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技术经济学的渊源
产生时间:19世纪末
产生地点:美国
产生背景:(1)投资发展大型项目时规避风险;(2)以管理学科的不断发展为基础。
一、技术经济学的产生(国外)
技术经济学的产生至今有100多年。其标志是:1887年,美国的土木工程师亚瑟·M.惠灵顿出版的著作《铁路布局的经济理论》。1887年美国土木工程师惠灵顿(A. M. Wellington)在《The Economic Theory of Railway Location》一书中首次将成本分析方法应用于铁路的最佳长度和路线的曲率选择上,他写到:“月薪150美元的少数低能之辈,(因选线错误)可以使为数众多的镐、铲和机车头干着徒劳无益的的活”。他将技术经济学定义为:“一门少花钱多办事的艺术”。
1920年,戈尔德曼教授(O.B.Goldman)出版了《财务工程学》(Financial Engineering),提到“工程师的最基本的责任是成本分析,以达到真正的经济性,即赢得最大可能数量的货币,获得最佳财务效益”。提出了用复利法来分析工程方案。
1930年,E.L.格兰特教授出版了《工程经济学原理》教科书,他以复利为基础讨论了投资决策的理论和方法。从而奠定了经典工程经济学的基础。 这本书作为教材被广为引用,他的贡献也得到了社会的承认,被誉为“工程经济学之父”。
1951年迪安在《投资预算》提出了折现(贴现)现金流量法和资本分配原理。
1978年布西《工业投资项目的经济分析》问世。
1982年,J.L.里格斯出版了《工程经济学》把《工程经济学》的学科水平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将概率统计进行风险性分析、不确定性分析等新方法引入工程经济学中。
二、中国技术经济学的创立与发展
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主要学习和借鉴前苏联的技术经济分析和论证方法,对我国“一五”时期的156项重点工程建设项目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的技术经济分析的基础上,产生了中国的技术经济学,标志是1962年中央科学小组和国家科委在广州召开的我国“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会”。
Ⅰ、创建时期:1953-1966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苏联专家帮助下,对国家156项重点项目进行了技术经济分析,取得了很好的效益。
Ⅱ、停滞破坏时期:1966-1976
十年动乱,全面破坏。
“三边”:边设计,边施工,边投产。
“五当年”:当年设计、当年施工、当年建成、当年投产、当年获利。
Ⅲ、全面发展时期,1976以后
1978,中国技术经济研究会成立
1981,国务院设立技术经济研究中心,各地方研究会60多个,众多规划设计单位设置了研究机构,高校开设工程经济学,技术经济分析方面的课程,出版专门刊物。
1987,国家计委《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和参数》对经济评价的程序、方法、指标做了明确规定。
20世纪90年代, “科教兴国”、 “可持续发展”等发展战略,为技术经济学科的深入发展提供了新的条件。
三、技术经济学的运用领域
1、广泛运用于国家发展战略和决策。如三峡工程综合经济评价的再论证,南水北调工程的经济评价等;
2、与数量经济学,系统工程,管理工程交叉融合,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3、技术进步和生产率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运用研究。如对中国总量层次的生产率进行计算;
4、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的应用,如循环经济研究。
四、技术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1、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技术转移、技术扩散,以及技术演化和技术创新的内在规律;
2、原创性技术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基础上的再创新的各自的适用范围,效果分析;
3、中国未来经济发展中技术演变规律和技术发展战略,中国技术进步的走势,所需的经济政策;
4、技术创新动力与国家创新体系;
5、国家 S&T政策,企业R&D政策与激励机制;
6、促进经济增长、技术进步和劳动就业协调发展的政策研究等等。
第二节 技术经济学的概念
一、技术
(一)狭义:指劳动资料。 劳动资料包括劳动工具和劳动的物质条件(如厂房、照明、通风设备、道路等)两部分,其中劳动工具是劳动资料的主要内容,也是技术的主要内容。
(二)广义:技术包括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劳动者的操作技能和经验、生产的工艺方法等。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和劳动者是构成社会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从这个意义上说,广义的技术就是指社会生产力。技术经济学中的“技术”指的是广义的技术。
(三)技术三要素
(1)人的要素:①知识:理论知识和经验知识;②技能:如:车工技术好,钻井中施钻技术好。
(2)物的要素:生产资料、设备等。
(3)人与物的有机结合:如:车工利用车穿床加工零件。
高技术:技术含量高,产业附加值高
863计划选择的技术领域:信息技术、生物和现代农业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资源环境技术、航天航空技术、先进防御技术。
二、经济
“经济”,在古代有“经世济民”的含义,现代意义上的“经济”有三层含义)
(1)指生产关系,即社会经济制度,经济基础等;
(2)指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各个环节。如:国民经济(工业经济、农业经济、商业经济、运输经济)、人类的经济活动;
(3)指节约、节省。如:经济效益、经济合理性等。
技术经济学中的“经济”含义主要指第三层含义:即“节约、节省” 的含义。
三、技术与经济的关系

技术与经济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
一方面,发展经济必须依靠一定的技术手段,技术的进步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另一方面,技术总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技术的进步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
四、技术经济学的概念
广义:研究技术方案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规律,寻求技术方案与经济的最佳结合,亦即研究如何最有效地利用工程技术资源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和方法的科学。
