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测试技术】 绪论 测试技术概况,量与量纲,计量单位,测量方法,测量装置,测量误差

现代机器制造业的发展对工程材料性能的要求不断提高。由原材料的原始性能来满足这些要求往往是不经济的,甚至是不可能的。采用各种改性工艺来改善工程材料的性能,可以充分发挥其潜力,延长机件的使用寿命,节约工程材料,因此,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1 测试技术概况

1.1.1测试和测量系统

      测试技术是测量和试验技术(MeasurementandTestTechnique)的统称。试验是机械工程基础研究、产品设计(特别是创新设计、动态设计和控制系统设计)和研发的重要环节。在现代机电设备的研发和创新设计、老产品改造以及机电产品全寿命的各个过程的研究中,试验研究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在工程试验中,需要进行各种物理量的测量,以得到准确的定量结果。当然,不仅是各类工程试验需要测量,机器和生产过程的运行监测、控制和故障诊断也需要在线测量。这时,测量系统大多就是机器和生产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来说,测量系统的用途如图1-1所示,实验及各种过程中的物理量真值、变量或测量值,若随时间变化,通常称为信号。

     在产品开发或其他目的的试验中,一般要在被测对象运行过程中或试验激励下,测量或记录各种随时间变化的物理量,通过随后的进一步处理或分析,得到所要求的定量的试验结果。

      在运行监测或控制系统中,实时测量的各种时间变量则用于过程参数监视、故障诊断或者作为控制系统的控制、反馈变量。不同的用途对测量过程和结果的要求也不同。

      例如在反馈控制系统中,可能要求测量系统的输出以很小的滞后(理想的情况是没有滞后)不失真地跟踪以一定速率变化的被测物理量。如果只要求不失真地测量和显示物理量的变化过程,则对滞后就没有要求。因此,用途和要求不同,测量系统的组成环节及其构成方式也不同。

       工程测量可分为静态测量和动态测量。静态测量是指不随时间变化的物理量的测量,例如机械制造中通过被加工零件的尺寸测量,试图得到制成品的尺寸和形位误差。动态测量是指随时间变化的物理量的测量。

        图1-2中被测物理量(或信号)作为测量系统的输入,它经传感器变成可做进一步处理的电量,经信号调理(放大、滤波、调制解调等)后,可以通过模数转换变成数字信号,从而得到数字化的测量值,将其送入计算机(或仪器控制系统)进行分析与存储,用于各种用途。

              模拟信号泛指随时间连续变化的物理信号(各种随时间变化的物理量),经传感器变换后成为电信号,但同样还是模拟信号。这种信号在时间上是连续的,可以取任意时间值;在幅值(大小)上也是连续的,即可以得到任意的合理值。

            数字量虽然也表示随时间变化的物理量,但在时间和幅值上都是离散的,亦即只能得到一定间隔的离散的时间和物理序列,而幅值的变化也不是连续的,而是以某个最小量(最小量化电平)的个数来表示。一般传感器的输出(经或未经信号调理)是模拟量,而只有数字量才能被计算机所接收,才能进行各种数字计算或处理。

          由模拟量到数字量必须通过图中所示的“数字化”处理,即“模数转换”。

          1.1.2测试技术发展概况

            现代生产的发展和工程科学研究对测试及其相关技术的需求极大地推动了测试技术的发展,而现代物理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电子与微机械电子科学与技术的迅速发展又为测试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知识和技术支持,从而促使测试技术在近30年来得到极大的发展和广泛应用。

        例如工程创新设计,特别是动态设计对振动分析的需求促使振动测量方法、传感器和动态分析技术与软件的迅速发展;对汽车性能和安全性要求的不断提高,使得“汽车电子”技术得到迅速发展,这种发展是以基于总线技术的传感器网络的发展为基础的。现代工程测试技术与仪器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新原理新技术在测试技术中的应用

         近30年来,随着基础理论和技术科学的研究进展,各种物理效应、化学效应、微电子技术,甚至生物学原理在工程测量中得到广泛应用,使得可测量的范围不断扩大,测量精度和效率得到很大提高。

            例如在振动速度测量中,激光多普勒原理的应用,使得不可能安装传感器进行测量的计算机硬盘读写臂与磁盘片等轻小构件的振动测量成为可能;

         使用自动定位扫描激光束,使得大型客机机翼、轿车本身等大型物体的多点振动测量达到很高的效率,只需几分钟时间就可完成数百点的振动速度测量;

