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散射体,即是各向异性媒质。与连续性媒质不同,它们由随机分布、截面很大的离散散射元组成。连续性媒质只吸收和发射电磁波,而不连续的媒质除此之外,还对电磁波进行散射。二者的区别在于波长和散射体的相对大小。若散射元所占的体积比例不超过5%,且散射元的间距大于波长的数倍,该媒质被称为“稀疏”的。
水汽凝结物(大气中的水滴)组成的云就是体散射体的例子,它们是三维分布的离散目标的集合。在非常多的无限小目标的极端情况下,散射体退化为连续媒质,如大气。当散射体的尺寸远比波长小时,它们的散射和吸收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它们可以被当做连续媒质。在某些条件下,雪、冰、干土和植被都可被看成体散射体。在体散射中,当散射元之间的距离和波长相当时,散射行为变得难以描述,因为相干(近场)散射效应会在微波相互作用中占主导地位。
根据惠更斯原理,散射体能以一些实际是随机分布的次级源来代替,即它们的位置和取向是彼此无关的。事实并不总是这样——农田中的一排排小麦就是一个清晰的范例,此时组成小麦的体元的分布和朝向并非杂乱无章的。
成为理想体散射体的关键因素在于,目标在各个方向的散射或发射是相等的。体散射体内每个单独的散射元可能会有一个方向性的散射响应,但因为总体来看它们是取向随机和呈分布状的,合成的效应是辐射出没有特定取向的电磁波。沿着惠更斯的思路,可以断言:既然各散射点的位置之间没有相关性,也就不存在相干散射的成分,从而没有特定的方向。体散射体的缺乏规律,不论是单个散射体还是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都导致没有相干散射的出现。
因此,很难找到理想的体散射体,因为即使是森林冠层也不是完全的随机分布,虽然有时候为了方便而做出这样的假设。自然界中最接近于体散射体的是在某种媒质中随机分布的小散射体——如降雨云、深的干沙或冰雪。然而,对于后者来说,总存在一个较高的层,里面的散射体或多或少有点“规律”——因为有一个明显的边界。在体散射情况下,边界表面通常被悬浮媒质替代;其介电常数很低,因此在散射或者发射中贡献较小。当悬浮媒质的介电常数增高时,表面会起主导作用,这种情况下目标不再呈现体散射,因为多数相互作用会出现在边界上。
注:文章选自《微波遥感导论》英Lain H.Woodhouse 著
体散射和发射
最新推荐文章于 2025-02-02 13:31:10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