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湿能诱导界面不稳定,还能发射液滴?

大家好!今天一起来了解一项润湿诱导的界面不稳定性,它可是气液界面液滴发射的关键机制呢。在微流控领域,制造单分散微液滴一直是个重要课题,以往常用的方法依赖复杂微流控通道,通过剪切诱导乳化来产生瑞利-Plateau不稳定性,但这种方法对流体性质和流动条件要求苛刻,稳定性差。现在,我们有了新发现,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只做阅读笔记分享*

一、气液界面液滴发射现象

当悬挂在空气中的微小液滴接触到不相溶的润湿本体相时,会触发悬挂液滴的界面不稳定性,使其迅速破碎进入本体相。就像有一双无形的手,轻轻一拉,液滴就发生了奇妙的变化。

通过一个简单实验装置来实现,用一个带有不同内径和外径的锥形微毛细管喷嘴作为分散相,一个敞口容器装连续相。

实验发现,液滴形成的关键因素是喷嘴末端到气液界面的距离(H)。当H较大时,液滴在空气中滴落,就像水龙头滴水一样;随着H减小,液滴在气液界面形成,此时会出现润湿诱导的界面不稳定性(WIII);当H继续减小到接近喷嘴直径时,液滴会在液体中形成。

二、WIII的机制

WIII的发生源于界面能驱动的自发润湿行为。

不相溶的水和油在空气中,油相能润湿水相的前提是铺展系数So>0,实验中使用的液体满足这一条件。

在液滴形成过程中,有重力、油的浮力、来自喷嘴的粘附力、惯性力以及界面力等六种力作用。

通过高速摄像机记录整个过程,发现连续相沿着悬挂液滴表面自发向上润湿,形成火山状结构,将液滴拉进连续相。

在这个过程中,合力Ft需满足特定条件,且界面力在整个乳化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惯性力相比之下可以忽略不计。

三、WIII的优势与灵活性

这种基于WIII产生液滴的方法有很多优势。

液滴尺寸主要取决于H,与流速和喷嘴尺寸关系不大。比如,固定流速和喷嘴尺寸,随着H增加,液滴直径会线性增大。改变流速对液滴尺寸影响很小,不同流速下产生的液滴尺寸相似。

而且该方法对高粘度流体也适用,用不同粘度的羧甲基纤维素钠水溶液和超高粘度的海藻酸钠溶液做实验,都能稳定产生均匀液滴,而传统微流控方法在处理高粘度流体时会遇到很多问题。

四、WIII的普适性

WIII适用范围很广。

在特定条件下,不需要表面活性剂就能制备液滴,只要界面张力满足Sc>0就行。不管分散相和连续相密度谁大谁小,都有可能形成液滴。

通过多种流体组合实验,像水和十四烷、苯甲酸苄酯和水、油和油等体系,都成功验证了这一点。

五、液滴生产的放大与复杂性

传统芯片式微流控在扩大生产规模时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多通道导致流体分布不均、流速不一致,影响液滴尺寸均匀性。

利用3D打印的多喷嘴装置展示了WIII的可扩展性,多个喷嘴能同时产生单分散的乳液,精度和稳定性都很高。

而且,WIII还能制备复杂结构的微粒,像微凝胶、Janus微粒、O/W/O双乳液等,这些复杂结构在材料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有广泛应用。

六、总结与展望

这项研究提出的WIII机制为气液界面液滴乳化提供了新方法。它稳定性和鲁棒性强,能产生多种类型乳液,可扩展性好,在工业生产、微粒合成、数字聚合酶链反应和单细胞基因测序等领域都有很大应用潜力。

未来,期待它能带来更多惊喜,推动相关领域发展。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啦,我们下次再见!

七、一起来做做题吧

1、关于传统微流控技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对流体性质和流动条件依赖低

B. 可轻松处理高粘度流体

C. 通常需要复杂的微通道和辅助设备

D. 产生的液滴尺寸不受流速影响

2、润湿诱导的界面不稳定(WIII)发生时,下列哪种情况会出现?

A. 油相不能润湿悬挂的水滴

B. 悬挂的水滴在空气中直接滴落

C. 油相迅速润湿整个悬挂水滴和喷嘴

D. 油相润湿悬挂水滴,使水滴从喷嘴断裂进入连续相

3、在 WIII 机制中,决定液滴尺寸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A. 流体的流速

B. 喷嘴的内径

C. 喷嘴到气液界面的距离

D. 流体的粘度

4、WIII 机制在制备乳液时,不需要哪种条件?

A. 界面张力满足 Sc>0

B. 加入表面活性剂

C. 合适的气液界面

D. 分散相和连续相

5、关于 WIII 机制在工业应用方面的描述,正确的是?

A. 无法实现大规模生产

B. 容易出现微通道堵塞问题

C. 可以通过增加喷嘴数量扩大生产

D. 只能制备简单结构的乳液

参考文献:

Yao-Yao Su et al. Wetting-induced interfacial instability: A mechanism for droplet emission at air-liquid interfaces. Sci. Adv.11, eads1065(2025).

### 使用 COMSOL 模拟液滴润湿性梯度表面上的行为 #### 1. 建立几何模型 为了模拟液滴在具有润湿性梯度的表面上的行为,首先需要定义一个合适的二维或三维几何结构。通常情况下,在二维平面内建立矩形区域来表示固态基底,并在此基础上引入润湿性变化。 对于润湿性的空间分布,可以通过设置边界条件实现渐变接触角的方式表达出来。例如,可以设定左侧边界的静态接触角较小而右侧较大,从而形成从左至右逐渐增加的润湿倾向[^1]。 #### 2. 物理场的选择与耦合 针对此类问题,推荐采用多物理场组合的方法来进行求解: - **两相流动接口**:用于描述液体内部的速度场以及自由界面的位置; - **水平集方法/相场法**:这两种技术都可以用来追踪不混溶流体之间的交界线位置及其演化情况; 当涉及到复杂的润湿特性时,则还需要加入额外的模块——即“滑移壁面”特征,它允许指定局部区域内材料表面性质的变化规律,进而影响到液滴铺展形态的发展趋势[^2]。 #### 3. 材料属性配置 根据实际应用场景选取恰当的物质参数作为输入数据,比如水溶液或其他有机试剂等的不同密度、粘滞性系数和表面张力值。这些因素都会显著改变最终观察到的现象特点。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处理涉及温度敏感型体系的情况下,还应该考虑热传导效应对整个系统的潜在干扰作用。 #### 4. 边界条件施加 除了上述提到过的关于润湿特性的特殊规定外,还需合理安排其他类型的约束条件以确保数值稳定性并加快收敛速度。具体来说就是指入口处的质量流量控制、出口端的压力平衡关系以及其他可能存在的对称轴限制等等。 最后一步则是运行仿真程序直至达到稳定状态为止,并记录下各个时刻下的重要指标信息以便后续分析讨论之用。 ```matlab % MATLAB伪代码片段展示如何读取COMSOL输出文件中的关键变量 data = load('output.mat'); % 加载由COMSOL导出的数据文件 timeSteps = data.time; % 获取时间步数向量 contactAngles = data.angle;% 提取出每一步对应的接触角度数组 plot(timeSteps, contactAngles); % 绘制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图 xlabel('Time(s)'); ylabel('Contact Angle(degrees)'); title('Dynamic Contact Angle Evolution'); ```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m0_68961828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