         高达10MHz以上采样频率的数据采集系统可实现伴随金属构件裂纹发生与发展的脉冲声发射信号的采集。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2)新型传感器的出现

            随着人造晶体、电磁、光电、半导体与其他功能新材料的出现,微电子和精密、微细加工技术的发展,作为工程测量技术基础的传感器技术得到迅速发展。

         这种发展包括新型传感器的出现、传感器性能的提高及功能的增强、集成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小型、微型化等。微电子技术的发展有可能把某些电路乃至微处理器和传感测量部分集成为一体,而使传感器具有放大、校正、判断和某些信号处理功能,组成所谓的“智能传感器”。

          (3)计算机测试系统与虚拟仪器的应用

       传感器网络及仪器总线技术、互联网与远程测试、测试过程与仪器控制技术,以及虚拟仪器及其编程语言等的发展都是现代工程测试技术发展的重要方面。

1.2 测试的基础知识

        在机械(或机电)系统试验、控制和运行监测中,需要测量各种物理量(或其他工程参量)及其随时间变化的特性。这种测量需通过各种测量装置和测量过程来实现。于是,测量装置和过程在总体上需满足什么样的要求,才能准确测量到这些物理量及其随时间的变化是我们关心的问题。     

         为使测量结果具有普遍的科学意义需具备一定的条件:

首先,测量过程是被测量的量与标准或相对标准量的比较过程。作为比较用的标准量值必须是已知的,且是合法的,才能确保测量值的可信度及保证测量值的溯源性。

其次,进行比较的测量系统必须进行定期检查、标定,以保证测量的有效性、可靠性,这样的测量才有意义。

1.2.1量与量纲

量是指现象、物体或物质可定性区别和定量确定的一种属性。不同类的量彼此可以定性区别,如长度与质量是不同类的量。同一类中的量之间是以量值大小来区别的。

(1)量值

量值是用数值和计量单位的乘积来表示的。它被用来定量地表达被测对象相应属性的大小,如34m、15kg、40℃等。其中,34、15、40是量值的数值。显然,量值的数值就是被测量与计量单位的比值。

(2)基本量和导出量

在科学技术领域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量,它们彼此有关。为此专门约定选取某些量作为基本量,而其他量则作为基本量的导出量。量的这种特定组合称为量制。在量制中,约定地认为基本量是相互独立的量,而导出量则是由基本量按一定函数关系来定义的。

(3)量纲和量的单位

“量纲”代表一个实体(被测量)的确定特征,而量纲单位则是该实体的量化基础。例如,长度是一个量纲,而厘米则是长度的一个单位;时间是一个量纲,而秒则是时间的一个单位。一个量纲是唯一的,然而一种特定的量纲———比如说长度———则可用不同的单位来测量,如英尺、米、英寸或英里等。不同的单位制必须被建立和认同,亦即这些单位制必须被标准化。由于存在着不同的单位制,在不同单位制间的转换基础方面也必须有协议。 在国际单位制(SI)中,基本量约定为:长度、质量、时间、温度、电流、发光强度和物质的量七个。它们的量纲分别用L、M、T、θ、I、N和J表示。导出量的量纲可用基本量量纲的幂的乘积来表示。例如,导出量力的量纲是LMT-2,电阻的量纲是L2MT-3I-2。工程上会遇到无量纲量,其量纲中的幂都为零,实际上它是一个数。弧度(rad)就是这种量。

1.2.2法定计量单位

法定计量单位是强制性的,各行业、各组织都必须遵照执行,以确保单位的一致。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是以国际单位制(SI)为基础并选用少数其他单位制的计量单位来组成的。

(1)基本单位

根据国际单位制(SI),七个基本量的单位分别是:长度—米(Metre)、质量—千克(Kilogram)、时间—秒(Second)、温度—开尔文(Kelvin)、电流—安培(Am)、发光强度———坎德拉(Candela)、物质的量———摩尔(Mol)。

它们的单位代号分别为:米(M)、千克(KG)、秒(S)、开(K)、安(A)、坎(CD)、摩(MOL)。

国际单位制(SI)的基本单位的定义为:

米(M)是光在真空中,在1/299792458s的时间间隔内所经路程的长度。

千克(KG)是质量单位,等于国际千克原器的质量。

秒(S)是铯-133原子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级间跃迁对应的辐射9192631770个周期的持续时间。

安培(A)是电流单位。在真空中,两根相距1m的无限长、截面积可以忽略的平行圆直导线内通过等量恒定电流时,若导线间相互作用力在每米长度上为2×10-7N,则每根导线中的电流为1A。

