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当“鸡头”还是做“凤尾”

关注“心仪脑”查看更多脑科学知识的分

关键词:情感体验、脑科学、行为科学、行为倾向

在座的读者朋友或在打拼事业或在刻苦学习,但不论是工作还是学习,我们都是在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行。有时,在前行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有太多比自己优秀的人走在前面,不由得担心起自己是否可以到达他们所处的位置,甚至想过要放弃。但回头一看自己也超越了许多人,心里便会有一丝安慰,仿佛我们总是处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中。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有选择的机会,你会选择当“鸡头”还是做“凤尾”呢?

我们最常说的是“宁为鸡头不做凤尾”,意指宁愿在一个等级次一点的环境里崭露头角,锋芒毕现,也不愿意在一个高等的圈子里默默无闻。许多人对此观点深信不疑,但也有人对此抱有不同的看法,认为即便处在“凤尾”,那也比“鸡头”能接触到更好的环境,享受更优质的资源,有上升空间等等。想法总是美好的,若真处在一个团体的末端,结果还能如此积极么?

Frank T. Doolaard等人就研究了小组中表现不佳成员的情感体验以及行为倾向。

研究为2(社会排斥:排斥vs包容)×2(表现:表现不佳vs同等表现)被试间设计,实验开始后,先给被试呈现一个足球训练的阅读材料,主要讲述被试受邀加入足球队,并与成员一起准备下周一个非常重要的球赛。不同的是,表现不佳组被试呈现的材料是:你不曾踢过足球,并且在第一次训练时表现很差,球队成员表示很不满,认为你是拖后腿的;同等表现组被试呈现的材料是:你已经踢足球很长时间了,第一次训练时发挥稳定,与队友配合良好,队友对此很满意,认为有你的加入一定能赢得比赛。

接着给被试呈现下一个材料,讲述的是一周后比赛的场景。排斥组被试呈现的材料是:在比赛过程中你明显感觉队友没有把你当成团队一份子,也从来没有给你传过球;包容组被试呈现的材料是:在比赛过程中你能感受到你是团队中的一员,在你有机会传球的时候队员也会选择将球传给你。(材料内容详见:https://doi.org/10.1016/j.jesp.2021.104158)

材料呈现完毕后,被试需报告自己被排斥/包容前后的感受、体验到的积极/消极情绪、是否希望被排斥以及需求满足等。结果显示,在经历包容/排斥前,表现不佳组比同等表现组被试更加消极,体验到更多的痛苦。在经历包容/排斥后,对两组被试的需求满足和积极情绪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表现不佳组被试在被团队包容后报告较低的需求满足和积极情绪,而被排斥时,表现不佳组与同等表现组被试的需求满足和积极情绪水平相似(图1)。并且表现不佳组被试在经历排斥后报告了更多的压力缓解,表现不佳组被试也更倾向于被排斥。

图1 社会排斥×表现条件下被试的需求满足和积极感受程度

上述研究结果表明,虽然排斥会影响人们的需求和感受,但表现不佳的人(与同等表现的人相比)也会将排斥作为一种缓解,表明他们相对倾向于被排斥。这是由于在团队任务中表现差的团队成员会被其他人视为负担——感觉自己在完成一项任务时成为他人的负担是一种非常痛苦的经历。在一个群体中表现不佳也会让人们对他们的群体感到内疚,为了减轻这种负担,人们往往会倾向于不属于该群体。虽然排斥带给人的体验通常是消极的,但这种体验依赖于人们所处的环境背景。

但这是否意味着人们也会自愿选择离开他们表现不佳的群体呢?研究者进一步探索了表现不佳与同等表现组被试是否决定离开团体的意愿情况,以及在离开前后两组被试的需求满足及情感体验等(图2)。结果表明,表现不佳的人与同等表现的人相比,选择离开团体的可能性相对较大。值得注意的是,表现不佳组被试在做出决定后均改善了他们的感受和需求满足,并且这种改善主要由决定离开团体的被试驱动的。此外,选择离开团体的被试比选择留在团体的被试体验到更多的放松。

​图2 时间×表现条件下被试的需求满足和积极感受程度

研究者用一系列实验说明了对于那些表现远低于团体其他成员的人来说,虽然被排斥或离开团体会影响他们的感受和需求满足,但它还会增加宽慰的感觉,因为这让他们摆脱了在团队中表现不佳的负面体验。与团队同等表现成员相比,研究者认为表现不佳的成员可能从包容中获益较少,而更喜欢被排斥。当他们有机会的时候,他们甚至可能会相对地把自己从团体中移除,这可能会带来需求的满足和情感体验的改善,使得最终脱离团体是有益的。

写在最后

从研究结果来看,处在尾端的人不会拥有比较积极的体验,并且极大可能会离开所在团体。这好像与我们想象的“凤尾”不太一样,还没有享受到团队带来的资源,就因消极的情感体验而离开团队,也很少有人能够在尾端看到向上的力量。其实不论是“鸡头”还是“凤尾”都有其积极和消极的一面,我们也不能只通过一面来判定其好坏。本文也只是客观的从情感体验来叙述,并没有给出“鸡头”“凤尾”哪一个更好的观点,也不干涉个人选择,毕竟鸡头凤尾对于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Doolaard, F. T. , Noordewier, M. K. , Lelieveld, G. J. , Beest, I. V. , & Dijk, E. V. . (2021). Go on without me: when underperforming group members prefer to leave their group.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95, 104158.

  2. Wesselmann, E. D., Wirth, J. H., Pryor, J. B., Reeder, G. D., & Williams, K. D. (2013). When do we ostracize? 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 4, 108–115.

  3. Wesselmann, E. D., Wirth, J. H., Pryor, J. B., Reeder, G. D., & Williams, K. D. (2015). The role of burden and deviation in ostracizing others.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55, 483–496.

全文完结,整理不易,看不完记得收藏,最后希望点赞支持一下!

了解更多,请关注“心仪脑”公众号!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