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题背诵内容梳理

        本人为22级哈工大学生,授课教师为佟宇佳老师,老师人非常nice,讲的也非常好,将知识点梳理的很清楚。下面是我在复习阶段的梳理的大题汇总,方便大家复习背诵。(尾部有图片版本)

马原复习

  • 第一章
    • 第一节   唯物论
      • 物质范畴的发展过程(
      • 运动和静止
        •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具体包括两种状态:空间的相对位置暂时不变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不变
        •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 只承认物质的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 只承认物质的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导致形而上学和不变论
      • 物质和意识(如何从意识的起源、本质上来看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 物质决定意识
          • 起源上看,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 从本质看,意识是人脑这样一种特殊物质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内容上是客观的,形式上是主观的
        •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 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 意识具有创造性
          •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 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 反对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倾向
      • 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
        • 规律是事物变化发展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 主观能动性表现在:
          • 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 意识具有创造性
          •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 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 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另一方面,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性
        • 实践是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三个方面的条件:
          • 从实际出发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 实践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根本途径
          • 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还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
          • 自然界是物质的
          • 人类社会本质上是生产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物质体系
          • 人的意识统一于物质
        •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 P39第三段
    • 第二节   辩证法(两个特征,三大规律,五对范畴)
      • 联系的原理
        • 联系是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 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对条件要唯物辩证地去看待,充分利用有利条件,转化不利条件
        • 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 发展的原理
        • 发展是事物变化过程中前进上升的运动
        • 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 新旧事物区别的根本标志是看他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 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区别
        • 唯物辩证法是联系、发展、全面的,形而上学是孤立、静止、片面的
        • 二者的根本区别是是否承认矛盾的存在
      • 对立统一规律
        •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 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属性,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的对立面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
          • 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 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区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 要善于把二者结合起来,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对立中把握同一
        •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其特点
          • 矛盾的特殊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普遍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 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区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 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各国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 矛盾发展不平衡原理(直接问答两个
          •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 事物是由多种矛盾构成的,由于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所以存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 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 次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起次要作用的矛盾
            • 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区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 在一对矛盾中,由于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所以存在一个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 在一对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一方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 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一方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 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区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 量变质变规律
        •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元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事物发展渐进过程中的连续性
        •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
        • 量变质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 一方面,当事物发展处于量变阶段时,要踏踏实实做好日常工作;另一方面,当质变来临时,要果断抓住机遇,促成质变;坚持适度的原则
      • 否定之否定规律
        • 否定之否定规律就是要揭示事物自己发展自己的完整过程及本质
        •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 事物的辩证否定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经历事物自我发展的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有规律的过程
        •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 方法论:树立辩证的否定观;既要看到道路的曲折,也要看到前途的光明
      • 五对范畴
        • 内容和形式
        • 本质和现象
          • 本质和现象是揭示事物内在联系和外在表现的一对范畴
          •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构成事物的诸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本质的外在表现
          • 本质和现象是相互区别的。本质是一般的、普遍的,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现象是多变易逝的;
          • 本质深藏于事物的内部,只有通过理性思维才能把握,现象是表面、外显的,可以直接为人的感官所感知
          • 本质和现象是相互依存的。本质决定现象,现象表现本质
          • 方法论:透过现象看本质
        • 原因和结果
        • 必然和偶然
          • 必然和偶然是揭示事物产生、发展和衰亡过程中的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
          • 必然是指事物联系与发展中确定不移的趋势,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不可避免性
          • 偶然是指事物联系与发展中不确定的趋势
          • 必然和偶然相互依存。没有脱离必然的偶然,没有脱离偶然的必然
          • 必然与偶然相互转化
          • 必须重视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和发展趋势,同时也要充分估计到各种偶然因素的作用,善于敏锐地识别和把握机遇
        • 现实和可能
  • 第二章
    • 第一节   实践和认识
      •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能动反映不但具有反映客体内容的反映性特征,而且具有实践所要求的主体能动的、创造性的特征。
        • 实践对认识有决定作用: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 认识对实践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促进,不正确的阻碍
      • 第一次飞跃: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 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 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资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 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 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 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要么走向唯理论,犯教条主义错误;要么走向经验论,犯经验主义错误
