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生命的意义
尽情享受你现在的生活,就像是在活第二次,不要像你的第一次生命那样,错误地行事与生活。
南方朔推荐序
《活出生命的意义》说的是人在极限环境下的苦难,以及从苦难里如何借着意义的寻找,将自己超拔出来,去重新爱人。
人们面对伤害、苦难与失去,第一阶段必然是震惊、失望;而接着第二阶段会自己营造出一个冷漠的保护壳,用来抵抗世界和自己;只有到了第三阶段的超越:小我消失,感性升华,始能重新爱人与爱这个世界。
前言
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 尼采
弗莱克尔的核心理念:生活并非弗洛伊德所宣扬的那样,只是简单地祈求快乐,也并非阿德勒所教导的那样,只是为了争权夺利。人们活着是为了寻找生命的意义,这也是人们一生中被赋予的最艰巨的使命。
寻找生命意义的三个途径:
- 工作(做有意义的事)
- 爱(关爱他人)
- 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
在苦难中,一个人可能仍然保持勇敢、自尊、无私,也可能为了自我保护在激烈的斗争中丧失了人的尊严而无异于低等动物。人的内在力量是可以改变其外在命运的。
一些不可控的力量可能会拿走你很多东西,但它唯一无法剥夺的是你自主选择如何应对不同处境的自由。你无法控制生命中会发生什么,但你可以控制面对这些事情时自己的情绪与行动。
只要我们拥有自主选择如何应对处境的自由,我们就不会一无所有。
自序
生命在任何条件下都有意义,即便是在最为恶劣的情形下。
不要只想着成功 —— 你越想成功,就越容易失败。成功就像幸福一样,可遇而不可求。它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产物,是一个人无意识地投入于某一伟大的事业时产生的衍生品,或者是为他人奉献时的副产品。幸福总会降临的,成功也同样:常常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我希望你们的一切行为服从良心,并用知识去实现它。
第一部分 在集中营的经历
每当看到狱友在吸烟时,我们就知道他已失去了生活下去的勇气。勇气一旦失去,几乎就不可能再挽回。
暂缓性迷惑:被宣布处决的人在行刑前的最后时刻会产生死刑可能暂缓执行的幻觉。抱着希望,相信最后的结果不至于太糟。
在困境中,除了奇怪的幽默感,我们还有一种感觉,那就是好奇。在陌生环境里我们都曾经历过这样的感觉。在登山遇险的关键时刻,人们只会有一种感觉,即好奇。人们会好奇自己能够脱险,好奇自己会粉身碎骨还是仅仅受点轻伤。
人可以习惯任何事物,但请不要问我们是如何习惯的。
尽管做出自杀的决定一点也不难,但自杀没有任何意义。
第二阶段的主要症状是冷漠,这也是必不可少的自我保护机制。
爱是人类终身追求的最高目标。拯救人类要通过爱与被爱。世界上一无所有的人只要有片刻的时间思考爱人,那么他可以领悟幸福的真谛。天使存在于无比美丽的永恒思念中。
幽默比人性中的其他任何成分更能够使人漠视困苦,从任何境遇中超脱出来,哪怕只是几秒钟。
一个人的苦难就好比毒气,将均匀地弥漫开来,不管房间有多大。人的苦难也是这样,它完全占据了你的灵魂和意识,不管苦难是大还是小。这也意味着一件非常琐碎的事情也能够带给人生极大的快乐。
人可以克服冷漠、克制暴躁。即使是在可怕的心理和生理条件下,人也能够保持一定的精神自由和意识独立。
有一样东西是你不能从人的手中夺去的,那就是宝贵的自由,人们一直拥有在任何环境中选择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自由。每天每刻你都需要做出决定,这样的决定将使你要么屈从于致命的暴力,要么保持自我内在的自由,同时也将决定你是否成为环境的玩物,是否抛弃自由和尊严而变成标准的囚徒。
我只害怕一样 —— 那就是配不上我所受的痛苦。 —— 陀思妥耶夫斯基
烈士可以说配得上他们的苦难,他们忍受痛苦的方式是一种真正的内在升华。就是这种精神自由 —— 任谁也无法夺走 —— 使生活变得有目的、有意义。
这种困苦环境所提供的能使人道德完善的机会,有的人会充分运用它,有的人会放弃它。这也决定了他是否配得上自己所遭受的苦难。
生活就好比看牙医。你总是觉得最难受的时候还没到,而实际上它已经过去了。 —— 俾斯麦
很多人都相信生命的真正机会已经过去了,但实际上仍有机会和挑战。
我从科学的角度客观地观察和描述着折磨我的一切。通过这个办法,我成功地超脱出当时的境遇和苦难,好像所有的这些都成了过去。
