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及其著作

雁无留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
 
       海德格尔,德国哲学家,存在主义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被誉为当代最有创见的思想家、最杰出的本体论学者、技术社会的批判者。海德格尔生于1889年9月26日,卒于1976年5月26日。中学时代便对哲学产生兴趣,开始研究19世纪末期哲学家布伦坦诺的哲学,后就读于弗莱堡大学,研读神学、哲学。1913年获博士学位,1915年在新康德主义者H.李凯尔特主持下通过考试取得大学讲师资格。以后他跟随现象学创始人E.胡塞尔在弗莱堡大学执教。 1923年起任马堡大学哲学教授。1927年出版的重要著作《存在与时间》(Sein und Zeit),奠定了海德格尔一生哲学活动的基础及其在20世纪哲学中的地位。1928年,胡塞尔退休,在其推荐下,海德格尔回到弗莱堡大学接任哲学讲座教授。1933年弗莱堡大学校长以辞职反对纳粹的政策,海德格尔经选举继任校长。1934年辞去校长职务。战后,他因这段历史受到审查并被禁止授课。1951年恢复正常讲课。海德格尔一生著述很多,除《存在与时间》外,主要著作还有《康德与形而上学问题》(Kant und das Problem der Metaphysik)、《论真理的本质》(Vom Wesen der Wahrheit)、《林中路》(Holzwege)、《形而上学导论》(Einfuehrung in die Metaphysik)、《在通向语言的途中》(Unterwegs zur Sprache)、《路标》(Wegmarken)、《现象学基本问题》(Grundprobleme der Phaenomenologie)等。
从1975年开始,由维托里奥·克罗斯特曼出版社计划出版的102卷本《海德格尔全集》第24卷出版至今,已出版65卷。全书分为4个部分,第1部分为1919-1976年已发表的文章;第2部分为1919-1944年大学讲稿;第3部分为尚未发表的论文、演讲稿;第4部分为札记和说明。中央编译局图书馆收藏了《海德格尔全集》已出版的全部著作。下面对主要著作做一简要介绍:
《存在与时间》是《海德格尔全集》第一部分的第2卷,按原计划应包括两部分,每一部分各有3篇,但已出版的《存在与时间》只包含大纲第一部分的前两篇,其他篇均未完成。该书的意图是弄清一个经常被人忽略的问题:即人存在意味着什么?或者更精确地说,如何存在?由此引入一个更基本的问题:询问“存在的意义是什么”究竟意味什么?这些问题隐藏在明显的日常生活背后,因而也隐藏在自然科学的经验问题背后。作者从找回存在的意义的必要性开始,通过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解读,追问哲学思想的起点,提出存在与存在者之间的区别,此在(Dasein)的基本状态是“存在于世界之中”(In-der-Welt-sein)。他将这种关于此在存在的本体论分析称为基本本体论。这就是他的“存在哲学”,并成为后来一般的“存在主义”的基础。海德格尔的基本本体论突出了以下几点:第一,它强调了人的“在”对“在者”状态的优先地位。第二,它强调了人对世界的优先地位。第三,它强调了未来在时间中的优先地位。
《海德格尔全集》第一部分第3卷《康德与形而上学问题》和第24卷《现象学基本问题》被视为《存在与时间》未完成篇的补充与完成。
《康德与形而上学问题》几乎是亦步亦趋地剖析《纯粹理性批判》的各部分,但均含有海德格尔自己的思想。在该书第四编中,海德格尔从康德的哲学人类学说到自己透过此有分析而走向存在问题,可以说是此书的重点所在。
《现象学基本问题》给人的最深刻印象是:该书也像《康德与形而上学问题》一样指向基本本体论所揭示的存在之时间性。唯一不同的是,前一本书是以康德为起点,此书以胡塞尔的现象学与意向性为起点。
大约在1935年以后,海德格尔的思想发生了转向,这主要以《形而上学导论》为标志。《形而上学导论》收入 《海德格尔全集》第2部分第40卷,是海德格尔1935年夏季学期授课时的讲稿。在《存在与时间》1953年第7版序言中,海德格尔把它说成是《存在与时间》的继续。此书运用返本追根的方法系统讨论了在的问题,明确提出了追问在的问题和追问语言的问题内在地交织在一起。第一次明确地把诗和思,诗人和思者就他们对真理的关系并列起来。语言和存在的亲密联系也是在那里首次提出的。
