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方政府的权力与事务
第一章讨论了事权划分的三种理论,即公共服务的规模经济与边界、信息复杂性、激励相容。这些理论为理解政府职能分工勾勒了一个大致框架。地方政府不仅提供公共服务,也深度参与生产和分配。所以作者指出,若无视这种现实,直接套用西方主流经济学中“有限政府”的逻辑,容易在分析中国问题时产生扭曲和误解。作者认为,不能脱离政府来谈经济,是理解中国经济的基本出发点。实事求是了解现状,才能依托现实提炼理论,避免用理论曲解现实,也才能真正深入思考政府在几十年来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在后文的分析和讨论中,事权的划分是基础。
二、财税与政府行为
要深入了解政府,必然要了解财税。
纵观全书,分税制改革是我国经济现象的一个重要的节点,我们当前所面对的很多重要问题,都和分税制改革有紧密的联系。分税制之后兴起的“土地财政”,为地方政府贡献了每年五六万亿的土地使用权转让收入,着实可观,但仍不足以撬动飞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土地真正的力量还不在“土地财政”而在以土地为抵押而撬动的银行信贷与其他各路资金。“土地财政”一旦嫁接了资本市场,加上了杠杆,就成了“土地金融”,能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推动经济飞速扩张,也造就了地方政府越滚越多的债务,引发了一系列宏观经济问题。
三、政府投融资与债务
政府的投融资与债务问题,仍然是围绕1994年分税制改革展开的。分税制改革之后,财权集中到了中央,但通过转移支付和税收返还,地方政府有足够的财力维持运转。但几乎所有省份,无论财政收入多寡,债务都在飞速扩张。可见政府债务问题根源不在收入不够,而是支出太多,因为承担了发展经济的任务,要扮演的角色太多。因此债务问题不是简单的预算“软约束”问题,也不是简单修改政府预算框架的问题,而是涉及政府角色的根本性问题。所以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动简政放权,从生产投资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逐步转型。
四、工业化中的政府角色
经济发展是企业、政府、社会合力的结果,具体合作方式取决于各自占有的资源,而这些资源禀赋的分布格局由历史决定。我国的经济改革脱胎于计划经济,政府手中掌握大量对产业发展至关重要的资源,如土地、银行、大学和科研机构等,所以必然会以各种方式深度参与工业化进程。政府和市场间没有黑白分明的界限,几乎所有的重要现象,都是这两种组织和资源互动的结果。作者在这部分指出了他的重要观点:“要想认识复杂的世界,需要小心避免政府和市场二分法,下过于简化的判断”。
五、城市化与不平衡
作者介绍了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他认为,我国城市化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4年之前,乡镇企业崛起,农民离土不离乡,城市化速度不快。第二阶段是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乡镇企业式微,农民工进城大潮形成。第三个阶段是党的十八大以后,随着一系列改革的陆续推行,城市化的重心开始逐步从“土地”向“人”转移。城市化和工业化互相作用。上述三个阶段背后的共同动力之一就是工业化。2001年,中国加入WTO和国际竞争体系之后,工业企业必须扩大规模,充分利用规模效应来增强竞争力,同时需要靠近港口以降低出口运输成本。因此制造业开始加速向沿海地区集聚,大量农民工也随之迁徙。这种集聚促进了当地服务业飞速发展,吸纳了从农村以及中小城市转移出来的新增劳动力。这些新一代移民已经适应了城市生活,很多“农二代”已经不具备从事农业生产所需的技能,更希望定居在城市。所以城市化需要转型,以人为本,为人们提供必要的住房、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
六、债务与风险
这一章分析了我国债务的情况,并聚焦企业和银行风险。作者认为,债务问题不是简单的货币和金融问题,其根源在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模式和结构,所以在降低债务的过程中伴随着一系列深层次的结构性改革。然而导致目前债务问题的直接起因,却是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和几年后的欧债危机。为应对巨大的外部冲击,我国迅速出台了“4万亿”计划,稳定了我国和世界经济,但同时也加剧了债务负担和产能过剩。作者指出,产能过剩可以从三个角度去理解:第一是生产效率下降;第二个角度是国际失衡;第三个角度是产业升级。
七、国内国际失衡
我国经济结构上“重投资、重生产、轻消费”的特点,其优点是能快速扩大投资和对外贸易,利用全球化的契机拉动经济快速增长,但缺点是经济结构失衡。对内,资源向企业和政府转移,居民收入和消费占比偏低,不利于经济长期发展。对外,国内无法消纳的产能向国外输出,加剧了贸易冲突。作者指出,经济结构再平衡,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往往伴随着国内的痛苦调整和国际冲突。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进入大调整期,而我国作为全球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和第二大经济体,百年来首次成为世界经济的主角,对欧美主导的经济和技术体系造成了巨大冲击,也面临巨大反弹和调整。其实对于常年关注我国经济改革的人来说,过去的40年中没有几年是容易的,经历过几次大的挑战和危机。
八、政府与经济发展
本章最后对全书内容做了三点总结:第一点总结也是本书提炼的主题之一,即地方政府间招商引资的竞争。第二点讨论政府能力的建设和角色的转变,总结本书介绍的“生产型政府”的历史作用和局限,也解释我国向“服务型政府”转型的必要性。第三点总结本书的关键视角,要区分经济发展过程和发展目标,既不要高估发达国家经验的普适性,也不要高估自己过去的成功经验在未来的适用性。若不能继续改革,过去的成功经验就可能成为负担甚至陷阱。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抛开意识形态,不断去解决实践中所面临的问题,走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