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电缆:连接海洋与陆地的 “大动脉”》

跨海联网是指通过海底电缆、架空线路等方式将不同地区的电网连接起来,实现电力的传输和共享,以下是详细介绍:

工程案例

  • 舟山 500 千伏联网输变电工程:是截至 2016 年 12 月浙江电网投资最大、建设难度最高的 500 千伏跨地区跨海联网工程。连接舟山电网和宁波电网,工程创造了 380 米世界最高输电铁塔、世界首条 500 千伏交联聚乙烯海缆等 14 项世界纪录,是我国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大的跨海联网输变电工程之一1。
  • 广东 — 海南 500kv 交流联网海底电缆工程:是中国第一个 500kv 长距离大容量跨海输电工程,也是世界上继加拿大之后的第二个同类工程。工程起于广东湛江市 500kv 港城变电站,经架空线路接入徐闻县徐闻高抗站,再通过海底电缆穿越琼州海峡到达海南澄迈县林诗岛海缆终端站,最后进入澄迈县 500kv 福山变电站。该工程解决了海南电网孤网运行问题,提高了海南电网的供电质量和安全可靠性。
  • 广西 220 千伏涠洲岛跨海联网工程:位于北海市,自北海大陆侧 220 千伏墩海变电站起,至涠洲岛侧新建 220 千伏涠洲变电站止,建设 220 千伏线路工程,长约 49.44 千米。该工程投资总额 85,853 万元,施工时长约 6 个月,其中海缆敷设约 15 天2。

技术挑战

  • 海底电缆技术:海底电缆需要具备良好的绝缘性能、抗压性能和耐腐蚀性能,以承受海水的压力、腐蚀和海洋生物的侵蚀等。
  • 海缆敷设技术:海底电缆的敷设需要专业的施工设备和技术人员,如敷设船、水下机器人等,以确保电缆的安全敷设和连接。
  • 海上风电接入技术:随着海上风电的大规模开发,如何将海上风电安全、稳定地接入跨海联网系统,也是一个重要的技术挑战。
  • 海洋环境监测技术:需要实时监测海洋环境的变化,如海浪、海流、潮汐等,以及海洋生物的活动情况,以便及时采取措施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海底电缆的安全。

重要意义

  • 提高供电可靠性:当一个地区的电网出现故障或停电时,可以通过跨海联网从其他地区获取电力支持,减少停电时间和范围,提高供电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 优化能源资源配置:实现不同地区之间的电力互送和调剂余缺,将能源丰富地区的电力输送到能源短缺地区,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成本。
  •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电力保障,促进区域间的产业合作和经济交流,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 推动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可以更好地整合海上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促进清洁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和利用,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海底电缆的铺设需要以下设备和技术:

设备

  • 敷设船
    • 大型海缆敷设船:具有较大的吨位和甲板面积,可装载大量的海底电缆及相关设备,如电缆盘、埋设犁、水下机器人等。一些先进的海缆敷设船还配备有动力定位系统,能在复杂海况下保持船位稳定,确保电缆准确敷设1。
    • 辅助施工船:用于与海缆敷设船对接、倒缆、协助敷设等工作,可在敷设船作业时提供支持和保障,如在深海区敷设时,辅助船可帮助转移部分电缆,分担敷设船的负载。
  • 布缆设备
    • 鼓轮型布缆机和直线型布缆机:用于控制电缆的放出速度和张力,使电缆能够平稳地从船上敷设到海底,确保电缆在敷设过程中不会受到过度的拉伸或弯曲而损坏1。
    • 张力器:可实时监测和调整电缆的张力,保证电缆在敷设过程中的张力处于安全范围内,防止电缆因张力过大而断裂或因张力过小而出现打弯、缠绕等问题。
  • 埋设设备
    • 海底光缆埋设机和水下机器人:在需要将电缆埋设在海底一定深度的情况下使用,埋设机通过高压水枪或机械挖掘等方式在海底形成沟槽,然后将电缆放入沟槽中并覆盖泥土,对电缆起到保护作用;水下机器人可在复杂海底地形和环境下进行精确的埋设作业,还能对电缆进行巡检和维护1。
    • 埋设犁:一种类似犁的设备,由船拖曳前进,利用高压水柱冲开海底的泥沙,形成光缆沟,并通过光缆孔铺设光缆,最后将两侧的泥沙覆盖在光缆上。
  • 探测与定位设备
    • 多波束测深系统和侧扫声呐:用于在铺设前对海底地形进行详细测绘,探测海底的地貌、障碍物、水深等信息,为电缆铺设路径的规划和施工提供依据,帮助选择合适的敷设区域,避开礁石、沉船等障碍物2。
    • 自主水下航行器和遥控潜水器:可在海底进行近距离的精细勘察,获取更准确的海底地质、地貌和障碍物信息,还能在铺设过程中对电缆的敷设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和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2。
    • 动力定位系统:能够实时准确地记录海缆施工中的经纬度,有效地控制船速和船位,保证铺缆过程中船舶的准确位置,确保电缆按照预定路线敷设1。
  • 接续与测试设备
    • 光纤熔接机和电缆接续设备:用于在海底电缆敷设过程中,当需要连接两段电缆时,对光纤或电缆进行接续,确保连接的质量和性能符合要求,减少信号传输损耗或电力传输故障。
    • 光时域反射仪和电缆测试车:在电缆敷设完成后,对电缆的光纤或电气性能进行全面测试,如光纤的衰减、带宽、连通性等,以及电缆的绝缘电阻、耐压性能、导通情况等,以确保电缆正常工作3。

