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故事的歌

Season in the Sun

第一版本

原作者
Jacques Brel

不是一首愉快的曲子

事实上,「Seasons in the Sun」绝对不是一首愉快的曲子,甚至还十分的伤感。它是一位法国歌手Jacques Brel的作品,原名叫做「Le Moribond」(将死的人),发表于1961年。

歌曲的内容大致描述一个罹患癌症、不久于人世的男子,在面临死亡的时候,对父亲、妻子以及挚友的依依难舍。Brel谱写这首歌曲,可说是有感而发,因为他当时发觉自己罹患了癌症。在跟病魔搏斗十多年之后,他于1978年十月九日病逝,享年四十九岁。

跟Brel私交相当不错的美国诗人歌手Rod McKuen,很早就把这首歌曲翻译成英文的「Seasons in the Sun」,并且在1964年由民歌界元老的Kingston Trio率先灌录成唱片,不过当时并没有造成太大的轰动。后来,跟Rod McKuen颇有交情的Terry Jacks把它重新灌录,在1974年的三月二日获得全美排行三周冠军,原本也没有在我国受到太多注意,直到几年之后,才因为柯达的广告而在台湾造成了疯狂的流行,只可惜主唱人Terry Jacks当时早就在歌坛消失了。这位男歌手留下来的歌曲并不多,不过这首歌却成了经典——尽管他的诠释老实说有点失真。

第二版本

关于这首歌的来源,还有另一个版本。

说的是1963年的冬季,美国冷得彻骨,来美国乐坛闯荡的加拿大男孩Terry Jacks坐在没有暖气的屋子里喝着白兰地,耳边放着法国歌手Jacques Brel的《Lemoribond》。来美国也不少日子了,但却没有音乐人对他的音乐感兴趣。他看起刚刚朋友塞给他的一张名片,背后抄了一个死刑犯的临终遗言,听着《Lemoribond》,看着名片背后的字,他拿起了吉他开始轻轻弹唱……

“在五十年代美国的一个小镇上,有两位少年,我们暂且称之为A和C吧。A和C出生于同一个社区,从小一块儿长大,他们总是一起爬树、游戏,有时候还一起干一些出格的事。反正无论如何他们都形影不离,即便是上学,他们也都是在同一个班级,如此一直到高中。A和C虽然是绝好的朋友,但他们却性格迥异。A绝对是那种你看一眼就为之倾倒的男孩:他活力十足,开朗阳光,自信,对运动也十分在行,因而人缘颇好,全校中暗恋他的女生不计其数,他还是学校橄榄球队的队长。而C的性格却恰恰相反,他很敏感害羞,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但是他的手工却很棒,会做各种模型。

“一切过的都很不错,但上帝却很折磨人,他让这两个男孩同时爱上了B,性感迷人的班花。结果可想而知,C默默地注视着他的朋友和爱人在一起……一直到了毕业,C成了一名木匠;而A当了卡车司机,并和B结了婚,婚后生下了女儿Michelle,B也经营了一家杂货店,那是她的嫁妆。然而,为了让家人生活得更好,让女儿能获得良好的教育,A不得不跨好几个州甚至横跨整个美国去运送货物,因而一个月只能回家一两趟来看看家人,隔一天又要坐车去送货了。相比之下,作为木匠的C就轻松多了,所以他经常来杂货店给B帮忙。

“但是时间一天天过去了,B和C日日相对,两颗孤独的心越靠越近,逐渐产生了超越朋友之间的那种感情,那种感情维系了两年,而A却丝毫没有察觉,他依旧疼爱家人,信任朋友……

“在1959年的隆冬,A依旧开着卡车上了洲际公路,但是连天的大雪使公路被封闭了,人们不得不等待公路的解封。但A等了两天,情况似乎不见好转,天气预报说这种恶劣的天气还将持续一周,于是A掉转车头开回了家,这一开又过了三天。半夜两点终于快到家了,他下车满心欢喜地给家里打了电话,但迟迟没人接听。A很担心,想到是不是女儿生病住院了。他立即开车去了C家,想打听家里的情况。他敲开了c家的门,在他眼前的竟然是两个人——他的朋友和他的妻子!这种场面即便A再迟钝也立刻明白发生了什么事,他望着眼前这两个人,只说了一个字’Why?’这种问题哪里给出答案!A掏出防身用的手枪结束了妻子和朋友的性命,然后驾车径直驶往警察局。

