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桥梁结构理论
第一章 绪论
定义:在本科“桥梁工程”专业课基础上,针对硕士研究生教学的加深课程。
课程目标:
-
从理论上加强硕士生在桥梁设计中进行分析和计算的能力
-
加深对桥梁结构的力学性能和桥梁病害的理解
-
提高对桥梁设计规范中条文的认识和把握
-
启发硕士研究生进一步从事桥梁结构理论研究的兴趣,激励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增加在学科前沿攀登高峰的动力。
内容:桥梁结构的静力学理论,包括:
-
桥梁空间分析
-
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分析
-
钢桥和组合桥梁分析
-
大跨度桥梁分析
-
桥梁施工控制分析
1.1 近代桥梁结构理论的回顾
1.1.1 拱桥和悬索桥的古典计算理论
-
虽然欧洲的坦拱桥的出现比中国隋朝的赵州桥晚了一千多年,但却是建立在理论基础上的科学设计
-
1675年,Hooke提出“拱的形状可以从倒过来的悬索中找出”,由此可见,拱的古典理论是从悬索的古典理论中探究出来的。
1.1.2 桥梁稳定理论
- 与桥梁结构相关的稳定理论起源于1744年瑞士学者欧拉的中心受压杆的屈曲理论。
1.1.3 桁架分析理论
-
1847年,美国工程师惠普尔分析桁架中各杆件的受力性质,建议用铸铁做压杆,锻铁做拉杆
-
19世纪70年代,美国有40多座锻铁座拉杆的木桁架铁路桥发生了坍塌事故,这些事故促成了工程师放弃锻铁拉杆,开始使用当时已发明的比锻铁更强的钢材,从而进入了真正的钢桥时代。
-
1890年,英国用钢材建成了跨度达521.2m的英格兰福斯桥。
1.1.4 混凝土结构设计理论
-
1824年,英国 J. Aspdin 发明了波特兰水泥,开始了混凝土结构的历史。
-
1867年,法国花匠莫尼埃发现,水泥砂浆花盆中放置铁丝网可以把花盆做得很薄且牢固,可以说莫尼埃是混凝土结构的创始人。
-
1875年,莫尼埃创造了世界上第一座跨度13.8m的钢筋混凝土人行桥。
-
1900年,德国 E . M o ¨ r c h E. M\ddot{o}rch E.Mo¨rch教授建立了容许应力法计算的经典理论。
-
1955年,前苏联首先颁布了按极限状态设计的《混凝土与钢筋混凝土设计标准设计规范》。
-
之后各国致力于更高水平的半概率极限状态设计的研究,一直到有限元法创立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分析方法和理论设计才发生了重大变化。
1.1.5 悬索桥的挠度理论和非线性分析
-
1869年,移居美国的德国工程师罗布林一家三人(父、子、媳)开始建造主跨486m的纽约布鲁克林桥,由于当时悬索桥的计算理论尚未形成,他们只能通过模型试验探索悬索桥的力学性能和计算方法。
-
1888年,奥地利工程师米兰创立了悬索桥的挠度理论,导出了考虑缆索在荷载下变形的平衡方程。
-
1912年,移居美国的立陶宛工程师莫西夫第一次用挠度理论设计了纽约曼哈顿桥,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果。
-
1938年,在德留学的李国豪在对悬索桥挠度理论的非线性分析研究过程中认识到悬索桥的力学性能中包含了拉弯杆件的二阶效应,并提出悬索桥按二阶理论的实用方法,因而得名”悬索桥李“。
1.1.6 梁排计算理论(荷载横向分布问题)
问题提出:20世纪30年代,有多根纵梁组成的梁排桥面结构体系得到推广,梁排通过横梁、桥面板或者铰接缝连接成整体,如果仍然按杠杆原理分配活载,不能体现梁排的协同作用,造成浪费。
-
1924年,丹麦 A.Ostenfeld 受到木桥启发提出用梁格求解桥面结构的方法,为避免高次超静定求解,忽略抗扭刚度。
-
1938年,F. leonlard,通过梁格试验,考虑主梁抗扭的活载横向分布。
-
1946年,法国的 Y. Guyon 把荷载离散成一列正弦级数,提出了计算各向异性板荷载横向分布系数的方法。
-
1950年,比利时 C. Massonet 把主梁的抗扭刚度折算到正交异性板中,将 Y. Guyon的方法进行了推广,成为弹性板法计算横向分布系数的基础,但G-M法不能直接计算铰接板。
-
1960年,美国 N. Khachaturian教授提出假设铰缝里只传递剪力的铰接板模型,仍然将活载离散成正弦级数,利用板缝间的变形协调求解荷载横向分布,并编制了数表,成为了后来铰接板法的基础。
1.1.7 钢结构疲劳理论
-
1852~1869年,Woehler首次用S-N曲线来描述疲劳行为,并提出疲劳耐久性的概念
-
1945年,M. A. miner提出了著名的疲劳线性累计损伤理论
-
1968年,J. R. Rice 提出了与路径无关的 J-积分, J. W. Hutchinson、J. R. Rice 和 G. F. Rosengren发表了著名的HRR弹塑性静止裂纹尖端解,这标志着弹塑性断裂力学开始走向成熟。
1.1.8 其他桥梁结构分析和设计理论
-
薄板弯曲理论
-
梁的剪力滞理论
-
箱梁扭转和畸变理论
-
土力学理论
