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学术圈的内卷化

学术圈的内卷化体现在三方面:论文发表,教职获得,科研压力。这三方面都表现出僧多粥少的局面,以至于同行倾轧,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学者为了发表,不得不找关系;为了教职,不得不拉帮结派;为了科研压力,不得不屈从权力。学者如果没有适度宽松的科研环境,只能疲于奔命,却难有创新。一些人开始尝试修改评价体系来打破内卷化,但谈何容易!

讨论一

作者:Prof.鎏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96438862/answer/1688040677

个人认为:学术圈的内卷化其主要问题是产生很多学术垃圾。

举个例子,某个领域大量的SCI论文出现会导致该领域科研工作者耗费大量时间去筛选文献,而且有可能得不到有用的信息。而且,随着论文越来越多,就像硬盘里的文件一样,内容越来越多,清理起来会越来越麻烦。即使是Science, Nature, JACS,Angew, Adv. Mater.,这些材料化学类顶级期刊,依然有很多灌水文章。

因此,我们需要一种比目前更有效的手段帮我们清除这些“硬盘里的垃圾”,让学术更加高效。目前的我们查询论文,阅读文献的方式无非是先看论文是不是SCI,是不是SCI里面的top期刊,是不是引用率高的文章,是不是大牛的文章。但是这种筛选方式显然有太多人为因素,不客观。举个例子:可能有些期刊是top期刊,引用率也高,但是确实就很垃圾;有些文章不是SCI,引用率也低,但是可能真的可以给后来人启发。

最后,还是提出一个我觉得可能的解决方案吧:现在不是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很火吗?让他们帮科学家筛选文献,针对不同领域建立不同的库,科学家只需要考虑库里面的文章。

讨论二

作者:yu jerry

今天看了国内高校的招聘要求,突然觉得好内卷。

其实内卷哪里都有,不过国外的内卷下,大家还有比较舒服的生活。

突然觉得,学术圈就像是一个大的洗衣机,大家像衣服一样扎推卷啊卷,最后甩干完,都皱皱巴巴的,水都没了。

这大概就是卷吧。

讨论三

作者:中华锦绣皮皮虾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96438862/answer/1248022019

现有的奖评体系用不同级别的帽子和牌子人为地分出来三六九等,虽然出发点是为了提高科研积极性,但是在效果上,害得科研的目的本末倒置了。比如国内某些重点基金,本来是提供一笔科研经费做研究,结果现在更看重拿到基金的荣誉,至于经费和课题反而不是那么关心。

本来挺简单的做学术,变成了不停写材料拉项目搞评奖的集体选秀。为了充实申报材料不断灌水文章,为了上位不停地参加各种会议拉关系。害得大家都为此忙的团团转,累得都没时间好好做科研了。真正干活的,大概只能是拿着低微助学金又没得到足够指导的硕士和博士生们了。

经费资源的蛋糕就这么大,一起挤破头去抢,或者约定换一个轻松的玩法,并不会对结果有太大的改变,甚至可能让更多高水平人才和成果脱颖而出

好比电影院里,前排一个人站起来了,害得全场人跟着站起来,电影没看舒服,先把腿累酸了。

讨论四

作者:哈里叔叔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96438862/answer/1658404014

记得我上研一下学期的一天中午,跟同门师兄弟还有小导师,也就是当时导师的科研助理一起去食堂吃饭。当时一位研三要毕业的师兄说他的毕业论文明明几十页就能讲清楚,为了凑够毕业论文页数,又硬生生扩充了几十页。

我当时说不太理解为什么要硬拗那么多字。包括我们当时写的很多科研文献包括基金申请书,有太多冗余的内容。每个实验室都在比谁的故事讲的好听,谁的申请书看起来高大上,而不去注重文献的简明扼要与易读性。我觉得毕业论文与学术文献的内容应该保持在更容易沟通与交流的密度,而不是在页数、字数这方面做硬性的规定。

当然我的小导师,一个平时都很温柔的女老师突然对我发火了,说:你知道为了写基金我要看多少资料写多少东西吗?你怎么能这么抹杀我的工作?你不想搞科研就趁早转硕!

我当时还自我怀疑了很久,在考虑是不是真的是我的问题,是不是我就是不适合搞科研。我当时真应该听冯老师的话立刻原地转硕。

五年之后才发现,这种现象叫做“学术圈内卷”。

讨论五

作者:Dexter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96438862/answer/1914089211

教育普及及就业困难的共同结果罢了。

以前,能不能上学首先就是一道分水岭,作为教育顶端的学术圈自然压力较小,民国时期能读到博士都是大师。

后来,9年义务教育普及了,上高中还是上技校小中专就业就成了分水岭(1980-1990年代),学术圈自然压力较小。

再后来,城市化加快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了,工人开始下岗失业了。因此大批学生涌入高中,能不能上大学就成了分水岭(1990-2000年代),学术圈压力开始有一点了。

再往后,大学开始扩招容纳就业人口(2000-2005年代),能不能读研,能不能出国就成了分水岭,学术圈的门槛也从研究生上升到博士和海归,压力变大。

再往后,硕士研究生开始大规模扩招(2020年硕士招生规模已经超过1998年本科生规模),分水岭已经达到能否拿到教职,拿到人才帽子。博士+海归已经是门槛而不是天花板了。学术圈斗争的重点也从评职称评博导,上升到了拼人才帽子了。

所以说如何看待呢?不解决就业问题,不从本科,硕士开始大规模分流到有价值的岗位,那么学术圈内卷本来就是必然化。

所以做好心里准备,内卷这才刚刚开始,等过两年博士开始大规模扩招,你看看能内卷到啥程度。

公众号:AI蜗牛车

保持谦逊、保持自律、保持进步

个人微信

备注:昵称+学校/公司+方向

如果没有备注不拉群!

拉你进AI蜗牛车交流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