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一个人年少时种因,年老时结果。
李世民,年幼时有“恨不为男子报舅父之仇"的窦氏养育,有两箭射中雀屏眼睛的李渊疼爱,整日读书骑马,与一群贵族子弟 ,市井少年四处游乐,书也读了不少,还回悔自己当时没好好学习(学渣表示我信你个鬼)
从军后李世民中国第一届进士房玄龄来当自己的幕僚与老师,有罗士信 ,李道玄 (亲族)这样为自己不惜生命的好兄弟,亲族有李孝恭 ,李神通 ,窦轨 ,长孙无忌 等都能独当一面,连亲姐姐都能拉起支队在隋朝眼皮下攻城略地,天策府众英才为自己谋划,冲锋陷阵,这些人地域出身都不同但却唯他马首是瞻。对了,还有那位出身传奇间谍贵族家庭,才貌无双,格局过人,看淡生死的长孙氏相伴,即使当了皇帝之后 ,还有会顶撞自己的魏征 ,和偶尔可以撒撒娇的舅舅高士廉 ,回到后宫里和老婆聊聊政事,大臣顶撞自己面子下不来,老婆会换上礼服夸自已皇帝做得好,遇到难以兼顾的事长孙皇后会一本正经高冷地说臣妾只是个妇人一一自己的难题自己解决,李世民作为封建大地主难得的享受了许多普通人的温情,抛开个人的才能不说 ,早年的经历与生活的环境 ,赋予了李世民过人的眼界与素养、坚定的意志与开创的热情。老了之后,李世民也有时会感到孤寂 ,但他会写诗抒情,会去打猎,会亲自去军营训练战士,他会跟战士说实在话:“打仗是九死一生的事,但我会给你们好武器好训练不让你们去战场送死。"他会登上凌烟阁怀念自己的战友,会和每天值日的博士谈古论今(据说教员也效仿过这种学习方式),探讨兴亡得失。他还要亲自养育自己妻子留下的年幼的一儿一女 ,历史上,李世民在去世的前几年还去远征高丽(也有人习惯称高句丽,但与韩国无关,韩国人祖先为新罗人),担心留给自己儿子一个强敌,想自己解决 ,一路上艰险不必说,驻跸山 一战用三万唐军歼灭高丽十五万倾国之兵,让高丽政权从此半残,要知道高丽是一个农耕渔猎混杂发展而成的政权,继承了汉四郡的遗产后发展多年,实力还要强于之后的辽金,之所以汲汲无名是因为遇上的唐军太强,在历史上没还得及留下多少笔墨就被灭了,李世民班师途中还在自我检讨,自己决策失误没一战灭国(还将因受李承乾谋反案牵连,而被推倒的魏征功劳碑重新树立起来,这就是任海燕在步步惊心中污蔑李世民对魏征开棺戮尸的来源),回来后逐步交权,为年纪轻轻就患了头风的李治打造班底,抓紧让儿子培养自己的羽翼,去世之前还在催促安排让女儿在自己死前赶快出嫁 ,担心为自己守孝三年 ,会耽误了女儿的青春 。
李隆基童年可谓悲惨 ,母亲被杀 ,父亲被囚,亲族凋零,自己的祖母是一个被逼到死角的权力怪物,没事儿就靠杀人立威,朝堂上的大臣每天上朝前要和家人告别,年幼的李隆基在母亲被杀后 ,每天装得开开心心的看跳舞 ,父母之爱 ,兄弟之爱 ,战友之情 ,师生之恩 这些他都没有体会过 ,生活方式奢靡而不健康,而且不知何时大祸临头,李世民的危机可以直接面对,靠智慧与勇气解决,李隆基只能靠温柔乡自我麻醉。最重要的是,他没机会像李世民一样理解权力的一面是担当,他只知道 权力是冷血 ,伪装 ,背叛 ,为权力不顾一切 ,他没有系统受过皇帝教育 ,没指挥过千军万马,没有体会过袍泽之情,同舟之义。 他得到都是阴谋权术,从他的祖母学到的 ,通过血淋淋的现实得到。他年少时的消遣是歌舞美色,最大的威胁是自已身边人的屠杀而不是四方强敌的铁骑,经历这些的人衰老了之后 ,是不会有责任之心的 ,更不会听得进别人的意见,说真的 他没有成为一个暴君 ,已经算是不错了 ,所谓开元盛世的隐患不在杨玉环,在李隆基幼年就种下了 ,当生命夺走青春与力量 ,他找不到奋战的理由,空虚会让他疯狂。一个内心空虚的人年轻时的成就越大 ,到老了就会越骄傲 ,越会心安理得地乱搞,害怕儿子夺权到杀三子,宫女过万靠扔绣球决定过夜,号称“万幸″,后来干脆夺儿媳,用奸相玩弄朝政。李隆基越怕死,越贪图享乐,对比刘邦死前的“上虽苦,为妻子强”,支撑着病体去亲征英布,中了流矢不牵连医生。李世民的对儿子教导,手写《帝范》,甚至长孙皇后一位巾帼反对为自己的病大赦天下乱了法度,更担心因此兴起崇佛问道的风气无益朝政,李隆基则完全是一副我老了,一切要让我开心的架势,他败亡在仁爱之心太少,连子孙福祉都不愿考虑,更何况天下人?再加上李隆基治国方式用“奇"太多,强调用个人手腕解决问题,会给后期局面埋雷,“安史之乱"是必然结果,不过我前面强调了,李隆基的生长土壤也诞生不了千古一帝,他没有感受过人性的好又怎会愿意为善呢?他只不过是一个冷血政治家罢了(这个政治家还从没被当作接班人培养过,而且内心脆弱得一匹,对于手下人要么全信,要么全不信。这是不是心理学问题了。。哪位大佬给咱们讲讲这算不算性格决定命运?)
至于我们的天可汗 ,他是毫无遗憾地离开这个世界的,因为我相信只有真正的英雄,真正幸福的人,死前还会想到别人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