开尔文(K)是热力学温度单位,等于水的三相点热力学温度的1/27316。

摩尔(mol)是一系统的物质的量,该系统中所包含的基本单元数与0012kg碳-12的原子数目相等。使用摩尔时,基本单元可以是原子、分子、离子、电子及其他粒子,或是这些粒子的特定组合。

坎德拉(cd)是一光源在给定方向上的发光强度,该光源发出频率为54×104Hz的单色辐射,且在此方向上的辐射强度为1/683/sr。

(2)辅助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平面角的单位———弧度和立体角的单位———球面度未归入基本单位或导出单位,而称之为辅助单位。辅助单位既可以作为基本单位使用,又可以作为导出单位使用。它们的定义如下: 弧度(rad)是一个圆内两条半径在圆周上所截取的弧长与半径相等时,它们所夹的平面角的大小。 球面度(sr)是一个立体角,其顶点位于球心,而它在球面上所截取的面积等于以球半径为边长的正方形面积。

(3)导出单位

在选定了基本单位和辅助单位之后,按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由基本单位和辅助单位以相乘或相除的形式所构成的单位称为导出单位。

1.2.3 测量、计量、测试

测量、计量、测试是三个密切关联的术语。测量(Measurement)是指以确定被测对象的量值为目的而进行的实验过程。如果涉及实现单位统一和量值准确可靠的测量,则称为计量。因此研究测量、保证测量统一和准确的科学被称为计量学(Metrology)。具体地说,计量学将研究可测的量、计量单位、计量基准、标准的建立、复现、保存及量值传递、测量原理与方法及其准确度、观察者的测量能力,物理常量及常数、标准物质、材料特性的准确确定,以及计量的法制和管理。实际中,计量一词只用作某些专门术语的限定语,如计量单位、计量管理、计量标准等。所组成的新术语都与单位统一和量值准确可靠有关。测量的意义则更为广泛、更为普遍。测试(MeasurementamdTest)是指具有试验性质的测量,或测量和试验的综合。

一个完整的测量过程必定涉及被测对象、计量单位、测量方法和测量误差。它们被称为测量四要素。

1.2.4基准和标准

     基准是用来保存、复现计量单位的计量器具。它是具有现代科学技术所能达到的最高准确度的计量器具。基准通常分为国家基准、副基准和工作基准三种等级。

     国家基准是指在特定计量领域内,用来保存和复现该领域计量单位并具有最高的计量特性,经国家鉴定、批准作为统一全国量值最高依据的计量器具。

      副基准是指通过与国家基准对比或校准来确定其量值,并经国家鉴定、批准的计量器具。在国家计量检定系统中,副基准的位置仅低于国家基准。

       工作基准是指通过与国家基准或副基准对比或校准,用来检定计量标准的计量器具。它的设立是为了避免频繁使用国家基准和副基准,免得它们丧失其应有的计量特性。在国家计量检定系统中,工作基准的位置仅低于国家基准和副基准。

      计量标准是指用于检定工作计量器具的计量器具。

        工作计量器具是指用于现场测量而不用于检定工作的计量器具。一般测量工作中使用的绝大部分就是这一类计量器具。

1.2.5量值的传递和计量器具检定

             通过对计量器具实施检定或校准,将国家基准所复现的计量单位量值经过各级计量标准传递到工作计量器具,以保证被测对象量值的准确和一致。这个过程就是所谓的“量值传递”。在此过程中,按检定规程对计量器具实施检定的工作对量值的准确和一致起着最重要的保证作用,是量值传递的关键步骤。

          所谓计量器具检定(Verification of Measuring Instrument),是指为评定计量器具的计量特性,确定其是否符合法定要求所进行的全部工作。检定规程是指检定计量器具时必须遵守的法定技术文件。计量器具检定规程的内容包括:适用范围、计量器具的计量特性、检定项目、检定条件、检定方法、检定周期以及检定结果的处理等。计量器具检定规程分为国家、部门和地方三种。它们分别由国家计量行政主管部门、有关部门和地方制定并批准颁布,作为检定所依据的法定技术文件,分别在全国、本部门、本地区施行。

        所有的计量器具都必须实施相应的检定。其中社会公用的计量标准、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使用的最高计量标准,用于贸易结算、医疗卫生、环境监测等方面的某些计量器具,则必须由政府计量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或授权的计量检定机构对它们实施定点定期的强制检定。检定合格的计量器具被授予检定证书和在计量器具上加盖检定标记;不合格者或未经检定者,则应停止使用。

