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科学知识的攻性防壁:>中「偏执」结构倾向的极限

绝对科学知识的攻性防壁:<<攻壳机动队>>中「偏执」结构倾向的极限
如前所述,硬式科幻中对故事情节所运用的科技知识做交代是其成规的必然要求;科学知识论述所指向的科学真实层虽然被幻见/虚构论述遮掩,却是支撑科幻故事的基底,提供阅读主体乐趣的来源。若是科学论述中的驱力欲流企图摆脱幻见/虚构的纠缠而直指真实层的「绝对科学知识」,甚至产生「已经完全掌握『那事物』」的「妄念」(delusion)时,整个科幻故事的架构就展现出「偏执」的倾向,让膨胀的科学论述固着在真实层的那空缺上且试图将它填满,而幻见/虚构的论述变成附庸,彷佛是为了承载科学论述而开展的。一个科幻故事若如此不重视其「虚构」的情节推演,其实已经远离文艺创作的范畴甚远。这就是<<攻壳机动队>>这部漫画让许多科幻读者觉得「难读」或「无聊」的主要理由。套用故事中的一项科技设定做比喻,整个故事的意符网络彷佛被一层攻性防壁所包围,让读者的意识电波难以入侵(to hack)并与之同步运作,甚至会被里面「资料」意符炼的增幅驱力所灼伤。
首先,<<攻壳机动队>>的基本架构是以萎缩的幻见/虚构论述来承载畸形肥大的科学论述,前者既无力也无意将后者整合或约制,而这两个部分也因此几乎断裂开来。在故事中有关神经机械学的讨论不但在角色冗长的对话中展开,甚至「溢出」图画的框架而将它们包围,形成密密麻麻的栏外文字解说;所以作者居然在书上的封面折页给予读者「警告」:「同时阅读作品与栏外文字易遭致混乱」,所以最好分开来处理──这种情况完全倒转了一般科幻故事中的作法:以少量的科学知识解说来辅助读者理解情节的推展。既然让科学论述无尽延伸是架构这部作品的首要原则,幻见/虚构论述或是无法充分发展,或是萎缩为呈现未来科技的图像,总之都是被科学论述的开展所牵引或利用。例如,故事的幻见/虚构论述名义上是属于「战斗侦探」的模式,但是却难得看见描绘细腻的对阵场面,情节也很少安排罪犯行事的破绽让读者追寻,因此许多短篇常常在机动队队员不知从何处拿出证据来就让歹徒束手就缚。而且在已经相当松散的情节发展上,还强加不太相干的桥段:角色讨论科技的对话、机械生化人制作过程的场景,还附带解释画面中机械的功能(例如第八篇中恐怖份子相马亨进行脑改造的经过);甚至有几个短篇完全放弃故事情节的架构,专注于描写与讨论科技产品的制作原理、过程、使用后果等等(例如第五篇中对机械生化人的讨论)。总之,漫画中的图像几乎已经失去幻见论述的功能,完全无意阻挡科学论述中的驱力流动,只能呈现出几幅裸身生化人美女或高耸摩天大楼的场景,彷佛在一本难以卒读的科学专论中插入几张风马牛不相及的养眼图片,其效果比软式科幻中类似的作法还不如。
甚至可以说,为了让科学论述能够塞满无法呈现之科学真实层的空缺,故事本身甚至排斥漫画论述以图像为其符号的性质,使得<<攻壳机动队>>变成一部不像漫画的漫画作品。例如故事中常有这类令人啼笑皆非的批注文字:「在这之后,德古沙(队员之一)交替驾驶后检查装备,着装画面,及再交替驾驶的画面因为太麻烦了,跳过」;或是在一幕暗杀场景中说明「步枪的子弹是非常快的,比声音还快,因此我(作者)避免了听到『碰!』的开枪声后才中弹的描写。」而正是这一类的说明使整部漫画暴露出偏执的倾向,也突显出其论述意图「掌控一切真实」的妄念。在第一例中,论述显然「忘记了」,符号表意功能是在于让空洞的意符于成规的架构中连结而产生「意义」的效应,并非存在着「真实意义」这样一个绵密实在的基底让意符网络来「捞取」;只要适当地按照成规来分镜,即使是跳接的画面符号之间也会产生意义连贯的效应,像这样的说明文字只是徒然地接上不同形式的意符炼,并非真的去填补符号网络中的空缺。而第二例也显示,在此论述的开展是企图要抹杀符号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因此会注意到这种被论述成规认定不需要处理的细节;若是按照这段说明文字的逻辑延伸下去,这部漫画是否要附上原声带随书发行?由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这个故事中的「未来世界」原本是由科学论述延伸发展,透过幻见运作而生的图像架构起来的,但是这两种论述都被驱力欲流拉扯而固着在真实层上;而且吊诡的是,就在论述「遗忘」自身属于符号的性质,并以为自己就是「真实」时,却必须延伸出更多的意符炼来代表这个「真实」。至于幻见所产生的零碎图像就僵化成与真实必须完全一样的翻版。