作为痛苦的激情,一旦我们对它有了清晰而明确的认识,就不再感到痛苦了。 —— 《伦理学》,斯宾诺莎
勇气和希望或者缺乏勇气和希望与自身免疫力有紧密联系,突然失去希望和勇气会导致死亡。
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 尼采
生命的意义在每个人的情况下都千差万别。认识到自己对所爱的人或者未竟的事业的责任,也就永远不会抛弃自己的生命。知道自己存在是为了什么,也就知道如何继续活下去。
那没能杀死我的,会让我更强壮。 —— 尼采
一个人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一旦得到解放,反倒面临着某种危险,尤其是在巨大的心理压力突然消失的情况下。这种危险就是心理的减压病。
除了由于集中营生活的压力突然消失带来的道德出轨外,还有两大因素可能损害被解放囚犯的人格:回到原来正常生活后的心酸和理想情景的破灭。认为自己的苦难已经达到了极限,却发现苦难还没有完,还得经受更多、更深重的苦难。
当他回首集中营的经历时却不再能理解自己是如何活下来的。当所有的事物成为美丽的梦境,真正的解放到来了。
第二部分 意义疗法
意义疗法让患者直面并重新认识生命的意义。让他意识到这一意义会大大增强他克服神经官能症的能力。
根据意义疗法,努力发现生命的意义正是人最主要的动力。
追求意义
大部分人都需要某种东西才能活下去。大部分人承认自己的生活中确有某种东西或者某个人是自己愿意为之献出生命的。
当被问及什么是你目前最主要的事情时,少部分学生的回答是赚很多钱,大部分学生的回答是找到生活的目的和意义。
存在之挫折
存在的三种含义:
- 存在本身
- 存在的意义
- 对个体存在之意义的追求,即对意义的追求
意源性神经官能症
意义疗法把人看成这样一种存在:他主要的担忧是实现某种意义,而不仅仅是满足欲望和本能的需求,或者是调和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抑或适应社会和环境,在这一点上,它与心理分析分道扬镳。
心理 —— 动力
人对意义的追寻会导致内心的紧张而非平衡。不过,这种紧张恰恰是精神健康的必要前提。
精神健康有赖于一定程度的紧张 —— 即已完成和有待完成的任务之间的紧张,或者是当下状态与理想状态之间的差距。这种紧张是人固有的,也是精神健康所必不可少的。
人实际需要的不是没有紧张的状态,而是为追求某个自由选择的、有价值的目标而付出的努力和奋斗。他需要的不是不问代价地消除紧张,而是某个有待他去完成的潜在意义的召唤。人所需要的不是内稳态,而是所谓的精神动力。
存在之虚无
存在之虚无可能是由于人类在成为真正的人的过程中所经受的双重丧失:
- 在人类历史之初,人丧失了赖以指导其行为并因此产生安全感的某种动物本能。
- 在最近时期,原本作为其行为根基的传统也迅速的消减。
丧失了告诉他必须做什么的本能,丧失了告诉他应该做什么的传统,有时人甚至连自己想做什么都不知道。这样,他要么去做别人所做的事(随大流),要么做别人希望他做的事(集权主义)。
有时,遭遇挫折的人对意义的追求会通过追求权力得到替代性补偿。还有些时候,遭遇挫折的人对意义的追求会被追求享乐所替代。这就是为什么存在之挫折常常会转向性补偿的缘故。我们可以观察到性行为在存在之虚无中会变得异常恣肆。
生命之意义
每个人生命的任务都是特定的。生命之意义的问题实际上被颠倒了。
人不应该问他的生命之意义是什么,而必须承认是生命向他提出了问题。简单地说,生命对每个人都提出了问题,他必须通过对自己生命的理解来回答生命的提问。对待生命,他只能担当起自己的责任。因此,意义疗法认为,负责任就是人类存在之本质。
存在之本质
要像是在经历第二次生命,仿佛你已经获得重生;再不要像过去那样,一定要避免犯同样错误。
它要求你设想现在就是过去;其次,过去能够被改变和修补。这就使人能够直面生命的有限性及自身生命的终结性。
治疗师扮演的角色好比眼科专家而不是画家。画家试图向我们表达他自己所见的世界是什么样子,而眼科医生试图让我们自己去观察世界实际上是什么样子。意义疗法师的作用是扩展患者的视野,使他意识到其生命潜在的所有意义。
我们可以用三种不同的方式来发现生命之意义:
- 通过创立某项工作或从事某种事业;
- 通过体验某种事情或面对某个人;
- 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时采取某种态度。
爱之意义
爱不是被解释为仅仅是性欲和本能的副现象(即所谓升华)。爱与性一样,都是一种主现象。通常,性是爱的表达方式。只有作为爱之载体的性才是正当的,甚至是神圣的。这样,爱就不能仅仅被理解为性的副产物,相反,性是被称作爱的最终合一这种体验的表达方式。
