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讲解800V高压快充

续航、充电一直是纯电动车型的两大痛点。

近年来,随着主流电动车续航里程的显著提升,续航焦虑问题已得到有效缓解。然而,补能效率不足所带来的焦虑依然存在,成为制约电动车行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为了解决充电慢的问题,各家车企也都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目前主流的解决方案有两种,换电和提高充电速度。

蔚来汽车和宁德时代采用的换电技术,通过自建的换电网络体系实现了车辆快速补能。与依赖高压充电平台的方案不同,这种基于换电体系的补能模式对整车电压平台的性能要求相对宽松。正因如此,蔚来第一代电动平台采用了350V的电压设计,而非追求更高的电压等级。这种技术路径既保障了换电效率,又降低了高压系统带来的技术复杂度。

图片

另一种就是提高充电速度,800V高压平台是近年来电动汽车领域的一项关键技术升级,主要用于提升车辆性能和充电效率。各大主机厂也在布局800V快充平台

  • 2019年保时捷Taycan全球首款量产800V车型发布

  • 奥迪 e-tron GT,5%-80%充电时间23分钟(270kW桩)

  • 现代IONIQ 5/6 & 起亚EV6,E-GMP全球模块化平台(800V/400V自适应)

  • 路特斯 Eletre,800V架构+112kWh电池,CLTC续航650km

  • 小米SU7 800V碳化硅平台+101k电池

  • 小鹏G9国内首款量产的800V SiC平台

  • 蔚来ET7/ET5/ES7(2023款)

  • 理想MEGA 首款800V纯电MPV,搭载5C麒麟电池

  • 智己LS6 准900V高压架构(875V工作电压)

  • 极氪001 FR,800V平台+四电机,输出1300马力

  • 比亚迪 仰望U8,800V架构+易四方电机技术

  • 长城 沙龙机甲龙800V平台+115kWh电池,CLTC续航802km

为此,主流车企正加速布局800V高压平台技术,通过实现更高效的快速充电能力,全面提升用户补能体验。

01 什么是800V高压系统

800V高压系统的命名源于整车电气架构的电压平台特征。当前新能源汽车领域主流高压电气系统的工作电压范围通常为230V-450V,基于其中间值近似为400V,行业普遍将其概括为400V电压平台体系。随着快速充电技术的应用需求升级,高压电气系统的电压范围已扩展至550V-930V,按照中间值近似原则,该新型架构被定义为800V高压系统。

从技术演进路径分析,快速充电技术的核心在于提升整车充电功率。根据功率公式(P=VI),理论上可通过增大充电电流或提高充电电压两种技术路径实现功率提升。然而,大电流方案会显著增加线束截面积与重量,导致热管理系统复杂化,并受到连接器、电池单体等关键部件载流能力的制约。相较之下,提升电压平台不仅能有效规避大电流带来的技术瓶颈,还为系统设计提供了更大的优化空间。这种技术经济性优势成为驱动行业从400V向800V电压平台迭代升级的关键因素。

快速充电(简称快充)技术的关键性能指标通常采用充电倍率(C-rate)进行量化表征。充电倍率定义为充电电流(I)与电池额定容量(C_n)的比值,其数学表达式为:

图片

例如,若某电池额定容量为4000 mAh,充电电流提升至8000mA时,对应充电倍率为 8000/4000=2C。理论上,充电倍率与充电速率呈正相关,倍率越高则充电时间越短。

需特别说明的是,高倍率充电策略并非在0%-100%荷电状态(SOC)范围内全程采用大电流模式。基于电化学原理与电池健康管理要求,标准化的高倍率充电过程被划分为三阶段协同控制:

  1.  预充电阶段(低压唤醒期):以小电流激活电池组,检测电芯状态并规避深度放电条件下的安全风险;

  2. 恒流充电阶段(高倍率区间):在20%-80% SOC区间内实施最大允许电流充电,此为快充核心效率提升阶段;

  3. 恒压充电阶段(充电末端调控):通过电压钳位逐步降低电流,抑制电芯极化效应,避免过压导致的电极结构损伤。

该分段式充电架构在提升充电效率的同时,有效平衡了电池寿命与安全性需求,成为动力电池能量管理系统的标准化技术路径。

02 800V高压优势

1. 充电功率显著提升与补能效率优化

基于电气工程约束条件,车规级线束接插件的最大载流能力普遍限定为500A。在400V电压平台下,系统最大充电功率被限制在约200kW(计算式:P=V×I=400V×500A=200kW)。而800V高压系统通过电压提升可将理论极限扩展至400kW(800V×500A800V×500A),实现补能效率的跨越式升级。以典型长续航车型(电池容量100kWh)为例,20%-80% SOC区间充电能量需求为60kWh,在400kW功率下仅需9分钟(t=60kWh/400kW=0.15h),达到与传统燃油车加油相当的补能速度,彻底缓解用户续航焦虑。