在执意认定「论述就是真实」的情况下,这部漫画的偏执倾向终于在描写「傀儡师事件」这个结尾故事时把论述带到崩溃的临界点。就像所有处理「自动控制学」问题的科幻故事一样,<<攻壳机动队>>(其英文书名为The Ghost in the Shell,即「壳中之魂」的意思)也探讨从信息网络的无限连结中出现自主生命体的可能性。故事中傀儡师就是被设定成这种只具有电流和粒子面相的生命型态,可说是完全展现科学真实层「无法呈现」的性质,是这个故事的科学论述所追求的「那事物」。对这部吝于使用幻见模式、却又执着幻见图像其「真实性」的漫画而言,让这个角色「出现」在故事场景中成为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在描写女主角的意识电流与傀儡师在网络空间(cyberspace)相遇时,论述坚持这是一种「与视觉及听觉完全不同的独立感觉」而先画出一堆模糊的光点,接着又勉为其难地将傀儡师画成一团线路缠绕的机械体,而在呈现两「人」对话时居然像教科书一般用图表来说明其内容;即使如此,论述还总是一再强调,「是为了容易了解而这么画」,因为网络空间早就「丧失了可视化描绘的意义。」这就是科学论述中的驱力指向科学真实层的「极限」;论述必须承认,对于「那事物」的掌握只有透过幻见的运作才能开始,而且永远不可能完成。也许在幻见场景的「壳」中真的存在「那事物」的「魂」,但是不顾一切地去剥除这层「壳」来直接探求「魂」时,「它」又不存在其中了。故事结局中安排傀儡师与女主角的意识融合,让这个无形无质的生命体可以在一个躯体中活下去;或许这就是以寓言(allegory)方式承认,在幻见帷幕之外,似盈满又空虚的真实层中,赤裸裸的「那事物」是「不可能」的。
结语:科幻故事中看见什么?
科幻故事的读者还是喜欢看到闪耀金属光泽的巨大宇宙飞船穿梭在无垠的宇宙当中,型态匪夷所思的生物爬满在遥远的异星地表上,或是随着机械生化人主角穿行在高耸的钢铁摩天大楼之间,运用着奇形怪状的高性能机械与各种滥用新式科技的罪犯周旋 。 。 。 :这是他们重复观看,却又不厌其烦的场景。每翻开一部科幻故事书的封面,在它的符号迷宫中游走时,读者总是期待着,在绕过每个转角处能够再一次体验他们已经熟悉,却仍感到新鲜的乐趣。他们觉得兴致盎然,是因为他们相信:科学是万能的,未来是充满无限可能性的,而且吊诡的是,科学未来的「无限可能性」,可能就是以他们目前在故事中所知的样子实现。因此一位科幻评论家曾经语带轻蔑地指出「这种自我瓦解的反讽(就是)科幻的真正本质」,并将此称之为「崩溃的未来」(Csicesery-Ronay, Jr。 31)。也就是说,人类对于根本还未形成、因此不知如何面对的未来,只能从现有(科学)知识延伸出去,拟想着尤然可以理解的时空;所以,「吊诡的是,这无法触及也无法理解的未来其实就是现在」(30)。这种以科技进化观点投射出去并再将其召唤的「回返未来」(retro-future)是一个自我封闭的循环,具有与镜映结构一样巩固人类主体的作用──总之,就是科幻故事中幻见/虚构论述的基本型态。科幻读者若是不察,自己将被驱力的重复冲动驱使着,在无尽反射的镜面墙所构成的符号迷宫中不停地绕圈圈。
然而,是不是就该因此「突破围墙,迎向未来」?未来尚未形成,科学又总是以先前无法预期、甚至是与现在完全断裂的方式跃进,所以科技的未来是无限光明的──「如此光明,以致于我(们)必须戴上墨镜」(Ballard;qtd。 in Csicesery-Ronay, Jr。 31);科技未来的真实面相散发着无穷光热,灼烧刺瞎了我们的想象意识之眼,让我们跟陷身于完全黑暗的状态无异──毕竟未来是因为还不存在,才会有无限可能性。但是,戴上呈现「仿真真实」(virtual reality)图像的窥视镜,或是让「先/不在」的极限亮光不完全地折射在镌刻着各种浮雕像的镜面墙上,我们才能够间接面对未来的无限可能性,而且觉得那是值得追寻的。追寻的方式仍是「破墙而去」,但是位在围墙之外的并不是无限的光明「本身」,而是同样折射着亮光的另一堵镜面墙,另一座幻见论述的迷宫,但是墙上所镌刻的浮雕像却已不同。所以,「极限光明与绝对黑暗」的吊诡情况给我们的教训并不是:「继续看着一样的图像,乖乖待在围墙里绕圈圈」,而是应该让我们了解到:「现在这堵围墙里的世界并不是唯一的可能性。」的确,建构在符号世界里的论述迷宫是无限广大的,绝对的「光明真实」虽然在其中留下七彩的光影,它难以想象的本体却遍寻不着;但是,在不停地破墙而出、四处张望的过程中,「光明真实」的无限可能性不也就被实现了吗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