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物理实验——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实验
1. 实验目的
- 理解扫描隧道显微镜(STM)的工作原理。
- 掌握STM的基本操作。
- 通过实验观察表面形貌,理解STM在表面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2. 实验器材
扫描隧道显微镜STM
金属表面样品
微调台
清洁工具
3. 实验原理
扫描隧道显微镜(STM)是一种表面形貌测量工具,其工作原理基于量子力学中的隧道效应。当一个针尖在样品表面扫描时,针尖与样品之间的距离非常近(通常小于1纳米),此时针尖和样品之间的电子云发生重叠,形成了一个隧道电流。这个电流的大小与针尖和样品之间的距离有强烈的依赖关系,因此可以通过控制针尖与样品之间的距离来精确控制和测量表面形貌。
4. 实验内容与步骤
- 打开电源,启动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并进行初始化。
- 将准备好的金属表面样品放置在STM的样品台上,并确保样品表面干净无污染。
- 调整显微镜的参数,如偏置电压、隧道电流等,以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使用微调台调整针尖与样品表面的距离,使隧道电流达到合适的值。
- 开始扫描,观察并记录STM图像。可以调整扫描速度和分辨率以获得最佳的图像质量。
- 在实验过程中,注意保持实验环境的清洁和干燥,避免灰尘和湿气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 实验结束后,关闭电源,清洁STM和样品台,并将所有工具和配件归位。
-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5. 思考题及实验小结
小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使用STM观察到了实验样品的表面形貌。从得到的表面形貌图像中,我们可以看到样品表面的细微结构,如原子列、台阶等。这些结果证明了STM在表面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应用。通过分析隧道电流数据,我们还可以进一步了解表面物理性质,如表面电子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