“他原本可以逃往临州免于死刑,但他选择了径直去警察局,在本州审判,陪审团一致通过他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于1957年2月6日执行电椅死刑。他被关在死囚牢里,离行刑还有三天,一张纸和一支笔塞了进来,给他写临终的遗言。”

虽然在法律上,A犯了故意杀人罪;但在民间,许多人却认为在道义上A也是极大的受害者。于是,人们纷纷传抄他的遗言,Terry Jacks在1963年拿到的那张名片背面的遗言,就是朋友抄的。terry jacks将a的遗言填入《Lemoribond》的曲中写成了《Seasons in the sun》。他四处给音乐人弹唱这首歌,但哪个音乐人会给一个无名之辈投资呢?最终,他找到了Beach Boys,把这首歌唱给他们听。这首歌很棒,Beach Boys自己将这首翻唱,可惜他们无法传递出这首歌的情感,于是Terry Jacks借了录音棚把这首歌录了一遍。然而因为他们当时专辑的歌满了,没有将此歌收录进去。直到十年之后,1973年,这首歌终于一炮而红,之后有许多翻唱的版本。 在第二种歌曲背景下,对歌词做点解释: 和大家常看到的不同,都是We have joy,we have fun Westlife版是We had joy,we had fun 原版是用“have”的,表示作者的一种希望之情,他希望能永远快乐,但是死亡逼近,已经永远不可能了。

Hotel California

60年代是美国音乐界的自由创作时期,摇滚乐的流行成为60年代自由与反叛思想的象征,然而其盛况也逐渐造成了乐手日益糜烂的生活态度。吸毒和淫乱几乎成了每个美国摇滚乐手在70年代走的同一条堕落之路,金钱与享乐成为了摇滚音乐在70年代的新形象。

同为音乐人的老鹰乐队看到这样的事实,却无能为力。乐手们已经将这种沉迷的生活看成了是音乐界的常态,摇滚乐手们周围总充满了漂亮的姑娘和糜烂的生活。于是,乐队创作了这首《加州旅馆》。

《加州旅馆》自1977年面世开始,立即就引来很多的质疑与批评。尽管谁也不敢夸口说自己的理解是正解版本,但歌词中明显的吸毒、淫乱、邪教等暗示还是引起道德卫士的不满,并且在美国受到宗教团体的怀疑。不过,《加州旅馆》歌曲中那成经典的吉他旋律、诡异莫名的歌词内容、感人心弦的悲世情怀,使得这首《加州旅馆》成为乐迷的最爱。

The Sound of Silence

《寂静之声》旋律飘缓低迷,歌词充满了一种幻觉般的意境。细细听来,仿佛在诉说着年轻无助的一种宣泄。眼前似乎看到一个懵懂无知的女孩,独自一人行走在铺着鹅卵石的狭窄、清冷的小巷里,喧嚣的人群在她身后渐渐远去,前面是没有尽头的黑夜……歌曲如果说是属于民谣的话似乎太深邃,如果说随着强劲的乐曲而震荡的节奏是摇滚的话,却太细腻,音乐上它造就了类的中和体,这应该是它成功的重要原因。