苦难之意义
人主要关注的不是获得快乐或避免痛苦,而是看到其生命的意义。这也是人们为什么甚至准备着去受苦,在这个意义上,他的痛苦有了意义。
意义治疗的心理剧
通过从临终床上回顾自己的一生这样的情景剧体验,可以突然看到了生命的意义,甚至包括自己的痛苦。通过这个办法可以看到,哪怕是短暂的生命,也可以充满快乐和爱。
生命之短暂
不嫉妒年轻人所拥有的可能性和潜在的远大前程。我拥有的不仅仅是可能性,而是现实性,我做过了,爱过了,也勇敢地承受过痛苦。这些痛苦甚至是我最珍视的,尽管它们不会引起别人的嫉妒。
作为一项技术的意义疗法
跟恐惧能带来你所害怕之事一样,强迫性的愿望反而使你极为盼望的事情变得不可能。这种过度渴望在性神经官能症患者身上最为常见。男人越是想显示自己的性能力,或女人越是想表现自己性高潮的能力,就越不可能成功。快乐是而且一直是一种附加品,如果这种附加品本身成了目的,反而会受到减损。
在将注意力调整到适当的目标即性伙伴身上后,性高潮会自发地出现。
矛盾意向法的技术基础源于以下两方面的事实:
- 正是恐惧导致了所害怕的事情的出现;(治疗方法:刻意去放大你的恐惧)
- 过度渴望使其所希望的事情变得不可能。(治疗方法:刻意去放下你的渴望)
矛盾意向法的治疗过程实际是逆转患者心态的过程,直到他以相反的愿望取代原来的害怕。这样的治疗有效地降低了焦虑之帆上的风力。
虽然矛盾意向法在治疗强迫性神经官能症和恐惧症方面有效,尤其是对预期焦虑导致的病症有效,但是,它也不是万能药方,它只是一种短期的治疗方法。
矛盾意向法的原理:特定的症状对应着某种恐惧,恐惧激发出症状,而症状本身反过来又强化了那种恐惧。恐惧和症状会形成恶性循环。一旦患者停止了试图去斗争,转而以嘲弄的方式去取笑它,运用矛盾意念法,那么恶性循环就会终止,症状开始减轻,最终治愈。
对泛决定论的批评
人不是完全受到限制和决定的,人是自己做出了屈服于环境和条件还是勇敢地挑战那些环境和条件的决定,人最终决定着自己的命运。人不是简单地活着,而是时时刻刻需要对自己的前途做出判断,决定下一刻在自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自由是人生命消极的一面,而其积极的一面就是责任。实际上,如果人不能负责人地生活,那自由会堕落为放任。东海岸的自由女神像应该配上西海岸的责任女神像。
神经病学的信条
没有任何事物能使人完全丧失自由。精神疾病不可能触及患者人格的核心。
精神病学的重归人性化
人的内心,善恶的可能都有。最终表现出哪一种,是决定的结果,而不是环境的产物。
写着后面的话
人类总是有能力:
- 将人生的苦难转化为成就;
- 从罪过中提炼改过自新的机会;
- 从短暂的生命中获取负责任的行动和动力。
人们一定要有理由才能幸福起来。一旦找到了那个理由,他自然而然会感到幸福。人类不是在追求幸福,而是通过实现内在潜藏于某种特定情况下的意义来追寻幸福的理由。
患者如果不是忘我地献身,而是直接地去追求性高潮,那么这种追求反而会让他得不到性快乐。
导致失业型神经官能症的错误认知:
- 错误地把事业和没用等同起来;
- 把没用和生活没有意义等同起来。
生命还是有意义的,那些自杀未遂的人后来都反复跟我讲没有死成对他们来说是多么幸运和幸福。即便一千个患者中只有一个出现了这样的转机,谁敢保证这种转机不会发生在你身上呢。但是首先你得活到那一天,所以你应该活着,等待那一天的到来,而且从今天开始,你就有责任活下去。
电影的每个镜头都有其含义和意义,但是在看完最后一个镜头之前,整个电影的意义是不能确知的。但是,如果我们不能理解每个镜头的意义,那么对整个电影的意义也就无法把握。生命的终极意义也是这样。只有濒死之时人们才能揭示生命的全部意义,而这种终极意义也有赖于生命过程中尽其所能地实现每个单一情境的潜在意义。
如果痛苦是难以避免的,那么可以通过痛苦找到意义。如果痛苦是可以避免的,那么消除它的原因才是有意义的事。
尽情享受你现在的生活,就像是在活第二次,不要像你的第一次生命那样,错误地行事与生活。
虽然老年人没有了机会、没有了将来的可能性,但他们拥有比这多得多的财富。他们拥有保存在过去的成就 —— 那些他们已经实现了的潜力和已经完成了的意义 —— 而任何事情、任何人都不能从过去夺走这些财富。
后记
弗兰克尔给那些追求生存困境之答案的读者提出一个关键性指令:他不是告诉人们该做什么,而是告诉人们为什么他们必须那么做。
您生命的意义在于帮助他人找到他们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