2. 系统经济性优势的量化表征

尽管部分400V架构通过大电流方案实现快充功能,但800V高压系统在高功率场景下具备更优的成本效益。

  • 短期视角(250kW以上功率段):800V系统因规避大电流带来的线束升级与热管理冗余设计,成本优势显著;

  • 长期视角(150kW以上功率段):随着规模化效应与碳化硅(SiC)器件普及,800V架构的边际成本进一步降低。

3. 充电过程能量损耗的系统性优化

800V高压系统通过降低工作电流实现多维度节能:

  • 电池损耗抑制:减少欧姆极化与浓差极化效应,提升充电效率;

  • 线缆损耗降低:依据焦耳定律(Q=I2Rt),电流减半使线束发热损耗降至原工况的25%;

  • 桩端效率提升:充电桩功率模块在高压低流工况下的转换效率提高2%-3%。

4. 整车能效与续航能力的协同增强

800V架构通过双重路径优化车辆行驶能耗:

  • 低电流运行优势:电池、电驱系统及高压附件的工作电流降低50%,显著减少功率器件导通损耗(Ploss=I2RPloss=I2R);

  • SiC器件赋能:第三代半导体碳化硅技术使电驱系统综合效率提升3%-5%,结合轻量化线束设计,实现同等电池容量下续航里程增加8%-12%,或同等续航需求下电池容量缩减10%-15%,直接降低整车物料成本。

5.系统轻量化红利

高压线缆截面积与电流正相关,800V系统可减少50%-70%线束重量。
小鹏G9高压线束减重7kg,特斯拉Cybertruck采用800V架构后电缆成本降低15%。

03 800V高压配套零部件

能源汽车核心部件领域主要参与者呈现多元化分布格局。

动力控制系统的重点企业涵盖汇川技术、大洋机电、方正动力、精进科技、卧龙驱动及华锋股份等创新型企业。

电力驱动集成技术方面,多家企业已实现碳化硅功率器件的商业化应用,例如汇川科技研发的第四代多合一驱动系统已应用于小鹏汽车800V高压平台车型,同时臻驱科技和中车电气也推出了集成化电驱解决方案。

车载电源系统领域,具备技术优势的企业主要包括欣锐电子、京泉科技和得润电子等,这些厂商车载充电机(OBC)与直流转换器(DC/DC)集成模块方面拥有成熟产品线。

为确保新能源汽车在高压运行环境下的系统安全性,关键电子元器件的性能标准与配置密度均需同步升级。以下为细分领域的核心趋势分析:

薄膜电容器
 作为能量转换核心组件,其承担整流电压稳定、高频脉冲吸收及谐波抑制功能,因耐压性强、寿命周期长等优势逐步替代传统电解电容方案。在800V高压快充技术普及趋势下,高端车型需配置2-4组薄膜电容,叠加新能源车渗透率提升,该领域需求增速将显著高于整车市场。当前技术主导者集中于日系厂商(如松下、尼吉康)及欧美企业(Kemet、TDK)。

高压连接器
 能量传输效率与安全性的核心载体,单车配置价值从燃油车时代的千元级跃升至高压架构下的3000元区间。技术迭代聚焦三点:耐压等级突破1500V、载流能力超400A、电磁兼容性优化。头部企业正通过材料创新(液态硅胶密封)和结构设计(模块化插接)构建技术壁垒。

智能熔断系统
 800V平台对电路保护提出更高要求,传统热熔断器逐步被具备毫秒级响应、精准电流阈值控制的激励式熔断器替代。新型方案通过磁力触发机制实现功耗降低40%、体积缩减30%,同时提升抗浪涌能力。该部件单车价值量已攀升至250元,成为高压安全防护体系的关键增量环节。

此外,数字隔离芯片需强化抗干扰与信号传输稳定性,继电器则向低接触电阻、高切换频率方向演进。全产业链正通过材料科学突破与器件集成化设计,构建高可靠性的高压电气防护网络。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