狭义:对达到某种预定目的的工程项目、技术方案、技术政策、技术措施等的经济效益进行计算、分析、比较和评价,从而选择技术上先进实用,经济上合理有利的最优方案的科学。
五、技术经济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1.技术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
技术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问题的出发点,分析的方法和主要指标内容都与西方经济学一脉相承。西方经济学是工程经济学的理论基础,而工程经济学则是西方经济学的具体化和延伸。
2.技术经济学与工程经济学
工程经济学与技术经济学既有许多共性而又有所不同。工程经济学与技术经济学的主要区别在于:对象不同、研究内容不同。
3.技术经济学与投资项目评估学
技术经济学侧重于方法论科学,而投资项目评估学侧重于实质性科学。投资项目评估学具体研究投资项目应具备的条件,工程经济学为投资项目评估学提供分析的方法依据。
4.技术经济学与投资效果学
投资效果学,就是研究投资效益在宏观和微观上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指标体系。工程经济学与投资效果学采用的经济指标存在重大区别。前者均为一般经济指标,这些指标要么不含有对比关系,如果有对比关系,也只是一种绝对对比关系;而后者则必须在同一个指标中包含投入与产出的内容,反映投入与产出的相对对比关系。
第三节 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内容
一、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研究技术方案的经济效果,寻找具有最佳经济效果的方案;
(2)研究技术与经济相互促进与协调发展;
(3)研究通过技术创新推动技术进步,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4)研究技术因素与经济因素的最优结合方式;
(5)研究技术、经济、社会、生态、价值构成的大系统的结构、功能及规律。
二、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可以分为宏观的和微观两个方面。
宏观技术经济问题主要涉及国民经济全局性和战略性问题,主要研究技术进步对国民经济发展速度、比例、效果、结构的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最佳关系。
①经济效益与经济发展速度、比例、结构的关系;
②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合理转移及其论证分析;
③投资方向、投资选择问题;
④能源的开发与供应、生产运输、节约与替代问题;
⑤技术引进方案的论证问题;
⑥利用外资的可行性研究和效果评价;
⑦技术政策的论证,物流流通方式与渠道选择性问题。
微观技术经济问题主要是涉及局部性的问题。具体内容主要包括:
①需求分析与规模确定问题;
②厂址选择与论证;
③产品方向的确定与论证;
④技术设备的选择、使用和更新的分析论证;
⑤原材料路线的选择;
⑥新技术、新工艺的经济效果分析;
⑦新产品开发的论证与评价。
第四节 技术经济学的性质和特点
一、技术经济学的性质
性质: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综合性的边缘学科。
技术经济学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技术科学与经济科学之间的交叉科学、边缘科学。但既不是单纯研究技术问题,也不是单纯研究经济问题,而是研究技术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及其最佳结合问题。
二、技术经济学的特点
综合性:必须处理好技术、经济、环境、社会等多方面的关系
应用性:应用相关学科的知识解决技术实践中遇到的经济问题
系统性:应注意系统的平衡
数量性:通过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计算
预测性和不确定性:是事前的估计和判断
第五节 技术经济分析方法与程序
一、常用技术经济分析方法
1.调查研究与预测方法
2.系统分析方法(将分析研究对象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以实现总体经济效益最佳)
3.评比优选方法(实现同一目标有若干个可行方案,通过计算、分析、比较,选出最佳方案)
4. 效益评价法(成果与消耗的对比)
二、技术经济分析的程序
1.提出问题,确定目标;(选择急需解决的技术经济问题,根据其性质与要求,科学合理地确定预期目标)
2.收集资料;(收集待解决问题相应的企业内外、国内外有关技术、经济等方面的资料数据)
3.建立各种可能的技术方案;(注意不要漏掉可能方案)
4.预测估算所需各种数据;
5.经济效益分析与计算;
6.综合分析与评价。(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结合,确定各方案的综合效益,选出最优方案。)
系统观念-“蝴蝶效应”,气象学家洛伦兹、1963年
大意: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一只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两周后在美国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
原因:蝴蝶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引起微弱气流的产生,而微弱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它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连锁反映,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 洛伦兹把这种现象戏称做“蝴蝶效应”,意思即一件表面上看来毫无关系、非常微小的事情,可能带来巨大的改变 。
启示:所有的技术方案,包括技术路线、技术政策、技术措施等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是整个社会的技术经济系统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作经济决策时,我们追求的不光是子系统、小系统的目标,更是整个大系统的目标。
动态观念-“青蛙实验”,19世纪末,美国康乃尔大学做过的实验
他们把一只青蛙冷不防丢进煮沸的油锅里,在那千钧一发的生死关头里,青蛙用尽全力,一下就跃出了那势必使它葬身的滚烫的油锅,跳到锅外的地面上,安全逃生!
半小时后,他们使用同样的锅,在锅里放满冷水,然后把那只死里逃生的青蛙放到锅里,接着用炭火慢慢烘烤锅底。青蛙悠然地在水中享受“温暖”,等到它感受到热度已经熬受不住,必须奋力逃命时,却发现为时已晚,预跃乏力。青蛙全身瘫痪,终于葬身在热锅里。
启示:方案所处的环境是变化的,因此要用发展的眼光预测未来的效果。特别是我们的评价是事前评价,各种参数在将来的实施过程中必定会发生各种变化。项目越大,周期越长,变动的可能也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