这首歌创作于60年代,60年代对美国而言是个多事之秋,历经了一连串的动荡与不安。对内,反种族歧视民权意识高涨;对外背负著“越战”沉重的包袱。内忧外患之际,美国人的精神领袖约翰·肯尼迪(John F.Kennedy)总统于1963年11月22日在德州的达拉斯遇刺身亡,举世震惊,全国悲恸。由黑人人权领袖马丁·路德·金博士(Martin Luther King Jr.)所领导的反暴力反种族歧视正如火如荼的展开,国内反越战的声音也日益壮大。美国人民的梦在肯尼迪总统倒下的一刻,也跟着粉碎了!就在这样的时空背景下,美国的民谣歌手保罗·西蒙(Paul Simon)创作了这首家喻户晓、发人深省的歌曲:寂静之声(The Sound Of Silence),献给了动荡的60年代。只可惜这样一首针砭时弊的好歌,于1964年发行时,却得不到青睐,人们依旧是听而不闻(hearing without listening)。若非一位DJ特别钟爱这首歌,增加这首歌在电台播放的频率,哥伦比亚唱片公司也不会考虑将这首歌重新编曲,以单曲发行。然而冥冥中似乎注定,才华洋溢如保罗西蒙是不该被时代埋没的。于是史上最优美的二重唱西蒙与加芬克尔(Simon & Garfunkel)便在这首重新编曲的“寂静之声”中浴火重生。

且让我们详细探讨这首发人省醒的“抗议歌曲(song of protest)”吧。在探讨这首歌时,你也许会有个疑问,到底这首歌是The sound of silence?Sounds of silence ?The sounds of silence?如果是西蒙一个人唱,就是The sound of silence,如果是赛葛两人一起唱就是 The sounds of silence。有没有定冠词 The?第二张专辑的曲目为 Sounds of silence,并没有 The。所以这要看你买的是哪张专辑,不过大部分的音乐书刊都印为The sound of silence。正确的曲名应是如此。

这首歌本身就是一首绝妙的诗,结构严谨,翻译时要形、音、义兼顾面面俱到,实在很难,所以我只好舍去音韵的部分,尽力在文字转换的过程中保留原诗的形与义(内容与结构),待来日翻译的技巧精进时再重翻一次。现就这首歌的涵义,以逐段探讨的方式来挖掘它的深层意义。

这首歌共分为五段,段与段之间环环相扣,一气呵成。首段叙述主述者(The speaker)又来找黑暗这位老朋友谈天,把黑暗当作老朋友来倾吐心事,可见他向来孤独,而他在黑暗中独语或沉思已经不是第一次了。而此次要向黑暗老友说的是一个在脑海中挥之不去的幻影(vision)。把vision译成幻影是因为它时常在主述者的梦中出现,虽是那么虚幻却又那么真实。

次段道出了幻影的实境。在梦中主述者总是忐忑不安,独自一人走在鹅卵石铺设的街道上,由Neath the halo of a street lamp与 I turned my collar to the cold and damp这两句来看,那一定是个又湿又冷的夜。就在这样孤寂湿冷的夜,他被突如其来的霓红灯光芒刺醒了,而体验到真正的“寂静”。“light”原带有文明、希望、启蒙(enlightenment)等正面的意义,在此,保罗·西蒙逆转了这个形象。

第三段进入了幻影中的高潮。naked意为赤裸的,naked sight为肉眼,而naked light则是没有灯罩所发出来的光,因为直接所以很强烈。在如此强烈的灯光下,他看见了成千上万的人。这些人在谈话,但是谈话的内容空洞,言之无物,所以是talking without speaking;受话的一方则是左耳听右耳出,心不在焉,所以是 hearing without listening。能把talk、speak、 hear、listen 这么常用简单的字汇作巧妙的并列而达到艺术效果,真不愧是民谣界的高手。这些人除了言谈空洞、心不在焉,更有人写歌来唱时,却唱得言不由衷,把歌唱得毫无情感可言,They do’nt mean the words they’re singing.写歌是一回事,唱的又是另一回事。people的歌声(voices),无法与自己写的歌(songs)产生共鸣(share)。虽然如此,但是却没有人敢正视这个问题,胆敢惊扰这样的沉默。

因此,主述者心急如焚,气愤的告诫他们“寂静”的可怕,因为寂静就像癌症会不断的蔓延扩散,直到把每个人都吞噬掉。他要每个人用心听听他的话,他才能拉他们一把,然而,却无人理会他。他的话就像无声的雨滴落在沉默的井底,激不起一丝涟漪。

