地主阶级,靠天赋与宗族资助,加入私立学校【东林书院 ,类似湖畔大学】,通过关系网与不断考试选拔上位。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上位以后就需要回报宗族与关系网,而他们能拿什么回报?不过是出卖国家资源与利益,才能回报宗族与关系网的投资。
从能力和信念两个层面,你认为士大夫阶层和传统贵族阶层比较而言的平均水准能如何!
士大夫阶层能力和责任的相对性欠缺,导致掌握国家相当权力的他们,带给现实以巨大问题,我们看看宋明历史就能有所感悟。
古代是大家族,一个省可能就十多个大家族掌控大半的土地和商业,尤其是商业,他们要达成联盟是非常容易,彼此联姻,合伙股份制。扶持家族子弟考科举,渗透朝廷,相互提携,掌握大权,打击对手,架空皇帝,最终回报家族,然后再循环这个过程。
文官集团比世家门阀团结多了,尤其是南方文官集团,主要就是江浙财阀 出身或资助的,非常抱团,排挤其他地区的官员,你要么纳投名状加入他们,要么就靠边站。他们在朱元璋时代 就敢搞排挤北方人的南北榜案 ,宋朝、明朝的皇帝都斗不过,经常死于非命,清朝有八旗才勉强压住,清末八旗不行了,也压不住了,出现东南互保
自从宋代开始,中国出现了一个极其反动且无能的阶层,那就是科举文官阶层。
对于这些人,明末清初的学者颜元曾经痛斥:宋元来儒者却习成妇女态,甚可羞。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即为上品矣。
翻译成白话就是,这帮儒生跟娘们一样,根本就扛不起事来。能自杀的都算是优秀人才了。
但就是这么一群人,偏偏掌握了主导国家政策的权力,占据了国家绝大部分的财富。儒生们富甲一方,妻妾成群 。但是文不能载道,武不能杀敌。只知科举收租剥削佃农,奴仆成群,放印子钱 。
工匠,农民和战士为国家支柱却陷入到极端的穷困当中。为什么很多儒家学者反对理学,这就是其中的一个很重要原因。
夏竦何曾耸,韩琦未足奇。满川龙虎举,犹自说兵机。
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
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
犬彘咋其骨,乌鸢啄其皮。胡为残良民,令此鸟兽肥?高位厌梁肉,坐论搀云霓。
愿为五陵轻薄儿,生在贞观开元时。斗鸡走犬 过一生,天地安危两不知。
且声色、狗马、土木、祷祠、甲兵、花石糜费之外,岁赂西北二虏银绢以百万计,皆吾东南赤子膏血也。二虏得此,益轻中国,岁岁侵扰不已。朝廷奉之不敢废,宰相以为安边之长策也。独吾民终岁勤动,妻子冻馁,求一日饱食不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