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州军的归宿
吕布虽必须死,但并州军还有用,
而张辽 就是吕布的继任者。
吕布其实说得没错:
明公将步兵,我将骑兵,天下不足定。
曹操听后的反应,是犹豫。
这个互动,反映出双方的一个共识,即曹军缺乏当世一流的骑兵力量。
四年半前,濮阳之战 ,
吕布以骑兵冲阵,目标是纪律性薄弱的青州兵,结果是青州兵四散奔逃,冲溃了自家的阵型,连曹操本人都生死难料。
布出兵战,先以骑犯青州兵。青州兵奔,太祖陈乱,驰突火出,坠马,烧左手掌。司马楼异扶太祖上马,遂引去。未至营止,诸将未与太祖相见,皆怖。——《三国志·武帝纪 》
此战暴露了曹军的缺陷,曹操既没有同水平的骑兵可用于反击,也不具备用非骑兵单位应对当世一流骑兵的经验。
这就是为什么吕布在鬼门关前抓住的救命稻草,是自己的骑兵能力。
时间再后退一年,袁绍战张燕 。
吕布作为袁绍的先锋,带着几十个骑兵,冲击张燕的阵型,每天冲三四个来回,连续冲了十几天,直至将张燕冲垮。
与其健将成廉 、魏越等数十骑驰突燕阵,一日或至三四,皆斩首而出。连战十余日,遂破燕军。——《后汉书·吕布传 》
黑山军的基本盘是太行山,近产马地,而且与南匈奴有合作关系,所以军队中是有高比例骑兵的。
燕精兵万余,骑数千匹。
这样的配比,依旧被吕布用几十个人冲垮了。
综合以上两个例子,大致可以得出这种骑兵战法 的基本特征:
第一,用少量骑兵,瞄准敌军的薄弱处;
第二,以骑兵的冲击力,迫使薄弱处敌军离开指定阵型位置,扰乱其他方阵;
第三,重复一二,直至敌军整体崩溃,再配合己方其他部队收割。
这就是吕布,或者说,并州铁骑的战法。
并州这个地方,当时间推进到汉末,东汉朝廷的影响力已经大幅度衰减。
段颎 上书给桓帝说,从五原、云中 二郡到陇西的天水,遍地都是匈奴和羌人,
自云中、五原,西至汉阳二千余里,匈奴、种羌,并擅其地。——《后汉书·段颎传 》
而就在熹平六年(177),即张辽八岁那年,汉军三路出雁门郡,战鲜卑雄主檀石槐,结果大败,回来的只有十分之一。
…出雁门塞,三道并进,径二千馀里征之。檀石槐 帅部众逆击,旻等败走,兵马还者什一而己。——《三国志·乌桓鲜卑东夷传 》
吕布,张杨,张辽,三个并州人,刚好分别出生于五原,云中,雁门 。
这样的成长环境,很好地解释了这三个人为什么都以武勇被并州刺史丁原征召。
吕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人也。以 骁武 给并州。
张杨字稚叔,云中人也。以 武勇 给并州,为武猛从事。
张辽字文远,雁门马邑人也…并州刺史丁原以辽 武力 过人,召为从事。
前任并州刺史被胡人杀死,丁原在逆境中,以强悍的年轻武人更新了并州军的班底。
灵帝死后,丁原站队何进 。
随着何进的败亡,董卓入主洛阳,诱使吕布叛杀丁原,并州军的主体归董,两股次级力量,张辽跟随投降董卓,张杨则在河内独立。
名士开封郑泰 ,在哄骗董卓不要过分使用武力时曾说:
天下之权勇,今见在者不过并、凉、匈奴屠各、湟中义从、八种西羌,皆百姓素所畏服。——《三国志·郑浑传 》裴注引张璠汉纪
如今帝国之强军,无外乎各类异族雇佣兵,以及最强的并、凉铁骑。
接下来,并州军在凉州人的领导下,共同对抗关东军,失败后西迁长安,又被并州出身的士人领袖王允 策反,刺杀董卓,与士人集团共掌最高权力,最后在一帮凉州中级军官的联手反攻下败亡,出逃南阳。
从此,并州军成为独立的军事力量,张辽从属吕布,张杨则作为外援。
吕布辗转袁术、袁绍、张杨处,接受李傕郭汜的安抚拜颍川太守,再以武力入股张邈、陈宫的兖州叛乱集团,战败后又夺取徐州,最终在泗水河畔的下邳城,大水漫灌之后,这支当世顶级骑兵,摆在了曹操的眼前。
我在另外一个答案里分析过,链接放在文末,
吕布作为劣迹军阀,是必须死的,但并州铁骑,不应该随着吕布的死亡而消散。
曹操犹豫的,不是杀不杀吕布,而是他真的想拥有这支骑兵,所以他需要思考,如果吕布不在了,谁能约束这支骑兵,谁来统御,可以仿佛吕布在世?