《论真理的本质》也是海德格尔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文章伊始,作者便申明此文所论的是真理的本质,而不是这样那样的特殊真理,诸如政治真理、科学真理、宗教真理之类。此文所寻问的,是“把任一‘真理’标出为真理的东西”。正文共分9节:前3节,讨论了把真理理解为认识与现实相符合的传统真理观;第4至第7节,主要从此在与真理的关系入手,表明海德格尔自己对真理的看法;第8节是一个短短的总结,重又回到“真理问题与哲学”上来;最后一节是1943年加的一个注解。在这一注解里,海德格尔表明,在“本质的真理”一语中,本质是作为动词来理解的。真理则被理解为开辟疏明之地又有所辟掩,而这正是存在的基本特征。据海德格尔介绍,这些本来应由《真理的本质》的姊妹篇《本质的真理》来讨论。但由于他在30年代初仍未摆脱传统形而上学的语言,续篇未能完成。然而已完成的这篇从正确性引向生存的自由,从自由引向真理之掩蔽及真理之为迷误,这就为克服形而上学作出了关键性的贡献。
《林中路》是海德格尔的后期代表作品之一,收录在《海德格尔全集》第一部分第5卷。该书收集了海德格尔在30、40年代创作的6篇重要文章,几乎包含了后期海德格尔思想的所有方面。第一篇《艺术作品的起源》是海德格尔1935-1936年间所做的几次演讲。通过“物与作品”、“作品与真理”和“真理与艺术”,围绕“存在之真理”问题对艺术和诗的本质的沉思最为引人注目。第二篇《世界图象的时代》是海德格尔1938年6月9日在弗赖堡艺术科学、自然研究和医学协会举办的系列演讲中的最后一讲。海德格尔从对西方形而上学的批判入手,对现代科学的本质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黑格尔的经验概念》和《阿那可西曼德之箴言》两篇文章表达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其独特的“存在历史(Seinsgeschichte)观”,也即他对于西方形而上学历史以及西方文明史的总体观点。第四篇《尼采的话“上帝死了”》是海德格尔1936年至1940年间的五个学期中在弗莱堡大学所作的尼采讲座。本书第五篇文章《诗人何为?》中,海德格尔把普遍技术化的“世界时代”标识为“世界黑夜的贫困时代”。处身于“世界黑夜”中的人类总体正在经受“世界历史”的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不论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恐怕谁也逃不过“存在之命运”的法则了。
《在通向语言的途中》是《海德格尔全集》之第12卷,是海德格尔后期的一部重头著作。其中共收六篇文章,都是海德格尔在50年代作的演讲报告,集中呈现了他后期的语言思想,即把“诗”和“思”视为语言之发生—-亦即“存在”之发生—-的两个基本方式,从人方面看,也就是人之道说(人进入“存在之澄明”境界)的两个基本方式。勾画出语言、在、人、诗之间关系的初步轮廓。  
中央编译局图书馆不仅收藏了较完整的海德格尔著作,还收有大量海德格尔研究著作,简介如下:
《海德格尔的真理概念》 (Heidegger’s Concept of Truth; Danielo Dahlstro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本书比较详尽地研究了海德格尔在20世纪20年代所提出的“存在的真理”概念。作者批判性地考察了海德格尔这种“存在的真理”观念的起源、本质和有效性。这本书有三个独特和新颖的特点。首先,它从海德格尔思想的历史背景中来理解海德格尔思想的逻辑维度的研究。其次,作者着重讨论了20世纪20年代海德格尔在各种研讨会和讲演中与他的老师胡塞尔之间分歧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对两人之间分歧的考察和分析,作者比较清晰地说明了海德格尔的“存在的真理” 观与胡塞尔现象学的真理观之间的批判继承关系。最后,作者从新的视角来讨论海德格尔对西方思想的解构,此书有力地证明了海德格尔是从真理、存在和时间这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来颠覆西方的形而上学思想的。