        • 两个基本条件:投身实践,深入调查,获得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
      • 第二次飞跃:从认识到实践
        •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能动反映不但具有反映客体内容的反映性特征,而且具有实践所要求的主体能动的、创造性的特征。
        • 必要性: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 二、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 中介环节:确定实践目的;形成实践理念;进行中间试验;运用科学的实践方法;让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并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运动
        • 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 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
    • 第二节   真理和价值
      • 真理的客观性
        • 真理是标志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 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属性
        •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在同一条件下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
        • 真理的客观内容就是客观事物的实际状况
        • 真理是一元的是针对真理的客观内容而言的,单从真理的主观形式看,真理的表现又是多样的
        • 真理是内容上的一元性与形式上的多样性的统一。
        • 按照客观真理办事
      •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 一是任何真理都标志着主观和客观相符合,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
          • 二是人类认识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
        •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不完善的
          • 从客观世界整体来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一阶段、某一部分的正确认识
          • 就特定事物而言,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现象一定方面、一定层次和一定程度的正确认识
        • 从真理的两重性上看,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任何真理都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又是相互包含的,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真理的相对性表现出来,任何真理的相对性又包含着真理绝对性的颗粒
        • 从真理的发展上看,人类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永远处在由真理的相对性走向绝对性、接近绝对性的转化和发展过程中
        • 割裂了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就会走向形而上学的真理观,即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 真理和谬误
        • 真理和谬误是人类认识活动的两种结果
        • 真理是标志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 谬误是同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违背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歪曲反映
        • 真理和谬误相互对立
        • 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真理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谬误,谬误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真理
        • 在批判谬误中发展真理,是谬误向真理转化的另一种形式
      • 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
        • 实践活动受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共同制约的
        • 实践的真理尺度是指在实践中人们必须遵循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真理
        • 实践的价值尺度是指在实践中人们都是按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去认识和改造世界
        • 一方面,价值尺度必须以真理为前提;另一方面,人类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推动着人们不断发现新的真理
        • 基于实践的具体性和历史性,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也是具体的历史的。
      • 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
      • 必然和自由
        • 必然性就是规律性,指的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自然和社会发展所固有的客观规律
        • 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 自由是有条件的,一是对客观事物运动发展规律性、必然性的正确认识,二是实践条件
  • 第三章
    • 第一节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
        •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根据主体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根据不同层次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2.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3.社会意识是具体的历史的。
        •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1.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突出地表现在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促进,落后的阻碍。
        • 意义:1.树立科学的历史观。2.对社会发展有指导作用
      •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根本上受到社会存在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特有的发展形式和发展规律。
        • 一是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 二是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存在相互影响且各自具有历史继承性。
        • 三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辩证关系)
        • 生产力是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 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
        •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的重要因素
        •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 构成要素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1.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2.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1.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 (问矛盾运动及规律)+内容上看,这一规律概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过程上看,这一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
        • 理论意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作为判断时代变革的客观依据
        • 现实意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规律
        •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其变革的方向。
        •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当上层建筑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 (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
    •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原理
        • 矛盾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社会主要矛盾是处于支配地位,在社会发展过程一定阶段上起主导作用的矛盾
        • 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转化,一是社会主要矛盾双方的内容发生一定的变化,二是矛盾地位发生变化,原来的主要矛盾转化为从属地位的矛盾,原来某个非主要矛盾则上升为占支配地位的矛盾
        • 抓主要矛盾,坚持重点论
      •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 从质上看,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
        • 从量上看,人民群众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体,在创造历史中起决定性作用
        •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 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贯彻党的群众路线。
      • 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的含义及关系
        • 群众观点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 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 群众路线的实质就在于充分相信群众,坚决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 群众观点是理论基础,群众路线是群众观点的具体应用
      •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对应依据和表现
        • 依据: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问题: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唯心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 表现:
          • 1.从规律来看:唯物史观认为有客观一般的规律即社会矛盾的基本运动规律;唯心史观认为没有客观规律
          • 2.从动力来看:唯物史观认为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直接动力是阶级斗争,重要动力是革命、科学技术、文化;唯心史观认为思想是动力
          • 3.从历史创造者来看:唯物史观坚持群众史观;唯心史观坚持英雄史观

  • 15
    点赞
  • 19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