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术竞赛】——绳上的球

初见

放眼望去题目,只这一题最得我欢心,管他谁说难不难,我要!材料还好找一些,提着球球做实验,题目说研究,那么范围就没有局限性,比较自由。
竞赛题目

细思

思考第一回合

我怎么提供周期性的力?底部小球运动方向取决于什么?如何衡量小球的周期性运动?实验的影响因素都有什么?绳的弹性系数、阻尼系数、力的大小周期、空气阻力、球的大小、质量及光滑程度?

当我被这一切问题困扰的时候,我成功地崩溃了。上一次,或者说之前好几次,在这一个地方,我是转身走了的。这一次,死皮赖脸地撑了下来!感谢学长给予的建议,在此贴一份以表感谢。

学妹你好,你遇到的问题,其实也是第一次参加这个比赛时普遍会遇到的问题。这个比赛的特点就是,题目是开放性的,没有最终的标准答案,所以也就决定了研究到什么程度完全取决于参赛者,可以仅对现象进行定性研究,也可以严格的测定各物理量的值,进行定量研究,这只是研究程度的不同,并没有对错之分。这个比赛的重点在研究过程,而不是做终结果,因为开放性题目是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的,只要自己能够自圆其说,能够讲清楚自己的理论,能够用自己的理论合理地解释实验现象,就是可以的。

当然,研究程度越深,做出的成果就越完善,但所需要的实验条件也会越高,而实际的实验条件总有可能不能满足,其实没有人能把一道题目做到完美,不管做到什么程度,总还有进一步研究的可能,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在现有的条件下,做到尽可能大的程度的研究,不必追求完美,因为完美是达不到的。

在连续三年参加比赛的过程中,我逐渐总结出了我们研究题目时的大致流程,就是先查资料,从网上查已有的理论和实验视频,然后再自己亲自做一些简单的定性实验,观察现象,然后再结合自己所学知识,查到的资料,以及实验现象,形成自己的理论,然后去做定量实验去检验并修正理论。鉴于目前你们的实验条件很有限,我的建议是,先给出自己的初步理论,然后有现有的条件下去检验,实在因实验条件不足而无法做到的没关系,大家也都差不多。其实评委老师看重的不仅是研究成果,更是研究过程以及你认真研究的态度。

以上是我的一些想法以及建议,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认真努力的准备吧,将来如果能进入更高阶段的比赛,学校将会提供更好的实验条件,就能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了,加油!!!

思考第二回合

赶完作业的第一天,无尽地找资料,纯英文真头疼,一边用着有道一边意会,我是该好好锻炼一下了。总的来说,大部分资料都详细地研究了双摆模型并给出了详细的分析和推导,重点是人家用的软件很优秀啊,臣妾做不到呜呜呜。

最理想的状态就是我能够拥有一个动作捕捉器以及相机,在对两个小球的动作进行捕捉后生成三维轨迹,我还可以拥有一个提供周期性恒定的力的DENSO,这样就可以完全模拟题中实验条件了,可是,我无法拥有。
英文资料
思考第三回合

两天过去,只做了如下工作,好慢好慢鸭!
两天的努力
这一次终于要开展实验了,在学校买了乒乓球,我找不到实心的球球,这也太轻了吧!去实验室拿电钻打了孔觉得材料更是所剩无几了。我的绳子材料准备是这样一个历程:商店阿姨所谓的尼龙绳(分明是硬硬的塑料绳,没有一点点弹性,乒乓球穿上去跟着绳子跑)->大一从家拿来的缝衣服的小黑线(刚把球绑上去试验一下就缠住了,后来解了20分钟没解开于是重新又弄了一遍,后来效果可以老是缠得不行)->出门买了鞋绳、毛线(毛线摩擦阻力太大了,中间的球根本无法移动)。合格的尼龙绳还在路上,合格的小球此时还没有发货,然而还有五天我就要汇报结果了。

这个实验被我改造成了两球均固定,绳子是毛线,力是人为“周期”提供的的简陋装置。

不管了,开始动弹一些吧。拿手机录了视频开始用tracker标记位置,手动标记真的很累,每一帧!!!然而数据分析还不会,教程看了三遍,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函数,还是对运动本质没有研究清楚,好想哭。
实验1
思考第四回合

研究球球的第三天,中午时分突觉清晰度不够,借了舍友相机又操作了一把,竟然有些莫名的小开心,我也不知道哪里来这么大的勇气,明明,什么都没做出来。

这一次的数据我真的跪了,只有垂直方向可以用,今天提球的手感和方位不佳,差评!那么问题来了,我怎么用这些数据给自己一个合理的解释(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实验2
我的tracker能给我什么?恕本人才疏学浅,短短两天难以参透!

