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电基础
皮层神经元相关的电活动主要有两种类型:动作电位和突触后电位。其中突触后电位持续时间更长,范围更大,被认为是脑活动的主要来源。
皮层锥体神经元是头皮记录的脑电信号的主要发生源。
容积传导:当在大脑这样的导电介质中存在电流偶极子时,电流就会通过该介质传导至测量表面(头皮)的现象。
脑电信号的空间模糊效应:容积传导的副产品,即当使用电极测量头皮表面的电压波动时,测量的电压实际上反映了大脑中所有带电离子的活动总和。而大脑中有许多偶极子,且每一偶极子都会在各个方向上影响电荷,因此在头皮上测量到的电压波动都是多个场电位源共同活动的结果。
- 这一效应导致头皮表面的相邻电极记录到的脑电信号极为相似,且距离越近,脑电信号就越像。
- 应用价值:
- 提示我们,在脑电记录中,所需要的电极数目不必太多;
- 如果有一些电极记录的数据质量不好,我们可以在数据处理过程中采用插值的方式来提高数据的质量,即采用周围电极的平均值代替坏电极。
不适定/欠定问题:脑电研究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确定头皮表面测量到的电压波动的神经源。但一个给定的头皮电压分布,可以由无限个神经源产生,也就是不唯一。
脑电图、皮层脑电图和局部场电位:
- 脑电图(EEG):
- 头皮表面记录到的大脑活动产生的电压波动;
- 由头皮上多个电极同时记录,每个电极整合的信息区域面积较大,被视作LFP(局部场电位)的时空平滑版;
- 电极记录的信号通常会失真和衰减;
- EEG和产生脑电信号的神经元放电模式之间的关系并不清晰。
- 皮层脑电图(ECoG):
- 直接从大脑皮层或者硬脑膜获取大脑活动产生的电压波动;
- 减小一定的信号失真和信号衰减;
- 使用间隔紧密的网格电极或条形电极,可以大幅度提高记录电场的空间分辨率。
- 局部场电位(LFP/MUR):
- 也被称为颅内脑电图;
- 在大脑中插入一个小尺寸电极,来记录大脑深层活动产生的电信号;
- 可以从很小的神经元群体中记录到较宽频带的电活动;(包括突出后电位和动作电位)
- 空间分辨率很高;
- 记录位点的密度足够大时,几乎可以精确的记录小数量神经元群体的所有电活动;
- 利用LFP技术,可以通过细胞外的场电位活动,来推测出细胞内的电活动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