       1.2.6测量方法

         测量的基本形式是比较,即将被测量与标准量进行比对,可根据测量的方法、手段、目的、性质等对测量进行分类。以下介绍常见的按测量值获得的方法进行分类,把测量分为直接测量、间接测量和组合测量。

     (1)直接测量

         直接测量指无需经过函数关系的计算,直接通过测量仪器得到被测值的测量,如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使用卷尺测量靶距等。根据被测量与标准量的量纲是否一致,直接测量可分为直接比较和间接比较。直接把被测物理量和标准量做比较的测量方法称为直接比较,如使用卷尺测量靶距、利用惠斯通电桥来比较两只电阻的大小等。直接比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待测物理量和标准量是同一物理量。间接比较则是利用仪器把原始形态的待测物理量的变化变换成与之保持已知函数关系的另一种物理量的变化,并以人的感官所能接受的形式在测量仪器上显示出来。

        直接测量按测量条件不同又可分为等精度(等权)直接测量和不等精度(不等权)直接测量两种。对某被测量进行多次重复直接测量,如果每次测量的仪器、环境、方法和测量人员都保持一致或不变则称之为等精度测量。若测量中每次测量条件不尽相同,则称之为不等精度测量。

        (2)间接测量

        间接测量指在直接测量值的基础上,根据已知函数关系,计算出被测量的量值的测量。如通过测定某段时间内火车运动的距离来计算火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就属于间接测量。

         (3)组合测量

       组合测量指将直接测量值或间接测量值与被测量值之间按已知关系组合成一组方程(函数关系),通过解方程组得到被测值的方法。组合测量实质是间接测量的推广,其目的就是在不提高计量仪器准确度的情况下,提高被测量值的准确度。

          1.2.7测量装置

      测量装置(测量系统)是指为了确定被测量值所必需的器具和辅助设备的总体。其组成部分已在前面介绍过(见图1-2)。

    (1)传感器

   传感器是直接作用于被测量,并能按一定规律将被测量转换成同种或别种量值输出的器件。

(2)测量变换器

    测量变换器是提供与输入量有给定关系的输出量的测量器件。显然,当测量变换器的输入量为被测量时,该测量变换器实际上就是传感器;反过来,传感器也就是第一级的测量变换器。当测量变换器的输出量为标准信号时,它就被称为变送器。在自动控制系统中,经常用到变送器。

(3)检测器

    检测器用以指示某种特定量的存在而不必提供量值的器件或物质。在某些情况下,只有当量值达到规定的阈值时才有指示。化学试纸就是一种检测器。

(4)测量器具的示值

示值是指由测量器具所指示的被测量值。示值用被测量的单位表示。

(5)准确度等级

准确度等级用来表示测量器具的等级或级别。每一等级的测量器具都有相应的计量要求,用来保持其误差在规定极限以内。

(6)标称范围

标称范围也称为示值范围,是指测量器具标尺范围所对应的被测量示值的范围。例如温度计的标尺范围的起点示值为-30℃,终点示值为+20℃,其标称范围即为-30~+20℃。

(7)量程

量程是标称范围的上下限之差的模。上例的量程就是50℃。

(8)测量范围

测量范围是指在测量器具的误差处于允许极限内的情况下,测量器具所能测量的被测量值的范围。

(9)漂移

漂移是测量器具的计量特性随时间的慢变化。

1.2.8测量误差

应当清楚认识到,测量结果总是有误差的。误差自始至终存在于一切科学实验和测量过程中。

(1)测量误差定义

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真值之差称为测量误差,即测量误差=测量结果-真值

1)真值X0

    真值是被测量在被观测时所具有的量值。从测量的角度来看,真值是不能确切获知的,是一个理想的概念。

    在测量中,一方面无法获得真值,而另一方面又往往需要运用真值,因此引进了所谓的“约定真值”。对给定的目的而言,约定真值被认为充分接近于真值,因而可以代替真值来使用的量值。在实际测量中,被测量的实际值、已修正过的算术平均值,均可作为约定真值。实际值是指高一等级的计量标准器具所复现的量值,或测量实际表明它满足规定准确度要求,可用来代替真值使用的量值。

2)测量结果

测量结果是由测量所得的被测量值。在测量结果的表述中,还应包括测量不确定度和有关影响量的值。

(2)误差分类

如果根据误差的统计特征来分,可以将误差分为:

