ᴍ问题
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情境
是个体不能用己有的知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并因此而感到疑难的情境
(一)问题都有三个基本成分
一是初始状态,
二是目标状态,
三是存在的限制或障碍。
ᴍ有结构的问题
也称为结构良好,是指已知条件和要达到的目标都非常明确,按一定的思维方式即可获得答案的问题,即客观题,使用 常规性问题解决
ᴍ无结构的问题
也称为结构不良,已知条件与要达到的目标都比较含糊,问题情境不明确,各种影响因素不环影确定,也不容易找出解答线索,即主观题,使用创造性问题解决
ᴍ问题解决
是指为了从问题的初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而采取一系列具有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的过程。
(二)问题解决的特点:
1.问题情境性
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问题情境引起的,它使个体积极思考,运用一系列的认知技能去寻求答案解决问题。
2.目的指向性
问题解决是自觉的行为,有明确的目的性,问题解决活动必须是有目的指向的活动,它总是要达到某个特定的目标状态
3.操作序列性
问题解决包含一系列的心理操作,而不是单一的心理操作,它需要运用高级规则,进行信息的重组,而不是将己有知识和经验简单地再现。
4.认知操作性(认知性)
问题解决的活动必需有认知成分的参与,它的活动依赖于一系列的认知操作来进行。
版本二:序列性、目的性、认知性
(三)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
分为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四个阶段
1.发现问题。
发现问题是问题解决的开端
2.明确问题。
明确问题又叫理解问题,就是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摒弃无关因素,并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题的初步印象,即形成问题的表征。
3.提出假设。
提出假设就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与方案,选择恰当的解决问题的操作步骤提出假设是问题解决的【关键阶段】。
4.检验假设
检验假设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来确定假设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符合科学原理。
(四)问题解决的过程的特点
1.发现问题
人对活动的态度越积极,知识经验越丰富,求知欲越强,就越容易发现和提出问题
2.明确问题
明确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已有的知识经验。知识经验越丰富,就越容易抓住问题的关键和核心,包括问题的【表面特征】,与【深层特征】,后者是问题解决的关键
3.提出假设
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个体思维的灵活性,二是已有的知识经验
4.检验假设
一是直接检验,即通过实践来检验,也就是通过问题解决的结果来检验:
二是间接检验,即通过推论来淘汰错误的假设,保留并选择合理的、最佳的假设。方法有两种
(五)问题解决的策略
1.算法
2.启发式
手段一一自的分析法
爬山法
逆推法/逆向推理
算法策略
就是把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一进行尝试,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此种方式虽然可以保证解决问题
启发式策略
是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
手段一一自的分析法
就是将需要达到的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而最终达到总目标
爬山法
是采用一定的方法逐步降低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逆推法/逆向推理
逆推法就是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开始搜索直至找到通往初始状态的方法。
(六)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
2.个体的智能与动机
3.已有知识经验
4.思维定势与功能固着
5.原型启发与酝酿效应
6.情绪状态
思维定势
有时也称定势,是指由先前的活动所形成并影响后继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通常表现为以最熟悉的方式做出反应或者解决问题。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
功能固着
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事物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
原型启发
是指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其中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或现象叫做【原型】
酝酿效应
当一个人长期致力于某一问题的解决而又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如果他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暂时停下来去做别的事情,几小时、几天或几周之后,他可能会忽然想到解决的办法
(七)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a.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
b.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3.提供多种练习机会
应避免简单的提问或重复的机械练习,防止学生埋没于题海之中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a.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b.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
c.励自我评价和反思
5.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思维水平
a.直接上思维训练课,
b.在学科教学中穿插思维训练的内容。
(八)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
1.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
教师应教给学生一些记忆和提取的方法,鼓励学生运用这些方法。
2.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
教师要重视概括、抽象、归纳和总结,应用同质不同形的各种问题的变式来突出本质特征加强学生对不同类型问题的区分和辨别,提高其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水平
3.重视知识间的联系,
教师要有意识地建立课内外、不同学科、不同知识点之间的纵横交错的联系,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九)专家与新手解决问题区别
专家花更多的时间来进行问题的表征,而在更深的层面上表征问题
新手从头到位解决问题
ᴍ创造性
也叫创造力。一般认为,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十)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
变通性,独创性,流畅性
第一,流畅性,是指当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是,在规定世界内产生不同观念数量的多少
第二,变通性,即灵活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
第三,独创性。独创性是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能独具慧眼,想出不同寻常的、超越自己也超越前辈的方法。
ᴍ顿悟阶段
也叫做豁朗阶段,即经过酝酿阶段对问题的长期思考,创新观念可能突然出现,思考者大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十一)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华莱士、拉瓦斯提出
(一)准备阶段
(二)酝酿阶段
(三)顿悟阶段(灵感期)
(四)验证阶段
(十二)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1.环境
家庭与学校是影响个体创造性的重要因素,采取宽松、民主的管理方式,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2.智力
高智商虽非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但却是高创造性的必要条件
3.个性
(十三)智力基本关系表现为
第一,低智商不可能具有高创造性;
第二,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
第三,低创造者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
第四,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十四)高创造性者具有的个性特征:
1.具有幽默感
2.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
3.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
4.喜欢幻想
5.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6.具有独立性
(十五)创造性的培养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烤鲤鱼
1、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3、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两心非榜样精神
1、保护好奇心
2、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3、重视非逻辑思维(非认知:情感,动机等)
4、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5、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
自我推头发
1、自我设计训练
2、推测与假设训练
3、头脑风暴训练
4、发散思维训练
5. 直觉思维训练
ᴍ自我设计训练
教师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及其知识经验,为他们提供某些必要的材料与工具,让学生利用这些材料,实际动手去制作某种物品
ᴍ头脑风暴训练
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进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
(十六)头脑风暴训练遵循四条基本原则
1)是让参与者【畅所欲言】,对所提出的方案暂不作评价或判断;
2)是鼓励【标新立异】、与众不同的观点;
3)是以获得方案的【数量】而非质量为目的,鼓励多种想法,多多益善;
4)是鼓励【提出改进意见】或建议。
ᴍ发散思维训练
发散思考一般以材料、功能、结构、形态、组合、方法、因果、关系这八个方面为“发散点”进行具有集中性的多端、灵活、新颖的发散思考,从而形成各种创造性设想
ᴍ直觉思维
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是一种跳跃式的思维,是不经过明显的推理过程就得出结论的一种思维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