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全球 “双碳” 目标稳步推进以及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加速,新能源汽车愈发成为出行领域焦点。而热管理系统,作为新能源汽车至关重要的一环,直接关乎车辆性能、续航里程、电池寿命以及驾乘舒适度,正吸引着众多科研、产业力量深耕细作,不断迭代升级。
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相较传统燃油车更为复杂多元。传统燃油车热管理主要聚焦发动机散热,利用冷却液循环带走发动机运转产生的热量;新能源汽车则需兼顾电池、电机及电控系统(“三电”)的温控需求。电池堪称新能源汽车 “心脏”,温度过高易引发热失控,造成电池鼓包、起火等严重安全隐患;温度过低,电池内阻增大、活性降低,致使续航锐减。因而,精准高效的电池热管理必不可少。当下主流技术采用液冷散热,冷却液在电池模组间循环流动,吸收热量后通过热交换器散出;同时搭配加热元件,低温环境下为电池预热,确保其处于最佳工作温度区间,像特斯拉部分车型就精妙运用液冷系统保障电池工况。
电机与电控系统工作亦生热,持续高温会降低电机效率、影响电控稳定性。针对此,常借助风冷、水冷或二者组合方式散热。风冷成本低廉、结构简单,通过风扇促使空气流动带走热量,但散热效率有限;水冷散热效果佳,冷却水流经电机、电控外壳带走热量,保障设备高效运行,不少高端新能源车型倾向水冷方案,提升整车可靠性。
从发展趋势洞察,集成热管理系统崭露头角。它打破各组件热管理各自为政局面,将电池、电机、电控热管理及座舱空调系统有机整合,依车辆实时工况统一调配冷热量,减少能量损耗,优化整车能耗表现。智能化也是关键走向,借助传感器网络实时监测各部件温度,配合智能算法精准调控散热、加热元件启停及流量大小,实现热管理的自动化、精细化;大数据分析还能预判潜在热故障,提前预警维护,提升车辆安全性。
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研发道阻且长,需攻克材料革新、控制算法优化、系统集成兼容性等难题。产学研各界携手,持续投入研发资源,方能突破瓶颈,为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筑牢根基,助力绿色出行愿景早日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