就这样人人依然故我,对著自己塑造的霓虹神(Neon God)膜拜、祈祷。这里的霓虹神与第二段的霓虹灯光互为关联,标志(sign)的意义呼之欲出。直到此段第五行的subway walls 与第六行的tenement halls,真正的意思终于显现。地铁(subway walls)常是流浪汉(hobo)的归宿,而廉价出租公寓(tenement)顶多是比贫民窟(ghetto)好些。霓虹灯与之对照,形成强烈的对比,它代表资本主义的文明也代表其糜烂的物质享受。在第二段时,保罗西蒙就用了一个隐喻(metaphor)来逆转light所代表的正面意义,使之变为眩惑人心的渊薮,因为霓虹灯光刺得(stabbing)让人看不清楚方向,也因为人们贪恋物质享受而忽略了周遭该关心的事物,因此,霓虹神乃拜金主义之标志。就在主述者力图拨乱反正却徒劳无功时,霓虹标语闪出了警讯,标语写著:“先知的话写在地铁的墙上与公寓的厅堂”。先知(prophets)并不是宗教里所提的能预知未来的人物,而是那些流浪汉与贫民。他们常把心里的怨言与不满,写在地铁的墙上与公寓的厅堂,然而这些心声就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淹没了。

行文至此,我们可发现这首歌基本上含盖了两个主题,一为抨击资本主义的拜金主义,二为人际之间的疏离(alienation)与冷漠(apathy)造成了人类丧失了沟通的能力,其实这两个主题是互为因果的。自从“寂静的大众”这个名词出现以来“寂静”几乎与“冷漠”划下了等号,下一段话摘录自加丰科(Art Garfunkel)为西蒙第一张专所写的注解,从对“寂静之声”这首歌的注解,我们可以略窥一二:

“寂静之声是首主要的作品(major work)。当时我们正在寻找一首主题涵盖范围广的歌,而我们谁也没想到,这首歌的主题境是有过之而无不及。11月时,保罗已经有了这首歌的主题与旋律,但是这首歌的诞生仍然需要历经三个月的努力,努力的过程中有时常令人沮丧。1964年2月19日,这首歌就这样不催自生了(write itself)。它的主题是人与人之间无法沟通(man’s inability to communicate with man),作者看见了人沟通的范围仅止於表面与商业交易的层面(其中霓虹标志可为代表)。因为没有慎重其事的沟通(serious communication),所以也就没有慎重其事的了解(serious understanding)—“人人言不及义(people talking without speaking),听而不闻(hearing without listening)”,谁也不敢冒险伸手出去。

(抓住我的臂膀我才能伸向你们)惊扰这寂静之声。诗人的努力也徒劳无功(—但是我的话就像雨点无声无息的飘落无数口沉默的井里)。结局令人费解。这是我对这首歌的理解,但就像其他好的作品一样,应该由每个人亲自来诠释最佳。歌里告诉我们当有意义的沟通失败时,所剩的声音就只有沉默。”

在现今科技发达网路畅行无阻的年代,西蒙的『寂静之声』格外具有其划时代的意义,西蒙的歌声似乎在告诉我们:“茫茫人海里,人群跟著人群,我们无时无刻不感到孤寂。停下来让我们好好沟通吧,否则人类的关系将日形恶化,沦为新世纪科技的牺牲品。”

漂洋过海来看你

李宗盛写过很多经典的歌,《漂洋过海来看你》是他为金智娟量身打造的一首歌。据悉当年金智娟曾有一段异地恋,这段恋情让金智娟陷入深深的痛苦中。李宗盛作为金智娟的好朋友听到这段故事之后隔天写出了这首经典歌曲。在优美的旋律中可以体会到歌唱者浓浓的情丝,因为爱你,哪怕隔着千山万水,我也会漂洋过海来看你。

歌手金智娟,曾经因为结婚走入家庭,离开演艺圈多年。她个人独唱的歌曲,最红的要算是《飘洋过海来看你》,这首歌就是描写她近20年前,爱上一名北京男子的苦恋故事,娃娃录唱这首歌时,几乎哭到录不下去。不过,这么动人的词曲,竟是唱片制作人李宗盛一边在店里吃牛肉面,一边在餐垫纸上写出的!