答案是张辽。
汉末的边军,在暴力中成长起来,具有极强的排他性。凉州军的将领清一色的凉州人,吕布二张都是并州人,公孙瓒是幽州人,孙坚部曲的核心是孙氏宗族。
所以,哪怕要逐渐打散、重建并州军,也应该先找一个并州人来继承吕布,代表广大并州骑兵们的利益。
吕布身边有很多将领都疑似并州人,成廉、魏越是惯用的爪牙,侯成、宋宪是卖主的叛徒,这些人都不够格。
高顺从徐州之后才见于记载,大概率不是并州人。
况且高顺根本就不愿意投降,而是和陈宫一起坚决抵抗至被出卖。我推测高顺的立场,一是同张邈、陈宫一样,在边让被杀之后排斥曹操的兖州人,二是在曹操的屠城政策下遭过殃的徐州人。顺便一提,《陈留耆旧传》里记载的高顺不是这个高顺。
而张辽,从丁原时代开始,就是并州军的高层之一,无论是与吕布同在董卓手下,还是从属于吕布,都拥有相对独立的地位,是优秀的领导人选。
白门楼之后,张辽赶来投降。
曹操在官渡之战前迎来了吸纳一流骑兵及其战术,完善自身兵种结构的契机。
那么,并州军究竟给曹军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呢?
曹操前期的军队,包括丹阳兵、青州兵,以及陆续加入的将领自带部曲,均以步兵为主,几乎没有见于记载的专门骑兵编队,这从他的战术可见一斑。
面对背景类似的黑山军加南匈奴,吕布的打法是带领少量精锐骑兵冲阵,而刚入东郡的曹操,选择避免正面决战,利用坚固的城防拖延时间,攻敌之必救,再在敌人回救的路上埋伏。
太祖乃引兵西入山,攻毒等本屯。
毒闻之,弃武阳还。太祖要击眭固,又击匈奴於夫罗於内黄,皆大破之。——《三国志·武帝纪》
可以推测,曹操此时大概率不具备正面迎敌的实力,而需要以战术进行弥补。
濮阳战败后,在与吕布逐渐相持,并最终扭转战局的过程中,情况也类似,
太祖隐兵堤里,出半兵堤外。布益进,乃令轻兵挑战,既合,伏兵乃悉乘堤,步骑并进,大破之,获其鼓车,追至其营而还。
依托地形埋伏,轻兵挑战,伏兵乘高而下,其突出风格依旧是高明的战场调度。
上文说几乎没有骑兵,例外是曹仁。
在东征陶谦的时候,曹仁开始以一名骑兵将领的形象出现,这应该是曹操在军队扩充之后,自然而然地着手组建骑兵,以丰富自身的战术,而将领的选择则是关系最亲,且习于担任前锋的曹仁。
但是,曹仁手里这支新生于黄河以南的骑兵部队,还不足以瞄准敌军主力,而是利用骑兵的高机动性,快速剪除主战场周边的次要敌人。
别攻陶谦将吕由,破之,还与大军合彭城,大破谦军。——《三国志·诸夏侯曹传》
后攻费、华、即墨、开阳,谦遣别将救诸县,仁以骑击破之。
太祖征张绣,仁别徇旁县,虏其男女三千馀人。
而就在兖州之叛时,曹操的主力被吕布打崩,曹仁的作用依然是别动队。
太祖征吕布,仁别攻句阳,拔之,生获布将刘何。
应该这么说,作为初步组建的骑兵部队,已经取得了相当好的策应效果,但远比不了一流的骑兵。
在张辽加入之后,情况开始扭转。
