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息合成孔径雷达

合成孔径雷达技术经历了二维SAR、二维半SAR(InSAR)、三维SAR,已发展到如今的多维度SAR,取得了巨大的技术成就。文章在简要总结了合成孔径雷达及其成像技术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提出了全息合成孔径雷达的概念并首次给出了明确的定义,指出该定义与现有全息雷达、多基线圆迹SAR、多维度SAR等概念的区别与联系。并且基于现有多维度SAR模型框架,给出了全息SAR的成像体制和信号模型,提出了初步的成像思路为全息SAR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初步的理论和技术框架基础。

微波成像

微波成像包括微波辐射成像和微波散射成像两个大类。其中,微波辐射成像是通过接收物体自身在整个电磁波频谱中某个微波波段的热辐射来得到物体的微波辐射图像,是一种完全被动的成像体制。微波散射成像,则是通过接收物体对某个发射源所发射的微波信号的散射信号,来实现对物体的成像。发射源和接收机可以位于同一个平台、也可以位于不同的平台。发射/接收位于同一个平台的,通常称为主动成像设备;位于不同平台的,接收方是被动成像,但就整个成像系统而言,微波散射成像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可控性,其应用也更为广泛。因此微波成像技术更多是指微波散射成像技术。

全息SAR概念

微波成像领域中现已引入的全息概念大多源自光学中的全息照相技术,或称“全息术”(Holography),特指一种记录被摄物体反射(或透射)光波中全部信息(振幅、相位)的照相技术,物体反射或者透射的光线可以通过记录胶片实现立体重建。1948年,英国匈牙利裔物理学家丹尼斯.盖伯发明了全息术,并因此获得了1971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全息合成孔径雷达(Holography SAR)定义为:以SAR为基本观测方式,在某个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制造电磁散射场,并记录该空间某种边界上的完备信息,从而实现三维空间几何坐标系下目标电磁散射特性(频率、极化、角度、时相)完全反演重构的SAR系统。
根据上述定义,全息SAR是一种高维度、高复杂度的SAR系统体制,其目的是要实现观测空间内目标电磁特性的完全重构,其核心技术是全息SAR系统内各个观测单元之间的高精度相参性,也即要保证所制造和记录的电磁散射场具有统一的时空基准。上述定义特别强调。全息SAR首先要能后实现几何三维分辨成像,这不仅符合人们对于全息概念的普遍认知,更是因为只有基于三维空间坐标系,目标特性才能够以无失真的自然方式呈现出来。
:文章选自《全息合成孔径雷达的概念、体制和方法》丁赤飚等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毛毛真nice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