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这个大时代浪潮下,产品经理如雨后春笋一般大量涌现,并慢慢成为互联网企业的核心骨干。然而身为产品经理的我们,每天的努力工作都是有价值的吗?对此,今天以我个人的实战经验跟大家分享下:如何成为一名卓有成效的产品经理。
效率≠成效
谈到工作,大家脑海中第一个想到的词应该会是效率。咱们在工作中不断摸索各种方式,去提升工作效率,让项目跑的快、跑的生猛,去和时间赛跑。但往往我们发现,我们效率确实提高了,然而为什么我们大多数人没有获得成功?我想到了另外一个词:成效。
就像上图表达的那样,如果没有结果,有时我们跑的太快也没用,不如一步一个脚印,有时效率往往不等于有成效。
影响力=成效
微信的张小龙、苹果的乔布斯以及特斯拉的马斯克是产品界众所周知的神级偶像,他们都是很有成效的产品人,他们引领的产品改变了大家的某种生活方式,他们研发的产品获得了大家的认可,造成了世界性的影响力,站在个人角度,我觉得这叫做成效。
契合点=成效
站在公司的角度,我们每天在规划、在设计,然后交给研发团队去开发的东西,很多时候并不能叫产品,我们只是把一个想法实现了而已。在这个想法达到市场的契合点,被用户认可、追捧之前,我们只是在做实验,并没有达到成效。
有成效的实验=开发+衡量+认知
一本很有名的书——《精益创业》中说到,一个有成效的实验,应该有一个完整的循环:产品的开发+数据的衡量+概念的认知。产品的开发是我们每天都在做的,概念的东西我们也听过太多太多,今天我们来谈下数据的衡量。
数据衡量的方法论
新功能是否受欢迎
这个衡量很简单,如果我们产品上线以后,每天用户活跃数有一百万。我们先从一百万里预期有50%会用,但是现实中是很少的人用,当然也有可能比你想的还好,预计50%,但是有80%的人用。但是在衡量之前我们是拿不到这个结果的,所以这是第一个要去衡量的点。衡量的作用是,我们每次产品改版努力,都是要让用的人更多。
用户会重复使用吗
假设新功能上线后第一天新增的有一百人,第二天还剩45,留存率就是45%,第三天还剩42,留存率是42%。新版本上线后,我们发现有人来用,但是用了一天后第二天就不会再来。那么我们在改版的时候要把这个考虑进去,我们把第二个功能叠加上去,怎么叠加?先把这个比例给算出来,再跟前面用户留存的数去除。
比如说第一天使用新功能的人第二天只有25%的人还会用,但是第一天新增的新用户有45%的人都会回来,这时说明有很多人第二天就弃用了新功能,比例是25÷45,这个比例叫重复使用率。这个数值直接表示新功能的受欢迎程度和用户重复使用度。当然,如果不是产品的原因,是研发的原因,有一个严重的Bug,用户用的很不爽,第二天也不会用。总之,这个衡量维度,是看用户是否对你的新功能感兴趣并重复使用。
新版本对留存率的影响
很多产品会关注留存率,但忽略了流失率,然而流失率从另一方便体现的就是留存,这是一个问题的两面。在一般的互联网公司,直接关系到留存的是产品和运营。这时我们要在改版的前后去观察产品的留存率有没有明显的上升或者下降。如果有明显的上升的话,时间点又发生在改版期间,就说明你改版改的不错;如果留存率下降了,可能改版出问题,然后回过来找问题,解决掉改版的问题。
是否提升了过程转化率
我们每次改版的时候,是不是都能影响用户行为过程的转化率,比如旧版用户的某个行为需要发验证码,新版取消掉,我们预测用户转化率会提高。
了解用户如何使用
了解用户大致如何使用?前面都是一些大数,老板看看就够了,但是对产品经理来说是不行的,那里顶多帮我们发现一些明显的问题,但是对我们产品经理我们很重要的一个事,是要特别清楚地理解或者用户是如何使用的。
这个事对我们来说非常非常重要。这个怎么做呢?这个从大的面上了解用户是怎么样的,比如我们上线了分享的图片,我们首先要了解的是用户一般情况下是倾向于用哪种分享方式,做一个简单的统计就能出来。发现朋友圈是最多的,我们就知道下次改版的时候把朋友圈再多出一点。
综上所述,前面讲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什么?是要在改版之后引入数据分析,引入衡量,来确认是不是按照你预期所设想的方式在转。而且以数据衡量改版的思维,应成为一个产品经理的日常。
本文作者 @于晓松(诸葛io) 来自诸葛io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