官渡初战,完全就是骑兵表演的舞台。
颜良先一步渡河,包围白马,袁绍主力在后,准备渡河跟进。
由于兵力悬殊,曹操采纳荀攸的建议,让一部分军队假意从西边不远处的另一处渡口延津渡河,欺骗袁绍分兵抵挡,然后轻骑快速东进,在袁绍本队渡河之前击败颜良,带着白马的百姓向西跑。
这一计策的成功,意味着曹操已经有一流的骑兵可以使用了。
袁绍是分兵了,但实际上曹操也分兵了,既然要快,就不可能全家一起奔白马,那么真正到达战场的,大概率只有曹操、张辽、关羽的骑兵,人少的情况并没有改变,决胜点在于出其不备。
关羽斩杀颜良的结果不可能是事先策划好的,想要快速取得战果,曹军采用的战法依然是瞄准敌军的薄弱处,反复冲击将其击溃,敌将在混乱中暴露,被关羽冲死了。
这支骑兵的中坚,只能是张辽的并州铁骑。
这是见于史料记载的,曹军首次以骑兵为主,有效地达成战术目标。
接下来,曹操带着白马的百姓沿河西行,在延津被文丑和刘备的骑兵追上。
河北的骑兵,是长期对抗、吸纳公孙瓒的幽州突骑和黑山军而成长起来的,文丑是河北名将,刘备起于幽燕,深谙骑战。应该这么说,在公孙瓒和吕布相继凋零之后,文丑和张辽各自手中的骑兵,就是关东地区最强的骑兵了。
此时曹军扎营观望,能调动的骑兵只有不到六百,而文丑、刘备则不止五六千骑。
读这一段的记载,很容易将功劳归于路上散落的百姓物资,似乎曹军只是趁敌人丧失战斗力时捡了便宜,但事实上,袁军只有一部分,甚至可能只是一小部分被吸引了。
有顷,骑至稍多,或分趣辎重。
这个描述真正指向的,是袁军阵型不整。
并州铁骑冲来冲去,要的不就是这个?现在袁军自己纪律性差,没冲就乱了,结果就是被撕开缺口,击溃后再配合其他兵种收割,这套戏码,并州军得心应手,文丑实际上死于和颜良相同的情况。
时骑不满六百,遂纵兵击,大破之,斩丑。
如此看来,并州铁骑的这套打法,斩将率极高,颜良、文丑,包括后来的蹋顿都是当场死亡,当年曹操自己也差点回不去,张燕可能是人数优势过大,所以运气不错。
这两场战斗均为曹操亲征。
斩颜良没有战前讨论的记载,也许对时机的判断是张辽和关羽把握的,而斩文丑则没有疑问,现场指挥是曹操自己,这说明曹操已经开始掌握一流骑兵的使用方法。
当诸将认为可以上马的时候,曹操说不行,看到袁骑抢辎重导致阵型出现破绽,才发起冲锋,这和后来白狼山之战看到乌桓的阵型破绽,曹操认可张辽的冲锋建议非常像,时机的判断一直都是并州铁骑的精髓,而曹操显然比其他将领更能听懂张辽在说什么。
接下来的战斗,可以经常看到曹操亲自率领骑兵执行任务,比如步骑协同夜袭乌巢,五千精骑追至长坂等等。
且就在官渡之后,剿灭二袁期间,虎豹骑首次出现,
纯所督虎豹骑,皆天下骁锐,或从百人将补之
如果你可以统帅一百人,那么恭喜你,有机会成为一名普通的虎豹骑了。
这支精锐中的精锐,首任领导是曹魏自产骑将曹仁的亲弟弟曹纯,刚一登场,就斩下了袁谭的头,而按《诸夏侯曹传》的说法,后来蹋顿也死于虎豹骑之手。
