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OS频闪原理介绍

    理想光源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光源的强度不随时间发生变化,另一种是光源的强度随着时间发生周期性变化。

在日常生活中,主要跟我们相关的光有:太阳光和室内照明所用的光。其中,

由于太阳光具有持续,稳定的特点,为了方便我们的研究,我们认为太阳光为理想光源A。目前,室内照明用光一般与当地供电频率相关,其光强一般都随着时间发生变化。当然现在也有许多照明用光基本没有频率特性或有些地方采用直流供电方式,但那毕竟较少,我们不做讨论。当前世界上的交流电频率基本都是50Hz或60Hz,根据电源电压与功率的关系,我们可以得到室内光源的频率为lOOHz或120Hz。简单推导如下: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发现室内环境下如果曝光时间设置的不是室内光源周期的整数倍时(国内交流电频率50HZ下周期为lO毫秒),不同帧的图象会出现明暗条纹,而当曝光时间是光源周期的整数倍时则不会出现,这种现象我们称为Flicker现象。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由前面关于曝光理论的描述,我们知道对于一幅图像其亮度由光强和曝光时间决定,在光强一定的情况下,曝光时间越长图像越亮;反之,如果曝光时间一定,光强越强图像也越亮。因此,在相同曝光时间的条件下,光强的变化也会造成图像的明暗不均。

针对CMOS传感器而言,由于采用的行曝光的方式,其每一行的曝光都是一样的,如下图所示:第i行和第i+1行的曝光时间是一样的。

我们已经知道室内光源的电压是随周期变化的,其变化如(3—1)所示,光强的变化如(3-3)所示,那么在一段时间内的光强计算公式如下:

    我们通常采用的图像传感器有CMOS和CCD两种,其生产技术有一些区别,因此曝光的方式也有所不同。CMOS图像传感器采用行曝光技术,即每次曝光一行,行与行之间间隔一定时间(具体间隔时间值不同厂商有不同规定),因此,每一行的曝光起始点都不相同,如果曝光时间不是周期的整数倍,则备行所接受的光强有可能不同,虽然各行的曝光时间是一样的,但是也会造成明暗不同的变化,即我们所说的Flicker现象。CCD图像传感器采用的是面曝光技术,一次曝光一整幅图像,如果我们设置的曝光时间不正确,虽然不会出现行与行之间的明暗变化,但是会造成连续图像间的明暗不同,给人一种图像闪烁的视觉感受,这也是

Flicker现象的一种。

通过以上分析和论证,我们得到如下结论:

当光源的强度随周期发生变化时(如室内情况),我们设置的曝光时间必须是其变化周期的整数倍。当光源强度恒定时,不受此限制。

摘自以下论文:

北京邮电大学《数学方法在数字图像处理芯片中的应用》

华南理工大学《摄像头控制芯片算法研究与实现》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一种基于CMOS传感器的flicker自动检测方法》

  • 6
    点赞
  • 6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