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的知识储备相似、获取信息途径相似、思考方式相似,也就是俗话说“道理大家都懂”,那么决定不同社会地位的因素究竟是什么?如果这个问题太难,那换个问题:“行业内代表人物、企业高管、普通职工之间的不同是什么?”
我的理解是“影响力范围不同”。本篇或许不能回答如何获得影响力,但可以回答为什么我们会听从更高级别人发出的指令。
关于什么是影响力,它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先从一个简单的选择题开始吧:
假设你需要将三种不同价位的同一类商品推销给顾客,使用哪种策略,你的销售额会更高?
a) 从最便宜的商品开始,向上销售
b) 从最贵的商品开始,向下销售
c) 从中间价位的商品开始,让顾客自己决定需要买哪一种
接下来围绕3个主题展开:
1. 可操控的影响力
2. 权威之下的影响力
3. 为什么我们容易受到影响
一、可操控的影响力
目前我对影响力的理解是“可操控”(看起来有点阴谋论),来看一些具体的表现:
【可操控的人际关系】
1954年,土耳其社会学家穆扎费尔·谢里夫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组织学生们参与夏令营活动,通过操纵夏令营内的社会环境,观察它对群体关系造成的影响。
1> 把学生们随机分到两个宿舍,激发出“我们对他们”的感觉;
2> 让学生们给各自宿舍起个名字,让竞争意识进一步加剧;(学生们很快开始互相贬低另一组的素质和成绩)
3> 引入一些竞争性的活动,如拔河、体育比赛,两组人之间的敌意就更深了;(造成了孩子们之间的谩骂和对抗)
4> 接下来组织一些消除敌意的联谊活动,如看电影、社交、野餐,结果娱乐活动变成了吵闹竞赛;
5> 继续尝试策略,如果继续竞争,每个人的利益都会受损,卡车坏掉了,集合起来推拉;
6> 研究人员故意将供水管道破坏,合力修复管道(合作活动的效果虽说过了一段时间才显现出来,但效果相当惊人)。
结论:要让男孩们彼此产生某种敌意很容易,只要把参与者分组,让他们自发形成小圈子意识,再把他们混在一起,通过竞争把关系架在火上烤一烤,不同群体之间的恨意就会像烧开了的水一样沸起来。另外消除敌意的奥妙在于为两个群体设定需要合作的共同目标。
【可操控的社会认同】
“声音大就有理吗?”是的,互联网上声音大是有操控力的。
今年3月份的时候,抖音、微博等主流媒体铺天盖地推荐大熊猫视频,大家是不是常常吸猫到半夜?
去年开始,微信视频号满屏的比亚迪新车、电池、国产崛起,因此对车认知几乎为零的我成为了比亚迪的忠粉,比亚迪品牌也成为了我购车的第一选择;
在一些微博热搜中,我们不再进行分析,减少了思考,成了“力大无穷”的水军,进而我们的洞察力逐渐减弱,被有影响力的事情牵着走。
那么社会认同为什么能有如此强大的影响力呢?
有学者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只有一个旁观者的情况下,85%的人都会伸出援手;在有五个旁观者时,这个人得到帮助的概率只有31%。
(我曾听到过一种观点:“帮助别人要在人多的时候帮助,防止碰瓷,这叫有人证”,这个想法表达的是:人多的情况下,获得帮助的概率更大,而实际验证的结果是相反的。)
结论:互联网信息茧房会掩盖我们的真实想法与行为。
【可操控的购买行为】
美国《消费者分析》期刊中记载过这样一个销售案例:
1> 如果你是个卖台球桌的商人,你会宣传哪种台球桌?是329美元一张,还是3000 美元一张?
2> 你很可能想给低价的那一款打广告,等客户来了之后再怂恿他买高价的那一款;
3> 一位业务经理给出了自己的实践结论:第一周他们先给客户看低价产品,再鼓励他们买高价的那款,该周台球桌的平均销售额是550美元;第二周销售员先推荐顾客看高价款,再带他们看低价款,该周台球桌的平均销售额超过了1000美元。
如果这个小故事没有太大的说服力,可以查看这个链接【充值数据分析】中测试的结果,结论是一致的,到这里再来回答开篇的问题,我选【高->中->低】,B选项。
二、 权威的力量有多大?
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在履行职责的时候,会向完全无辜的其他人施加多大的痛苦?
上图是1963年发生在耶鲁大学的米尔格拉姆实验,便是为了测试一个普通人,只因一位辅助实验的科学家所下达的命令,而会愿意在另一个人身上加诸多少的痛苦。
研究小组通过招募志愿者,在耶鲁大学内进行实验,一次实验包含三位参与者:
参与者1的任务是学习一张超长清单上的成对单词,直到能把每对单词都记住,这个人叫作“学生”。
参与者2的任务是检验学习者的记忆进度,每当后者犯错就加强电击力度,这个人叫作“老师”
参与者3的任务是当学生向老师发出停止或继续实验时,给出是否停止或继续的指令,这个人叫作“研究员”。
其中,学生 与 老师抽签决定角色,学生在单独的房间,老师与研究员在隔壁。
随着实验的进行,学生收到的电击强度越来越大,直到难以忍受,通过对讲机告诉老师:“停止实验,放我出去!”
老师会放学生出去吗???
实验1:当学生要求停止实验,同时研究员未给出任何指令时,所有老师都会停止电击;
实验2:当学生要求停止实验,同时研究员表示可以停止实验,所有老师都会停止电击;
实验3:当学生要求停止实验,同时研究员要求继续实验,66%的老师会继续电击学生;
为什么会继续?是因为责任的转移吗?接着来看:
实验5:当研究员与扮演学生的角色互换,扮演学生的研究员提出停止实验,扮演研究员的志愿者要求继续实验,100%的老师会停止电击,也就验证了并非是责任转移而产生的实验3的结果;
实验4:当学生要求继续实验,同时研究员要求停止实验,所有老师会停止电击;
实验6:当学生、研究员,分别由两位研究员来扮演,发出不同的指令,所有老师会停止电击(可能是无法判断哪位研究员的等级更高)。
结论:权威的压力可以控制我们大部分人的行为,更可怕的是从受害者最开始要求放了自己,到稍后他苦苦哀求,再到每一次电击都让他“发出绝对的厉声惨叫”,该研究中的扮演老师的志愿者几乎都无动于衷,也不曾主动放弃“老师”之职。
三、为什么我们容易受到影响?
在思维塑造的过程中,我们接触到的信息非常庞杂,有来自家人、朋友、爱人、陌生人、社会环境的各个角度影响,不同的观点想法交织在我们的大脑中,需要用有限的信息来做出判断,这个过程可能会非常痛苦,依赖一些简单的心理定势,可以帮我们节省思考的精力和时间。
从前的你不是你,未来的你也不是你,现在的你更不是你,你只是众多思维交织下的壳体。
关于更多的影响力分析,可以看看《影响力》这本书哦,好啦,本篇就是这样啦,see you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