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NR中在DCI比特收集和大小对齐后,进行CRC添加,然后再用RNTI值加扰,接下来就是polar编码。
首先进行交织,按照38212 5.3.1.1中的交织方式对编码输入比特序列进行交织。(所谓交织就是变换序列的位置,比如原来在第一位的比特,交织后变到第6位了)
接下来就是polar编码了,分为以下几步:1.母码长度的确定。2.冻结比特和信息比特的确定。3.u比特序列的求取。4.d=u*GN.
1.母码长度的确定
按照38212 5.3.1中所述,根据速配长度E(由聚合级别AL决定)以及输入比特长度K来确定n,编码输出长度为N=2^n。
2.冻结比特和信息比特的确定
这一步比较麻烦,细细谈。
(这里要说一下速匹方案有三种,一是polar编码输出长度N<E,速匹模式为重复,这时只需对编码输出重复,直至长度为E;二是N>E且K/E<=7/16,速匹模式为打孔,将前N-E个比特打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位需要打掉的,并且这些位在接收端是未知的;三是N>E且K/E>=7/16,速匹模式为缩短,这种模式下,将剪掉最后N-E个比特。)
根据速匹这几种模式,那么冻结比特中应该包含速匹模式为打孔时打掉的位,或者速匹模式为缩短时不传输的最后N-E位,还有编码前比特长度是K,编码后比特长度是N,加上奇偶校验位n_pc,那么N-K-n_pc位应该是编码后多出的冗余位,这些位是为了确保信道可靠而增加的冗余,应该放在可靠度低的子信道上传输。所以冻结比特就是以上这些情况(可无&#x
5GNR中PDCCH的polar编码
最新推荐文章于 2025-03-03 16:52:00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