这些理论都是计算机问世之前各种桥梁结构设计原理的基础,其中所采用的解析方法闪耀着智慧的魅力,而理论的奠基者永远值得后人学习和怀念。
1.2 现代桥梁结构理论发展
1.2.1 有限元法分析软件
-
1943年 R. Courant 首先发表用最小势能原理研究 St. Venant 的扭转问题的论文。
-
1956年 M. J. Turner、R. W. Clough等发表了用有限元级数计算机翼的论文。
-
1960年 R. W. Clough 在平面弹性论文中第一次采用”有限元法”的名称,并拓展到土木工程中。
-
1965年,冯康发表论文《基于变分原理的差分格式》。
-
1967年, O. C. Zienkiewicz 出版了国际有限元领域最早的出版物《有限单元法》。由此以后有限元法的理论迅速发展起来,结构理论从战前的解析和半解析方法逐步向应用计算机和有限元法进行数值矩阵转变。
在静力分析方面,商业软件主要包括以下功能:
-
自动加载和荷载组合方法
-
斜桥、曲线桥和异形空间桥梁分析
-
混凝土徐变、收缩和抗裂性分析
-
体内、体外预应力配索方法
-
逐段拼装施工和缆索承重桥梁施工控制方法
-
基础沉降计算和控制方法
-
非线性和稳定(一类、二类)分析
-
钢桥疲劳分析和剩余寿命估计
-
桩、土、结构相互作用分析
-
组合结构及界面的设计
尽管有限元软件都是基于有限元法的数值分析,但近代桥梁工程中所创立的各种古典解析理论和近似方法仍然具有定性的功能,对于工程师在概念设计阶段进行估计和掌握结构的基本力学性能、正确理解规范条文、帮助分析桥梁病害原因有着重要的意义。
1.2.2 预应力混凝土级数
-
预应力概念在古代最初的应用是以绳索或铁箍缠绕板做桶。
-
1886年,美国 P. H. jackson获得在混凝土拱内张紧钢拉杆做楼板的专利。
-
1888年,德国 C. E. W. Doehring 独立获得楼板受荷载前用已经实在拉力的钢筋来加强的专利。
以上概念都是基于概念:混凝土虽然抗压能力很强,但抗拉能力很弱,而在混凝土中预拉钢筋就会使得混凝土产生压应力,这样就可以来抵消由横在或活载在混凝土内产生的拉应力。
存在问题:当时在钢筋中所造成的低值预应力很快由于混凝土的收缩和徐变而损失掉。
-
1928年,法国 E. Freyssinet提出必须采用高强钢筋和高强混凝土的主张。
-
1939年,奥地利工程师 F. Empeger 提出部分预应力概念,主张在钢筋混凝土中加入少量预应力,以提高结构的抗裂度和刚度。
-
现代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概念的另一重要发展为体外预应力级数。
-
20世纪90年代后,预应力混凝土桥向采用体外索和高性能、轻质混凝土方向发展。同时工地现浇也被工厂预制所替代,出现大型造桥机的施工装备,对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起到重要的作用。
1.2.3 各向异性桥面和结合梁
各向异性钢桥面板取代了战前钢桥中的木桥面,形成了现代钢箱梁桥。
-
1948年,德国 F. Leonhartdt 教授将轮船的甲板移植到桥梁中,加以改进以适应车辆荷载,创造了各项异性钢桥面板的新形式。
-
1957年,W. Pelikan 和 M. Esslinger 建立的 P-E 法被公认为各向异性桥面分析最实用的方法。
-
20世纪70年代以后,P-E 法逐渐被更为精确的有限元方法所代替。
1930年后,德国工程师想到了在钢筋混凝土桥面板和钢梁之间用剪力器组合起来共同受力可以取得经济效果,发明了结合梁。近20年来,由于对各向异性桥面在重载下的抗疲劳性能存在质疑,组合结构桥梁在世界各国得到了更快的推广。
1.2.4 斜拉桥的复兴
-
世界上第一座斜拉桥可以追溯到1784年意大利木匠 C . J . L o ¨ c h e r C. J. L\ddot{o}cher C.J.Lo¨cher在威尼斯完全用木材建造的斜拉桥。
-
1818年两座英国人行斜拉桥倒塌,法国纳维埃强烈否定斜拉桥的概念,斜拉桥埋没100多年。
-
1938年,德国 F. Dischinger 教授认为:由于材料强度不足和非线性分析理论的缺乏,导致了当时斜拉桥的应力缺陷而坍塌。
-
1955年,F. Dischinger 用先进的高强度钢丝和非线性计算理论成功建造了主跨183m的瑞典 S t r o ¨ m s u n d Str\ddot{o}msund Stro¨msund桥,由此开辟了现代斜拉桥复兴新纪元。
半个世纪以来,斜拉桥以其经济型、施工便利和美学价值以及与悬索桥相比在刚度、抗风稳定性和拉索可更换等方面的突出优点,已经发展成为现代大跨度桥梁的主流敲醒,在200m到1200m的跨度范围内成为了最有竞争力的首选桥型。
斜拉桥的计算理论已经十分成熟可靠,施工控制理论在1958年 F. Leonhardt 所创立的 ”倒退分析法“ 基础上也日益精细化。可以预期,随着斜拉桥跨越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以及连续多跨斜拉桥的实践和不断改进,斜拉桥在未来人类征服海峡的进军中将会发挥最主要的作用。
参考:《高等桥梁结构理论》项海帆等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