1)系统误差

   在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过程中,出现某种保持恒定或按确定的方式变化着的误差,就是系统误差。在测量偏离了规定的测量条件时,或测量方法引入了会引起某种按确定规律变化的因素时,就会出现此类误差。

     通常按系统误差的正负号和绝对值是否已经确定,可将系统误差分为已定系统误差和未定系统误差。 在测量中,已定系统误差可以通过修正来消除。应当消除此类误差。

2)随机误差

    当对同一量进行多次测量时,误差的正负号和绝对值以不可预知的方式变化着,则此类误差称为随机误差。测量过程中有许多微弱的随机影响因素存在,它们是产生随机误差的原因。

     随机误差就其个体而言是不确定的,但其总体却有一定的统计规律可循。

     随机误差不可能被修正。但在了解其统计规律性之后,还是可以控制和减少它们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3)粗大误差

    这是一种明显超出规定条件下预期误差范围的误差,是由于某种不正常的原因造成的。在数据处理时,允许也应该剔除含有粗大误差的数据,但必须有充分依据。 实际工作中常根据产生误差的原因把误差分为器具误差、方法误差、调整误差、观测误差和环境误差。

(3)误差表示方法

   根据误差的定义,误差的量纲、单位应当和被测量一样。这是误差表述的根本出发点。然而习惯上常用与被测量量纲、单位不同的量来表述误差。严格地说,这只是误差的某种特征的描述,而不是误差量值本身,学习时应注意它们的区别。

常用的误差表示方法有下列几种:

1)绝对误差

绝对误差直接用式(1-1)来表示。它是一个量纲、单位和被测量一样的量。

2)相对误差

  相对误差=绝对误差÷真值

  当误差值较小时,可采用相对误差≈绝对误差÷测量结果

    显然,相对误差是无量纲量,其大小是描述误差和真值的比值的大小,而不是误差本身的绝对大小。在多数情况下,相对误差常用%或百万分数表示。

   设真值X0=200mA,测量结果Xr=1.99mA,则误差=(1.99-2.00)mA=-0.01mA;绝对误差-0.01mA;相对误差=-0.01/2.00=-0.005=-0.5%。

  3)引用误差

       这种表示方法只用于表示计量器具特性的情况中。计量器具的引用误差就是计量器具的绝对误差与引用值之比。引用值是指计量器具的标称范围的最高值或量程。例如,温度计标称范围为-20~+50℃,,其量程为70℃,引用值为50℃。

计算例1-1的分贝误差。

分贝误差=20×lg(1.99÷2.00)dB=-20×0.00218dB=-0.044dB

最后,必须特别指出,初学者往往不注意区分误差和误差特征量这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以致无法理解某些问题。

下面利用一个简图(见图1-3)来说明测量误差和其分布特征量的关系。

图中x0———被测量真值;

xi———第i次的测量值;

μ———测量值的期望(平均值);

σ———测量值的标准偏差,是常用的误差特征量之一;

δi———第i次测量的误差值;

Δri———第i次测量的随机误差值;

Δs———系统误差。

    从原则上来说,μ为测量值的平均值;

      σ却不是误差值,而是描述随机误差分布特性的特征量,简言之,是误差的统计特征量之一。为了强调这些概念之间的区别,图1-3是在特定的系统误差δs和测量值服从正态分布N~(σ、μ)下绘制的。

        不言而喻,误差值和分布的标准偏差是不一样的。各次测量的误差值彼此不同。误差分布的标准偏差能说明误差值分散程度,在许多场合下考查它比考查误差值简易可行,因而有些人在用语上常把两者混为一谈。

      1.2.9测量精度和不确定度

       测量精度是泛指测量结果的可信程度。从计量学来看,描述测量结果可信程度更为规范化术语有测量精密度、测量正确度、测量准确度和测量不确定度等。

1.测量精密度

测量精密度表示测量结果中随机误差大小的误差;也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多次测量时所得结果彼此符合的程度。不能将精密度简称为精度。

2.测量正确度

测量正确度表示测量结果中系统误差大小的程度;它反映了在规定条件下测量结果中所有系统误差的综合。

3.测量准确度

测量准确度表示测量结果和被测量真值之间的一致程度。它反映了测量结果中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的综合,也可称为测量精确度。