《伦理学与有限性:海德格尔哲学对道德哲学的贡献》(Ethics and Finitude :Heideggerian Contributions to Moral Philosophy; Lawrence J. Hatab; Lanham: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orporated , 2000 )这本书以把海德格尔哲学应用到伦理学中去作为目标。海德格尔把伦理学从存在论中区分出来,因为他认为存在论是关于人的存在的问题的理论,与注重人的实践活动的伦理学相比,存在论则处于更为基础性的地位。作者认为,海德格尔关于伦理学和存在论的区分并不是绝对性的划分,而是一个准备性的区分,因为海德格尔哲学中关于人的有限性、内在的不完善性以及人是世界中的存在的思想,与伦理学在人的有限性的问题上存在着贯通的可能性;同时,海德格尔哲学对自笛卡尔以来西方哲学中的主客二分和基础主义的批评,为道德哲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哲学基础。作者在书中以人的有限性问题为中心,通过对海德格尔哲学的考察及其与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之间关系的讨论,从而比较清晰和有说服力地阐明了海德格尔哲学在道德哲学上的贡献。
     《从时间的观点来思考:海德格尔遭遇黑格尔》(Thinking in the Light of time :Heidegger’s Encounter with Hegel; Karin de Boer; New York : State University New York Press,2000)本书不仅追溯了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形成的“时间性”思想,而且在《存在与时间》已出版的部分的基础上,通过对海德格尔其他著作的——其中许多是近年来才出版的——系统的解读,重建了《存在与时间》的第三部分。由于强调海德格尔早期和晚期思想之间的连续性,本书为海德格尔的全部著作提供了系统的、整体式的阐释。黑格尔是通过对时间的理解来完成自己的形而上学的,海德格尔则反对黑格尔的完成形而上学的方式,尤其是黑格尔对时间的理解。这是本书解释海德格尔如何解构形而上学的努力的中心观点之一。作者强调,正是因为对黑格尔的阅读,海德格尔才承认人的彻底的有限性以及对它进行哲学解释的可能性的价值。 

 
1、《早期著作》,全集第1卷。
2、《存在与时间》,全集第2卷。
3、《康德与形而上学问题》,全集第3卷。
4、《荷尔德林诗的阐释》,全集第4卷,孙周兴译,2012年。
5、《林中路》,全集第5卷。
6、《尼采》,全集第6卷,孙周兴译,2012年。
7、《演讲与论文集》,全集第7卷。
8、《什么叫思想?》,全集第8卷。
9、《路标》,全集第9卷,孙周兴译,2012年。
10、《根据律》,全集第10卷。
11、《同一与差异》,全集第11卷,孙周兴、陈小文、余明锋译,2012年。
12、《在通向语言的途中》,全集第12卷,孙周兴译,2012年。
13、《从思想的经验而来》,全集第13卷。
14、《面向思想的事情》,全集第14卷。
15、《讨论班》,全集第15卷。
16、《讲话与生平证词》,全集第16卷。
17、《时间概念史导论》,全集第20卷,欧东明译,2012年。
18、《现象学的基本问题》,全集第24卷。
19、《西方哲学的开端——阿那克西曼德和巴门尼德解释》,全集第35卷。
20、《荷尔德林的颂歌〈日耳曼尼亚〉和〈莱茵河〉》,全集第39卷。
21、《形而上学导论》,全集第40卷。
22、《物的追问》,全集第41卷。
23、《论哲学的规定》,全集第56/57卷。
24、《宗教生命现象学》,全集第60卷。
25、《存在学——实际性的解释学》,全集第63卷。
26、《哲学论稿》,全集第65卷,孙周兴译,2012年。
27、《沉思集》,全集第66卷。
28、《田间小路上的对话》,全集第77卷。
29、《观入在者》,全集第79卷。
30、《演讲集》,全集第80卷。
  • 0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