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理汇总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

  1. 辩证唯物论

    • 物质观: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运动性、时空性等基本属性。
    • 意识观: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表现为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创造性、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以及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 实践观: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
  2. 唯物辩证法

    • 联系观: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 发展观: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 矛盾观: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普遍性和特殊性、不平衡性等属性。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 辩证否定观:辩证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其实质是 “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
  3.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 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具有反映性和创造性两个基本特点。
    • 认识的过程: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辩证过程。包括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以及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 认识的规律:认识运动是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认识的反复性是指人们对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的无限性是指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
    • 真理观: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具有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4. 历史唯物主义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表现为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和历史发展的根本趋势。
    •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也起着重要作用。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1. 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

    •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是社会分工的出现和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商品经济经历了简单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等发展阶段。
    • 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劳动的二重性是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 价值量的决定: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 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四个阶段。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等职能。
    • 价值规律及其作用: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其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2.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 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劳动者有人身自由;二是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在于资本家在市场上购买到一种特殊的商品 —— 劳动力。
    • 资本主义所有制:资本主义所有制是生产资料归资本家所有的一种私有制形式。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本质是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
    • 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就是无休止地采取各种方法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资本家提高对工人剥削程度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 资本积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资本积累的本质是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资本积累的后果是:一方面,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导致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日益尖锐。
    • 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资本循环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资本在运动中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分别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资本周转是周而复始、不断反复着的资本循环。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关键因素有两个:一是资本周转时间,二是生产资本的构成。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
  3.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之上建立的上层建筑,包括资本主义的国家制度、政党制度、选举制度、三权分立制度等。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手段和方式。
    • 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之上形成的思想上层建筑,包括资产阶级的政治法律思想、哲学思想、经济思想、教育思想、文学艺术思想等。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是维护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思想体系,它具有虚假性、欺骗性和腐朽性等特点。

三、科学社会主义

  1.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 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局限性: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 16 世纪初,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阶段。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是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许多积极的主张和设想。但其历史局限性在于:没有揭示资本主义灭亡的历史必然性;没有找到埋葬资本主义的社会力量;没有找到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
    •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是在批判地继承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创立的。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标志是 1848 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包括: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组织生产,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指导和调节,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合乎自然规律地改造和利用自然;无产阶级革命是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最高形式,必须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通过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高度发展,最终实现向消灭阶级、消灭剥削、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
  2. 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

    • 无产阶级革命的性质、条件和道路:无产阶级革命是彻底消灭一切私有制、代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的革命;是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的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过程。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无产阶级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的提高;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包括暴力革命和和平过渡两种形式,但暴力革命是主要的基本的形式。
    •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然后逐步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
    • 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经历了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发展过程。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各国根据自己的国情,探索适合本国发展的道路和模式。
  3.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共产主义社会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 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由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但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需要经过若干阶段的努力。
    •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在当代中国的具体体现,是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必经阶段。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