这支部队的指挥权从来没有授予过外姓,甚至在曹纯死后,曹操一度自己亲自指挥。
凡此种种可知,曹操致力于建立一支战斗力当世无双,且只听命于自己的骑兵部队,合理的推测是,在此过程中,将以张辽为接口,吸收消化并州铁骑的战法,并逐渐将原来的并州军打散,化整为零。
而在这之前,张辽还有最精彩的一次骑兵表演。
剿灭袁氏的落幕战,是征乌桓。
三郡乌桓,指挥官是被比作冒顿的蹋顿,出现在白狼山的战力则是数万骑,
尚、熙与蹋顿、辽西单于楼班、右北平单于能臣抵之等将数万骑逆军。
纯骑兵,而且是数万这种在中原对战中看不到的数字。
曹操显然已经预料到了这种情况,他选择的应对方法,是做好大规模骑兵对决的准备,这点从他带去柳城的将领名单即可看出:
张辽,出身并州铁骑的将领;
张绣,出身凉州铁骑的将领;
曹纯,虎豹骑指挥官;
牵招,为袁绍领领乌桓突骑;
鲜于辅、阎柔,依托鲜卑、乌桓的边郡军阀;
这是曹操手中最豪华的骑兵阵容。
在白狼山遭遇之时,曹军的重装部队还未到,史料虽未明确记载,但据上述名单,及下文张辽的作用推测,此时曹操周围以骑兵为主的可能性较大。
左右惊惧之时,曹操和张辽,看到了蹋顿尚未摆好的阵型,
公登高,望虏陈不整,
卒与虏遇,辽劝太祖战,
这个场景,张辽可太熟悉了。
太行山下的张燕,濮阳的曹操,白马的颜良,延津的文丑,当然,还有眼前的蹋顿。
于是,曹操让所有骑将,全部跟随张辽冲锋的方向,
太祖壮之,自以所持麾授辽。
张将军,此刻,你就是我。
这是曾经一起在黄河边斩颜良、诛文丑的默契。
我甚至想,会不会有这样的对话:
昔温侯几十骑破张燕,孤闻而未得见,今日可复见于将军乎?
张辽向着乌桓的薄弱处冲击,蹋顿授首,看来,明公将步兵,我将骑兵,天下确实不足定。
此战后,曹操几乎可以说建成了当时东亚地区最强大的骑兵部队,濮阳城下的作鸟兽散,已经一去不复返。
从官渡到白狼山,
并州军这套冲锋、击溃、斩将的玩法,已经被彻底吸收。
而张辽的余生,将会在东南前线渡过。
在我们熟悉的将领之中,张辽的地位并不算太高,之所以位列五子之首,隐隐似外将第一,要归功于地位高于他的乐进和于禁,分别在建安二十三年去世,二十四年投降。
更不用说,曹魏的框架上层,是曹氏自己的将领。
在消灭最后一群以骑兵见长的割据势力马超韩遂时,曹操推出了夏侯渊,还给他造了个“虎步关右”的势,而下一代的曹休、曹真,已经在督虎豹骑的任上成长起来。
张辽自己,除了在天柱山下,逍遥津口,武勇恰似当年,我们再没明确看到他参与的骑兵作战,也许跟局势有关,也许跟地形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并州军的肉身已经消散,而其魂魄已被曹操接过,融入到虎豹骑,融入到曹魏的四方军队之中。
------
吕布为什么必须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