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说三三制好,战绩也确实强,那这个战术有没有弱点呢

link

没有无敌的战术,三三制 当然也有弱点。

三三制说白了就是在空间上拉长攻击纵队,增加空间范围内的攻击时长和攻击频率。

由于抗日战争时期 和解放战争时期主要对手是日军和国军,他们的基层步兵所具备的普遍特点是相较于欧洲一线陆军而言,十分缺乏中等距离的重火力(对步兵一线而言,重机枪、机关炮、迫击炮等有效杀伤范围数百到一千多米的武器就已经算是中等距离的重火力了),因而想要在进攻的同时减少伤亡,就需要想办法。

而日军和国军除了缺少重武器之外,另一特点就是“精锐力量规模有限”,日军虽然素质较高,但绝对数值就少。国军虽然绝对数值更高,但精锐的比例更低。

而三三制有什么好处呢,通过拉长攻击纵队的方式,延长中等距离散兵对射的阶段,能让敌人的精锐守备力量变得疲乏(而三三制稀疏的人数还能在这一阶段减少伤亡)和有限的重火力点暴露出来(通过步兵、掷弹筒 、迫击炮的有效配合将其清除)。

在敌方重火力匮乏的情况下实现中距离散兵对射+短促突击 自由变换。一旦敌人的精锐守备力量变得疲弱,重火力被清除,就能够迅速发动集群冲击,在打开一线防御后迅速向二三线冲击。

对此,其实无论是面对三三制雏形的日军还是面对三三制大成版本的国军都拿出了在当前局面下最合理的办法。由于日军面对的八路军在技战术上还比较原始,这里就不多说了,主要谈谈国军。

实际上我经常在逼乎强调的一个概念是“不要以为国军不进化,国军也一直在进化和革新的,只是pla 进化的速度全球罕见,国军跟pla实在是没得比。但跟别的半殖民地军队比一比,就完全不同了。你让国军去收拾东南亚杂鱼,1937年的非调整师打泰国人都有可能够呛,但1946年经过美帝整训的国军,哪怕只是接受过训练的半美械师 和日械师,哪怕是49年临时征召的萌新大兵,训练了一下钻进东南亚天梯照样是高手来鱼塘炸鱼。”

国军面对的是同样进入大兵团作战的解放军,在战略战术中国军其实拿出了一个相当正确的办法——拿自动火器 和刺刀硬怼。

三三制一个缺点就是为了避免在火力侦察 和散兵对射阶段减少伤亡,有意识的增加了攻击宽度和纵深,进而分散了兵力。这也就意味着一旦打开一个缺口,很难在最小时间内涌入最多的兵力。虽然pla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给尖刀部队配属了大量的手榴弹和自动火器,但绝对值不够就是不够。因而在这个阶段如果能集中速射武器和敢于刺刀见红的军队硬怼,很可能会将pla的冲击给怼回去。如果能用二三线阵地削弱pla的冲击,则更为有效。

这也是国军非常喜欢阵地绞肉机 的原因:野战拼不动,情报睁眼瞎,士兵战斗热情不高,战术灵活度不够,但好歹还有一部分素质和士气基本合格的军队。因此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用预设阵地以伤换伤的方式还有可能对pla造成比较大的杀伤。毕竟自己总人数更多,只要伤亡比能接受,换也能给pla整够呛。

现实中类似的战术在解放战争中屡见不鲜,如打锦州的时候我军攻破了配水池的一线,国军精锐力量立刻组织刺刀见红进行反击。不过我军也能从四周集中尽可能多的力量进行刺刀对拼,所以这次国军的反击被压住了。但代价也是巨大的,电影中配水池一战双方精锐伤亡殆尽就是真实写照。

又比如打黄维兵团的时候,在攻击核心区域大王庄的时候,国军的118师33团(老虎团)采用的办法也是绵延不绝的自动火器+刺刀反突击。而pla在打开缺口之后也是同样的办法,所以又有了“老虎团大战夜老虎团”的经典对决,而代价也是双方伤亡殆尽。由于国军精锐没有成功堵口,所以直接给隔壁一个步兵师吓投降了(如上文我说的一旦堵口失败,大量压阵精锐阵亡很可能造成防线连锁动摇)。

当然也有国军堵口相对成功的案例,比如在羊山战役中,宋瑞珂 的整编66师整体素质较高,而且部署防御比较完善,下属各部队均有堵口能力,所以我军前期屡攻不破,一连打了多日都无法取得决定性胜利,最后实际上是由于国军日常增援不力,让pla用相对充足的时间把66师完全耗垮了。类似的战斗还有碾庄之战,由于碾庄战役 中国军以村镇为堡垒,而徐淮大地的各村镇面积往往很有限,又因为防匪与防洪有很完善的防御工事,因而我军能投入的兵力在采用分散进攻的情况下总火力不足,故即便打开缺口,也很难有效投入兵力将其打破,所以前后折腾了两个多礼拜才把第七兵团打垮。

无论是表现得好还是不好,其实类似的战斗都屡见不鲜,但国军的特点是在各个集团(兵团、军、师,随便什么规模都普遍如此)中,绝对的精锐力量始终有限,如果在有限的刺刀见红中能够依靠精锐反击将pla击退,则防御战还有得打。如果没击退不说还损失殆尽,那接下来的防御战很可能土崩瓦解(类似的情况屡见不鲜)。