4.测量不确定度

       测量不确定度表示对被测量真值所处量值范围的评定;或者说,对被测量真值不能肯定的误差范围的一种评定。不确定度是测量误差量值分散性的指标,它表示对测量值不能肯定的程度。测量结果应带有这样一个指标。只有知道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时,此测量结果才有意义和用处。完整的测量结果不仅应包括被测量的量值,还应包括它的不确定度。用测量不确定度来表明测量结果的可信赖程度。不确定度越小,测量结果可信度越高,其使用价值越高。

        测量不确定度的概念、符号和表达式长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分歧和混乱。根据国家技术监督局的有关规定,本书将以国际计量局(BIPM)于1980年提出的建议《实验不确定度的规定建议书INC-1(1980)》为依据来介绍测量不确定度的概念、符号和表达式。不确定度一般包含多种分量。按其数值的评定方法可以把它们归入两类:A类分量和B类分量。

      A类分量是用统计方法算出来的,即根据测量结果的统计分布进行估计,并用实验标准偏差s(即样本标准偏差)来表征。

1.2.10 测量器具的误差

测量器具在完成测量任务的同时也给测量结果带来误差。在研究测量器具的误差时,会 涉及下面的一些概念。

1.测量器具的示值误差

它是指测量器具的示值与被测量真值(约定真值)之差。例如电压表的示值Vi=30V,而电压实际值Vt=30.5V,则电压表的示值误差等于-0.5V。

2.测量器具的基本误差

它是指测量器具在标准条件下所具有的误差,也称为固有误差。

3.测量器具的允许误差

它是指技术标准、检定规程等对测量器具所规定的允许的误差极限值。

4.测量器具的准确度

它是指测量器具给出接近于被测量真值的示值的能力。

5.测量器具的重复性和重复性误差

测量器具的重复性是指在规定的使用条件下,测量器具重复接收相同的输入,测量器具给出非常相似输出的能力。测量器具的重复性误差就是测量器具造成的随机误差分量。

6.测量器具的回程误差

测量器具的回程误差也称为滞后误差,是指在相同条件下,被测量值不变,测量器具行程方向不同时,其示值之差的绝对值。

7.误差曲线

误差曲线表示测量器具误差与被测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的曲线。

8.校准曲线

校准曲线表示被测量的实际值与测量器具示值之间函数关系的曲线。

1.2.11 测量结果的表达方式

        从误差定义出发,每次测量就有一个误差值。而这个误差值包含着各种因素产生的分量,其中必定包含随机误差。显然,由一次测量误差是无法判明测量误差的统计特性的。只有通过多次重复测量才能由这些测得值的统计分析中获得误差的统计性质。

        从概率统计学来看,要完全掌握测量数据和误差的概率分布性质,需要足够多次乃至于无限次的测量。但在实际实验中,只能测量有限次,因而,测量数据只是总体中的一个样本。尽管由此也能获得相应的统计量,但这些统计量却只能是测量数据总体特征量的某种估计值,它们只能近似地反映出实验数据及误差的统计性质。

           尽管用样本的统计量来作为测量数据总体特征量的估计值会带来相应的统计采样误差,但是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来看,这样做却是可行的。因此,测量数据处理的基本任务就是求得测量数据的样本统计量,以便得到一个既接近真值又可信的估计值以及它偏离真值的程度的估计。

思考题与练习题

1-1 叙述我国法定计量单位的基本内容。

1-2 如何保证量值的准确和一致?

1-3 何谓测量误差?通常测量误差是如何分类、表示的?

1-4 请将下列诸测量结果中的绝对误差改写为相对误差:     ①1.0182544V±7.8μV     ②(25.04894±0.00003)g     ③(5.482±0.026)g/cm2

1-5 何谓测量不确定度?国际计量局于1980年提出的建议《实验不确定度的规定建议书INC—1(1980)》的要点是什么?

1-6 为什么选用电表时,不但要考虑它的准确度,而且要考虑它的量程?为什么使用电表时应尽可能在电表量程上限的2/3以上使用?用量程为150V的0.5级电压表和量程为30V的1.5级电压表分别测量25V电压,请问哪一个测量准确度高?

1-7 如何表达测量结果?对某量进行8次测量,测得值分别为:802.40、802.50、802.38、802.48、802.42、802.46、802.45、802.43。求其测量结果。

1-8 用米尺逐段丈量一段10m的距离,设丈量1m距离的标准差为0.2mm。如何表示此项间接测量的函数式?求此10m距离的标准差。

1-9 直圆柱体的直径及高的相对标准差均为0.5%,求其体积的相对标准差。

  • 3
    点赞
  • 3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