技术

  • 路由选择与勘测技术:通过地质钻探、地球物理勘测等手段获取海底地质构造和地层信息,分析海底土壤和岩石的物理、化学性质,评估对电缆铺设和修复的影响,结合海洋气象、水文、生物等方面的数据,借助数值模拟和仿真技术,选择平坦、稳定、无障碍物的路由,避开靠近海岸、港口、航道等易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区域2。
  • 电缆敷设技术:根据水深、海底地形和电缆保护要求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敷设方式,如浅海区域的直接登陆、间接登陆和平底海缆船登陆,深海区域的海底表面敷设,以及需要埋设时的埋设犁或水下机器人埋设作业等。在敷设过程中,要控制好船速、电缆释放速度和张力,确保电缆的入水角度合适,避免电缆在水下打弯、受力过大或与海底障碍物碰撞12。
  • 电缆连接技术:采用专业的连接器、绝缘材料和密封技术,确保电缆连接的可靠性和防水性,进行严格的连接工艺控制和质量检测,如进行绝缘测试、导通测试等,保证连接后的电缆性能符合要求3。
  • 余量控制技术:由于海底地形起伏不平,海底两点间的实际曲面距离和海缆路由上相应两点的距离不同,敷设海缆的长度必然大于路由长度,因此需要精确计算和控制电缆的余量,避免电缆在敷设过程中出现过长或过短的情况,影响敷设质量和成本1。
  • 海洋环境监测与保护技术:在铺设过程中,实时监测海洋环境的变化,如海浪、海流、潮汐、海洋气象等,以及海洋生物的活动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如避免对海洋生物栖息地的破坏、减少施工废弃物排放、防止油污泄漏等

我国在海底电缆铺设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发展现状如下:

技术创新成果丰硕

  • 电缆制造技术突破:研发出世界首条 500kv 三芯海底电缆,打破了超高压海底电缆采用单芯海缆传输的传统格局,提升了海底电缆的输电能力和可靠性,降低了工程成本和复杂性。
  • 敷设装备不断升级:拥有了万吨级远洋通信海缆铺设船 “龙吟 9 号” 与万吨载缆量新型海缆施工船 “启帆 19 号” 等先进的海缆敷设船,提高了海缆的敷设效率和能力。国产水下敷缆机器人成功完成下水测试,具备履带、雪橇行走能力和 “搜寻 — 挖沟 — 敷埋” 一体化作业能力,敷埋作业速度可达 1000 米 / 小时,解决了我国近海稀软土质环境下外国机器人易沉陷、行进难等问题2。
  • 施工工艺创新:浙江舟山 “国蛟一号” 北塘 110 千伏输变电工程海缆段实现了全过程机械化施工,在海缆登陆环节运用定向钻技术,在海床以下 5 米深处钻出海底隧道,然后通过牵引机将海缆穿过隧道并传送到指定位置,大大缩短了海缆登陆时长,提高了效率并节省了成本,同时在电缆接头制作方面也有新突破,创新应用自主研发的无尘房,提升了中间接头的使用寿命1。