所以说白了,三三制最大的问题就是虽然灵活,但到了关键时刻攻击的强度不够,毕竟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分散了兵力。

在解放战争中,这个弱点暴露的还不够明显。但到了抗美援朝时期就不一样了。

首先是美军的中距离火力远远超过了国军和日军,中等距离散兵对射我军完全不是对手。因而三三制能够有效减少伤亡的优势就不是那么明显了,而美军机械化水平高,反应迅速,士兵基本素养更高,所以战机稍纵即逝,一个防御缺口一旦打开,美军堵口的速度要远远快于国军和日军。不过好在美军一开始也没玩明白,所以我军经常诈唬成功,利用各式战术迂回逼迫美军自动走出防御完善的据点和阵地,然后在野战中将其击退。

关键在于你可以利用敌人反应迟钝占便宜,但你不能指望敌人一直是白痴。因而美军最终还是反应了过来,类似战斗的典型就是砥平里。砥平里战斗中一开始美军其实就也已经晕头转向打算跑路了,但是被包围的联合国军里还有法国人。不得不说法棍虽然闪击战 玩不明白,但是阵地攻防属于是点满了。他们第一时间就明白了应当如何对付这种看起来跟老对手德国人差不了多少的战术——靠刺刀和自动火器把缺口堵上。所以法棍在砥平里战斗初期的美军防御战中还是很有影响的。

当然在对抗中,我军也逐步发现了美军的特点——由于小陆军的传统,美军基本上没有认真总结二战的步兵战术经验,在裁撤了大批陆军之后基本上没留下多少老兵。也没有保留欧战战场上的高密度自动火器,这就意味着如果我军能有效集中轻武器,就能在步兵近战 中夺取火力优势。也就是说,远程对射没戏,中距离对射 也没戏,但是近距离对射和肉搏有戏,因为美军编制死板,大八粒这种东西即便普遍配发,也顶不住铺天盖地的冲锋枪+轻机枪。

所以我军的很多兵团在接触美军之后就迅速采用了新的战术——全军潜伏到敌人防线近距离处,然后发动排山倒海的近距离密集火力射击 +冲锋,在敌人中远程火力反应过来之前直接打掉美军的近战火力点然后和美军绞在一起,逼迫其中远程火力无法发挥优势。而这样的好处还有一个,就是一旦打开缺口,就能迅速向敌人二三线阵地投放大量兵力,在敌人中等距离的支援武器发射或转移之前将其歼灭。

由于美军新兵蛋子经验匮乏、素质低下、缺乏侦查能力,加之对重机枪等前线支撑火力点缺乏防护意识,因此经常在防御战中刚一开火就被我军敲掉所有机枪、迫击炮等火力支点,然后就被拿着冲锋枪和轻机枪的我军铺天盖地的冲锋淹没了。很多时候后方炮兵还没回过神来,就发现战线已经崩溃了。

各位可以想一想,如果你是一个美军大头兵。我军趁着夜色摸到了敌人阵地前百米的位置(甚至百米以内)。突然之间冲锋号 响起,铺天盖地的东方版“暴风突击队”拿着轻机枪、冲锋枪和手榴弹开始进攻。如果没有雪地阻挡,在20秒内他们就加速奔跑能蜂拥进入美军的阵地。而在20秒内迫击炮弹雨会扫掉一切在侦查作战中暴露出来的重机枪掩体,你蜷缩在战壕内,你的头上是成千上万颗手榴弹。你们所有的一线火力点全会被对方的重机枪、迫击炮压制住,敌人即将进入战壕和你进行肉搏,而你能做的只有用手头的半自动步枪去在近距离肉搏战中对抗成百上千的冲锋枪与轻机枪。你后方操控机关炮和山炮的炮兵甚至在20秒钟内还来不及把炮弹上膛,操控更加沉重火炮的炮兵甚至还来不及把数十上百公斤的炮弹从弹药箱中取出。

此时此刻,如果你的士气没有崩溃,甚至敢于反突击,我想那它已经为你赢得了一枚勋章(因为这种情况下,新兵不崩溃真就是超人了)。

其实歼灭北极熊团 就是这种战斗的典型,在战斗的一瞬间我军就敲掉了美军前线所有重机枪支点,然后绵延不绝的步兵浪潮就冲溃了美军的第一道防线。结果万万没想到美军的二线火力不是和国军一样手提肩扛的小炮(机关炮或防空炮)和山炮,而是反应迅速的自行防空炮。美军把自行防空炮紧急拉平了齐射,在极短时间内形成了密集的火网,给我军造成了巨大伤亡。但集群冲锋一旦发起是不能随便停下的,而密度较高的士兵也不可能瞬间分散回三三制,所以我军的选择是继续集群冲锋,以多个连队大量牺牲的代价冲破了防空炮的火力网,击溃了防线上的美军。

所以我军在长津湖之后,又总结经验,冲击队伍不能过密。必须把部队进攻的密度保持在“能打开缺口迅速突进,又不能过密导致被二线自动火器反击伤亡巨大”的程度,这种堪比五彩斑斓的黑的要求就是我军也很难做到。尤其是联合国军也不是白痴,随着兵力密度的增加和韩军的整训,想要依靠步兵战术发动大规模的进攻,其难度日益飞涨,所以最后实在是没辙,干脆进入冷枪冷炮 +地堡大战 的对峙时期了。

所以说没有完美的战术和部署,只有因地制宜因时而变的打法。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