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引言
言语理解与表达是各类考试(如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考试、语文高考等)的核心模块,主要考查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分析和运用能力。本文整理了高频考点、解题技巧及积累方法,帮助考生系统提升言语理解水平,在考试中精准得分。
一、高频考点分类解析
1. 选词填空(逻辑填空)
核心考点:
- 实词辨析:词义侧重(如 “鉴赏” 与 “鉴别”)、搭配对象(如 “颁布” 与 “颁发”)、语义轻重(如 “轻视” 与 “蔑视”)。
- 成语辨析:望文生义(如 “差强人意” 非 “不满意”)、感情色彩(如 “处心积虑” 为贬义)、使用语境(如 “相敬如宾” 用于夫妻)。
- 关联词填空:并列(既… 又)、转折(虽然… 但是)、递进(不仅… 而且)、因果(因为… 所以)等逻辑关系。
例题: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我国必须坚定_____发展的战略定力,_____机遇,应对挑战。
A. 维持 捕捉 B. 坚持 把握 C. 保持 抓获 D. 坚守 捉拿
解析:“坚持发展” 为固定搭配,“把握机遇” 语义恰当,选 B。
2. 片段阅读
核心题型:
- 主旨概括:找中心句(首尾句、转折词后、结论词后),提炼主题词。
- 意图判断:区分主旨引申(合理推断)与过度推断(无中生有)。
- 细节理解:注意偷换概念、偷换时态、绝对化表述(如 “一定”“所有”)。
- 标题选择:紧扣主旨,形象生动(新闻类标题需突出时效性)。
例题:
科学研究表明,睡眠不足会导致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问题。长期睡眠不足还可能引发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
主旨:睡眠不足对健康有多重危害。
3. 语句表达
常考题型:
- 语句排序:确定首句(背景引入、下定义),抓关键词(指代词、关联词),理逻辑顺序(时间、空间、事理)。
- 语句填空:段首总领全文,段中承上启下,段尾总结升华。
- 下文推断:重点关注尾句话题,排除前文已述内容。
例题:
①此外,大数据还可用于优化城市交通 ②近年来,大数据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③例如,通过分析交通流量数据,调整红绿灯时长
排序:②①③(先总述,再 “此外” 补充,最后举例)。
二、解题技巧与方法
1. 选词填空:“语境分析 + 选项辨析” 双管齐下
- 语境线索:通过标点(如冒号、破折号表解释)、关联词(如转折前后语义相反)、固定搭配(如 “改进技术”“改善生活”)锁定答案。
- 选项对比:优先排除明显错误选项,再通过语义侧重、感情色彩等区分近义词。
2. 片段阅读:“结构分析 + 关键词定位”
- 行文脉络:总分总、总分、分总、分分(并列结构需全面概括)。
- 关键词定位:
- 转折词:但、然而、不过(重点在转折后);
- 结论词:因此、所以、综上所述(结论为重点);
- 对策词:应、必须、需要(对策是关键)。
3. 语句表达:“逻辑连贯 + 话题一致”
- 语句排序:先确定首句,再通过指代词(如 “这”“其”)和重复话题捆绑分句。
- 语句填空:填入句子需与前后文话题一致,逻辑衔接紧密(如因果关系、举例论证)。
三、日常积累策略
1. 实词与成语积累
- 高频词汇整理:
- 常考实词:颁布 / 颁发、法制 / 法治、反映 / 反应;
- 常考成语:应运而生、未雨绸缪、相得益彰、南辕北辙。
- 记忆方法:
- 例句记忆:通过造句理解词义(如 “因地制宜:根据当地情况,制定适当措施”);
- 分类记忆:按主题归类(如 “科技类”“文化类”“生态类”)。
2. 阅读习惯培养
- 精读材料:
- 官方媒体文章:人民日报、新华社评论(学习规范表达与逻辑结构);
- 学术论文片段:培养对复杂语句的分析能力。
- 泛读训练:
- 快速浏览新闻标题,提炼核心信息;
- 阅读时标注关键词、划分段落层次。
3. 真题实战与错题分析
- 刷真题:近 5 年国考、省考真题至少刷 2 遍,熟悉题型规律与命题陷阱。
- 错题本:
- 记录错误题型、错误选项及原因(如 “词义混淆”“忽略转折词”);
- 定期复习,避免重复犯错。
四、典型易错题解析
1. 成语误用
例题:
他最近出版了一本_____的小说,受到读者热烈追捧。
A. 炙手可热 B. 琳琅满目 C. 喜闻乐见 D. 脍炙人口
解析:
- A “炙手可热” 形容权势大,含贬义,错误;
- B “琳琅满目” 形容物品多,与 “小说” 搭配不当;
- C “喜闻乐见” 需接宾语(如 “喜闻乐见的形式”);
- D “脍炙人口” 指好作品被广泛称赞,正确。
2. 细节理解题陷阱
例题:
原文:“这项技术尚未大规模应用。”
选项:“这项技术已广泛应用。”
错误类型:偷换时态(“尚未” vs “已”)。
五、备考时间规划
阶段 | 时间 | 重点任务 |
---|---|---|
基础期 | 1-2 周 | 系统学习考点理论,掌握解题方法,积累高频词汇。 |
强化期 | 3-4 周 | 大量刷题(每天 20-30 题),分析错题,总结答题技巧。 |
冲刺期 | 1 周 | 模拟考试环境,限时答题,调整答题顺序(建议言语模块用时 30 分钟内)。 |
六、总结
言语理解与表达的提升非一日之功,需结合 “理论学习 + 高频练习 + 日常积累”。通过分析语境、辨析选项、梳理行文逻辑,同时注重成语与实词的积累,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方能在考试中 “读得懂、选得准、答得快”。坚持每日积累,逐步提升语感与逻辑思维能力,必能突破言语理解瓶颈,斩获高分!
备考口诀:
语境分析是关键,选项辨析要细辨;
主旨抓住中心句,细节注意偷换点;
语句排序看逻辑,日常积累不可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