极恐

明天是练习口语和点两次名的日子,没有时间,我有些累了。我到底可以汇报什么?是偏离实验条件的双摆模型分析和运动推导出来的结论?还是我那将实验条件一再缩减的不规范的所谓的定性研究的操作

第一次,我面对这样的赛事,我真的很痛苦,一个人的无能为力,不要说我很悲观,也不要说我抗压能力太差,你不经历你不懂!

剩下四天,尽己之力:完善我的模型、尽量给出定量的运动轨迹,把两个球的运动现象描述大致清楚,再将极端条件下的双摆模型的概念、运动推导、应用讲述一下,这大概是我能给出的最好的答案了。

下周再见,不管结果如何,我,努力过了!(现在,还在踉跄着前行!国庆这三天,永不相忘)

再回味

PPT总时长近10小时,做完之后坑坑巴巴地念叨了一会儿,说不出口的难受。真的,好像什么都没有得到。满嘴的无所谓,可是越到关头就越强迫自己。无谓输赢,怕是输给了最想要的自己吧。

我知道,明天过后,所有已成往事。有过就好。但是之后呢?灵魂的拷问!再遇见,我是否有足够的勇气去说一句——我可以去做?我知道我还没有尽全力,但俨然已经在考验我的极限了。面对数据的无能为力,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差距,我并非追求完美,只想要一个答案,可这答案,是不是根本不存在?亦或也和我一样,在路上?
实验我的答案是什么?我觉得是一种混沌现象,两球运动类似双摆模型。当提供周期性的力(一定振幅、一定周期、一定方向)时,两球在同一平面内做周期运动,固定的小球绕移动的小球做圆周运动。当力的方向发生改变时,在三维空间中仍在做着立体的周期运动。影响因素有何?弹性系数,力的大小,球的光滑程度,质心等等。
数据
之后呢?还可以有什么?要是可以提供周期性的力,要是可以跟踪三维轨迹,要是可以最大程度拟合两球运动,要是可以用高深的公式去分析,要是可以定量描述运动方程,然后这个问题就结束了吗?不,不会。一个模型出现,就一定会有所应用,前路,依旧漫长!我能做的,目前真的真的,穷尽了。(很不负责任的一句话,明明可以学更多,时间不允许了)
反思
不在乎的背后,是在乎,装作不在乎,才更勇敢地去做!若还有机会晋级预赛,再更!
结束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使用KGDB(Kernel GNU Debugger)调试Linux内核的方法及其重要性。文章首先强调了Linux内核作为系统核心的重要性及其调试的必要性,随后介绍了KGDB的基本原理和优势,包括其基于调试stub和GDB串行协议的工作机制。接着,文章详细描述了使用KGDB调试内核的具体步骤,包括准备工作、内核配置、设置启动参数、建立调试连接和进行调试操作。文中还通过一个实战案例展示了KGDB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并总结了使用KGDB时的注意事项和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最后,文章展望了KGDB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场景,如优化调试性能、支持新型硬件架构以及在嵌入式系统、云计算和大数据领域的应用。 适合人群:具备一定Linux系统开发经验的研发人员,尤其是那些需要调试和优化Linux内核的工程师。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帮助开发者深入了解Linux内核的运行状态,精准定位并修复内核问题;②优化内核性能,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③适用于嵌入式系统开发、远程服务器维护等场景,特别是在硬件资源有限或无法直接接触设备的情况下。 其他说明:在使用KGDB进行调试时,需特别注意串口设置的一致性、内核版本的兼容性以及调试信息的完整性。同时,要解决常见的连接失败、断点无效等问题,确保调试过程顺利进行。未来,KGDB有望在技术上不断优化,并拓展到更多应用场景中,为Linux系统的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评论 8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