“为你,我用了半年的积蓄,飘洋过海地来看你,为了这次相聚,我连见面时的呼吸,都曾反复练习。”这首《飘洋过海来看你》是金智娟在1991年的代表作。这是她自己的真实故事,当时,她在香港认识一名来自北京的已婚男子(诗人阿橹),却坠入情网,开始这段远距离恋爱。回想起这段往事,她说,“自己在那段期间,大概作了两年的八点档女主角。”说完还哈哈笑了起来,对自己当年如连续剧的苦恋故事早已释怀。

当年,她只不过和李宗盛随口聊了5分钟自己的恋爱状况,没想到,隔两天再遇到李宗盛时,经典的词曲已经诞生,娃娃说:“他就很兴奋地拿出一张沾满了油渍的,那种连锁牛肉面店的餐垫纸,那肯定是他在吃牛肉面的时候,想起来了这件事情,他就把它记在纸上面,就是《飘洋过海来看你》的歌词。”

当看到“言语从来没能将我的情意,表达千万分之一,为了这个遗憾,我在夜里想了又想,不肯睡去……”的歌词,娃娃的第一个反应就是真的是写进她心里面了,她说,“天啊!他是不是有装监视器在我旁边,因为写得非常的细微 ,什么呼吸啊,什么那种黄沙,北京的那种黄沙的情景啊,还有那种城市的感觉啊!那种两个人都很孤独,可是又不想放弃希望,我就觉得说,太可怕的丝丝入扣。”

之后,进录音室要录唱这首歌,娃娃根本是哭到唱不下去,她说,“当我开口唱到第2句的时候,就唱不下去,之后就是用掉差不多半盒的面纸,然后整理好情绪,你知道嘛!就是做一个专业的歌手的时候, 就发现声音已经变了,所以那天就浪费掉,(只好)回家去。”第二天再进录音室,还是一样哭到没法子录音,最后隔了一段日子,整张专辑其他歌都录完,娃娃努力抽离自己,忘记自己是歌词里的主角,才终于完成录唱。

唱片发行之后,果然引起广大回响,也给了许多谈远距离恋爱的男女为真爱付出的勇气,她表示,“我还记得有一次在吃饭的时候,那个女服务生,她就特别来跟我说,她说‘我要谢谢你这首歌,我现在做这个工作,就是要存钱,然后去看我的男朋友。’……可能就是她过去之后,他们就要结婚,我觉得这是一个好的结果,很棒!”

娃娃自己在这首歌问世半年后,终于还是结束那段恋情。如今,她早已结婚生子,有了美满的家庭,只留下这首歌,纪念那段必须飘洋过海去探望恋人的苦恋。

时间都去哪了

词作者陈曦在为母亲过完60大寿后突然发现,为柴米油盐操心了大半辈子的母亲,脸上已不知不觉布满了皱纹。基于这种触动,陈曦一气呵成写出了歌词。歌曲则出自陈曦的丈夫、音乐人董冬冬之手。《时间都去哪儿了》能走红,正是因为其质朴的歌词及温暖的曲调能引起听众内心的共鸣。

真的爱你

继《大地》后,Beyond的另一突破,《真的爱你》是1989年第四张大碟的主题歌。歌词道出对母爱的歌颂及母爱的伟大,更寄托了黄家驹在母亲节送给母亲最好的祝福,在音乐方面,和《再见理想》一样,由四位成员各人唱一段。如此可以慢慢突出Beyond每位成员在Vocal方面的才华,也可以给乐迷对乐队的认识,而不是把焦点集中在一个身上。后来四人到非洲探望贫童时唱出此曲,真的爱你的延伸意义愈见宏大,有博爱的含义。《真的爱你》中“你”原指的是母亲,后来随着Beyond所关注的层面的变化,这个“你”的含义就越来越广泛。所以演唱《真的爱你》除了表达一种对母亲爱的歌颂以外,还有一种对社会关注的大爱。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