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过去,算上读书的时间,不知不觉已经在中国中部一座二线城市武汉生活了二十多年。
十八年前,我研究生毕业的时候,武汉还是一片 IT 产业的荒漠,互联网产业更是近乎为零。凭着学校的一点名气,再加上彼时硕士文凭还没贬值得很厉害,所以找工作也没费什么力。
刚毕业时拿着五千元的工资,而房价还没涨起来,当时深圳的同学就打趣道:”你一个月的工资可以买两三个平方米的房子,而我们累死累活,一个月还买不到一个平方米。“
的确,刚毕业的那几年意气风发,买房,结婚,生子,一片岁月静好。
然而,不知不觉中,我和同学们的差距越拉越大,不仅体现在工资,更体现在眼界上。记得我06年去深圳和同学一起吃饭,同学兴奋的聊起淘宝的生态,ToB 和 ToC 的闭环,赞叹阿里巴巴的厉害之处,而我听得一阵茫然。在我的眼中,淘宝不就是一个卖假货的网上商城吗?
那个时候我也没有意识到差距,随后的日子里,我仍然在武汉做着传统的 IT 行业,没有 996,也越来越远离蓬勃发展的互联网行业。
这几天,互联网行业的那些”黑话“吵得热火朝天,但对于我而言,都是认识的汉字,但就是看不懂,感觉已经被这个时代所抛弃。
有人会有疑问,互联网时代,什么资料都能在网上找得到,知识是无界限的,只要愿意学习,不管身在什么地方都可以。理论上确实如此,但现实是,计算机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很多专业的知识只有在具体的应用场景下才能更好的发挥效用。你从书本上学得再多的分布式技术,没有经历百万级以上的用户量的考验,根本就无法参透其中的关键。亿级和千万级架构的差别,并不是简单增加10倍的服务器那么简单。没有到大公司历练,没有经手大型的项目,不太可能在架构设计方面有所建树。
造成差距的,还有时间上的因素。生活在二线城市,更多的时间会用在家庭生活的琐碎事情上。无论上是观念上,还是经济能力上,没法将家务外包给专业的家政服务,分配在钻研技术上的时间自然就少了。
更为要命的是,生活节奏慢,就没有那种紧迫感,学习新知识自然效率不高,也没有多大的动力去精研高深的技术。
经常看到网上有人发帖,描写面试大龄程序员的感受,吐槽他们技术陈旧,这也是网络上经常讨论的“程序员中年危机”。其实,这种现象和年龄关系不大,如果一直在前沿领域摸爬滚打,不存在技术陈旧这回事。而且现在年轻人认为所谓的过时技术,也有其用武之地,只是适用的场景不同罢了。用 C 语言去开发 App,那肯定是一场灾难。不过,拥有这样的技术栈的程序员,面临的一个困局是,越是底层的开发,需求量越小,在二线城市的需求就更少。
《大国大城》一书中就分析过,现代经济发展中人才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只有大规模的城市才能提供特别专业化的工作岗位。就拿芯片设计为例,别看中国现在大力造芯,对于 IC 设计人员需求很大,但你如果去二线城市,基本上找不到工作,因为这些地方没有这样的产业,这样的专业技能都没有施展的机会。
机会越少,人就越趋向于保守。即使对当前的工作不满意,也没有其他选择,只能选择忍。再前往一线城市发展,羁绊更多了,哪里走得动。
这几天,一位清华学霸征婚被骂上热搜。看着这哥们的简历,清华姚班的高材生,有着谷歌和摩根大通这样亮眼的履历加持,最后回到山西的一个小城。很多人可能会认为这样的精英,收入也不错,在婚恋市场应该很抢手,事实上并非如此。网上骂他精神贫瘠、外形差,我认为恰恰是因为精神的丰足才难以找到匹配的对象。注意他的措辞,“上次征友过去一年了,由于姑娘都不愿意来山西,依然没有征到”。这隐含着一个意思,当地的姑娘看不上,看上的又不愿意来这种小地方。
人生总是千姿百态,平凡的人生,也是一种选择,也不是每个人都愿意轰轰烈烈走一生。只是,年轻人总会是血气方刚的居多,总是有一股一往无前的劲头。请珍惜这样的青春热血,不要过早为自己砌上一道“墙”,要知道,这道“墙”会越砌越高,最终把自己困在里面。
庄子说过几句话: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空间局限
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时间局限
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认识局限
据说,宇宙中存在平行空间,我有时也会想,另一个平行空间的我是怎样的样子?在另一个平行空间的我,会怎样看着现在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