工程应用成绩显著

  • 通信海缆方面:亚洲直达国际海缆(adc)在汕头的登陆,以及洲际海缆(peace)新加坡段在常熟的启航,标志着中国在全球通信网络中的地位日益显著,实现了与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速、稳定通信连接。
  • 电力海缆方面:东北地区首条 630 平方毫米截面积海缆输电线路 66kv 王海线的成功铺设,为中国唯一海岛边境县输送了稳定可靠的电力;全国首条全过程机械化作业海缆 —— 浙江舟山 “国蛟一号” 北塘 110 千伏输变电工程海缆段的敷设完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能源保障;世界首条 500kv 三芯海缆在青洲海上风电场项目的成功敷设与耐压试验,展示了我国在海底电缆应用于海上风电领域的领先技术1。

技术水平逐渐国际领先

  • 部分领域达到全球先进水平:在超高压海底电缆、大截面海缆输电线路、柔性低频输电工程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达到全球领先水平,如我国首个 220kv 柔性低频输电工程的投运,创下五项世界纪录。
  • 具备自主创新能力:我国在海底电缆铺设技术的多个关键环节实现了自主研发和创新,如自主研发的水下敷缆机器人核心部件实现 100% 自主可控,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降低了对国外技术和设备的依赖2。

发展趋势良好

  • 市场需求持续增长:随着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海上风电的大规模开发以及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不断深入,对海底电缆的需求将持续增加,为海底电缆铺设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 技术创新持续推进:在电缆材料、敷设设备、施工工艺等方面的研究不断深入,将进一步提高海底电缆的性能和可靠性,降低成本,同时也将推动海底电缆铺设技术向智能化、自动化、高效化方向发展。
  • 多领域协同发展:海底电缆铺设技术将与海洋工程、海洋通信、海上风电等领域深度融合,形成多领域协同发展的局面,共同推动我国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中国海底电缆铺设技术在国际上已处于领先水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技术创新方面

  • 电缆制造技术:成功研发出世界首条 500kv 三芯海底电缆,打破超高压海底电缆采用单芯海缆传输的传统格局,大幅提升了海底电缆的输电能力和可靠性,在电缆的材料、结构设计和制造工艺等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 敷设装备技术:拥有万吨级远洋通信海缆铺设船 “龙吟 9 号” 与万吨载缆量新型海缆施工船 “启帆 19 号” 等先进的海缆敷设船,以及自主研发的水下敷缆机器人,具备履带、雪橇行走能力和 “搜寻 — 挖沟 — 敷埋” 一体化作业能力,敷埋作业速度可达 1000 米 / 小时,在海缆敷设船和敷缆机器人的技术性能和功能多样性方面处于国际前列。

工程实践方面

  • 通信海缆:亚洲直达国际海缆(ADC)在汕头的登陆,以及洲际海缆(PEACE)新加坡段在常熟的启航,展示了中国在全球通信网络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强大的通信海缆铺设能力,能够完成长距离、大容量、高速率的通信海缆铺设任务3。
  • 电力海缆:东北地区首条 630 平方毫米截面积海缆输电线路 66kv 王海线的成功铺设,以及世界首条 500kv 三芯海缆在青洲海上风电场项目的成功敷设与耐压试验,证明了中国在电力海缆铺设领域的领先技术,能够满足不同电压等级、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电力传输需求。

施工工艺方面

  • 陆缆穿海技术:在舟山群岛陆缆穿海工程中,采用定向钻深埋技术,在海床 7 米以下钻一个小通道,将 10 千伏陆上电缆从舟山本岛穿到上园山岛,解决了海缆易被船锚钩坏、维修成本高、审批流程长等国际性难题,展示了中国在特殊环境下海缆铺设工艺的创新能力和独特解决方案。
  • 机械化施工技术:浙江舟山 “国蛟一号” 北塘 110 千伏输变电工程海缆段实现了全过程机械化施工,在海缆登陆环节运用定向钻技术,大大缩短了海缆登陆时长,提高了效率并节省了成本,体现了中国在海缆施工工艺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方面的进步。

自主创新能力方面

  • 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中国在海底电缆铺设技术的多个关键环节实现了自主研发和创新,如自主研发的水下敷缆机器人核心部件实现 100% 自主可控,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降低了对国外技术和设备的依赖,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在光缆的传输性能、可靠性等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 创新体系完善:国内企业和科研机构在海底电缆铺设技术领域持续投入研发,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创新体系,能够不断推出新技术、新装备和新工艺,如烽火通信、亨通光电、中天科技等企业在海底光缆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不仅具备先进的技术和生产能力,还在国际市场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