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的灵魂,目前国外操作系统品牌几乎垄断了巨大的中国市场,其中在桌面端、移动端的市占率分别超过94.75%、98.86%。根据Gartner的统计数据,2018年中国的操作系统市场容量在189亿以上,其中国外操作系统品牌几乎在中国市场处于垄断地位。
截至2019年8月,在中国的桌面操作系统市场领域,微软Windows的市占率87.66%,苹果OSX的市占率为7.09%,合计为94.75%;在中国的移动操作系统市场领域,谷歌Android的市占率为75.98%,苹果iOS的市占率为22.88%,合计为98.86%。
在开源操作系统生态不断成熟的背景下,中国的国产操作系统依托开源生态和政策东风正快速崛起,市场潜力巨大,未来发展前景值得期待。中国桌面操作系统当前呈现两大特征:
一是Windows Intel架构依旧统治着整个民用市场
二是Wintel闭源架构从趋势上来看,正面临以Linux为代表的日趋成熟的开源生态的挑战。
中国的操作系统国产化浪潮源于20世纪末,历经二十余年,厚积薄发、屡败屡战。目前,依托开源生态以及政策东风,正快速崛起,涌现出了一大批以Linux为主要架构为国产操作系统,如中标麒麟、银河麒麟、深度Deepin、华为鸿蒙等,未来的广阔发展前景值得期待。
在国产操作系统厂商中,目前中标麒麟、银河麒麟、深度Deepin、华为鸿蒙各有所长,在竞合中不断加大国产厂商的市场话语权和占有率。其中:
中标麒麟在政务市场领域具有领先优势;
银河麒麟在军队市场领域的资源深厚;
深度Deepin长期在国际开源排名中处于前12名,且近日与华为Magicbook合作推出首款基于Deepin的笔记本电脑,正式试水民用市场;
华为鸿蒙在5G时代的IOT领域具有巨大先发优势。
一.大视野:半个世纪操作系统演进史
1.1 什么是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Operating System,OS),是配置在计算机硬件上的第一层软件,是对硬件系统的第一次扩充,占据整个计算机系统核心地位。从1945年第一台计算机诞生至今,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快速迭代,操作系统也经历了企业商用、个人计算机(PC),再到移动端三个阶段,诞生了诸如Unix、Linux、Windows、OS X、Android等操作系统。随着5G网络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信息产业将朝着云计算与物联网(IoT)趋势发展,产能的爆发将为终端不同应用场景带来更多需求。
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诞生于宾夕法尼亚,ENIAC没有操作系统,其交互只是在“人-硬件”的方式下进行。20世纪50年代,晶体管出现并取代真空管,从而诞生了第二代计算机,由于功耗与体积大幅缩小、性能大幅提升,人机、CPU与I/O之间的效率矛盾日益突出,进而产生了单道、多道批处理系统、分时系统和实时系统,而分时系统也最终演化成时下流行的多用户多任务操作系统UNIX,以及它的变体Linux操作系统。
根据应用场景不同,可将操作系统分为服务器、桌面和移动三大类,根据系统底层架构不同,又可将其分为Unix/OS X、Linux/Android、Windows,其中,Linux、OS X为Unix衍生变体版本、Android则是基于Linux的一个发行版本,本部分从操作系统功能演进角度,作出相应分类。
1.2 早期CP/M、DOS单用户单任务OS
第一个微机操作系统CP/M
1973年,第一代通用8位微处理机芯片Intel 8080发布,同一年,PL/M创始人Gary Kildall博士开发了一个管理程序和数据程序。1974年,Gary Kildall成立Digital Research(DR),并发布第一个微机操作系统Control Program - CP/M V1.3,后陆续被各国微机厂商采用,围绕它的软件也呈爆炸地得到开发。
1977年DR公司对CP/M进行重写,使其适配Intel 8080、8085、Z80 等8 位芯片为基础的多种微机上。1979年又推出带有硬盘管理功能的CP/M 2.2版本。由于CP/M具有较好的体系结构、适应性强、可移植性强以及易学易用等优点,从而在8位微机中占据了统治地位,成为“标准八位机软件总线”。
但是,由于芯片VLSI技术的快速发展,CP/M在向16位CPU的转化上错失机会,在以IBM的PC/AT以及兼容机为中心的16位个人计算机市场上,惨败给微软的DOS系统,后逐渐从市场上消失。
磁盘操作系统DOS崛起
1978年,微软Bill Gates开始为Intel 8086处理器编写程序,1980年8月,盖茨与IBM签订合同,同意为IBM的PC机开发操作系统,并以5万美元价格收购QDOS操作系统。在对其进行升级改造后,微软于1981年发布了第一代16位机MS-DOS系统,并授权给IBM使用,第一台IBM-PC机问世。该系统在CP/M基础上进行了较大扩充,功能上有很大增强。
因此,很快,装有MS-DOS系统的IBM-PC便击败了当时流行的8位机CP/M,并开启了DOS统治桌面操作系统的时代,1983年IBM 推出配有Intel 80286 芯片的PC/AT,相应地,微软开发出MS-DOS 2.0 版本,它不仅能支持硬盘设备,还采用了树形目录结构文件系统。1987 年微软宣布MS-DOS 3.3 版本。
从1.0到3.3版本,MS-DOS都属于单用户单任务操作系统,内存被限制在640 KB。1989年到1993 年,微软又先后推出多个MS-DOS 版本,它们都可以配置在Intel 80386、80486 等32 位微机上。1995年微软停止更新MS-DOS系统,转向Windows系统开发,由于系统的优越性能受到当时用户广泛欢迎,MS-DOS成为了事实上16位单用户单任务操作系统标准。
1.3 桌面霸主Windows单用户多任务OS
作为单用户单任务操作系统,无论是CP/M,还是MS-DOS,都只能在同一时间处理一个程序。单用户多任务操作系统,指仅允许单用户上机,但允许用户把程序分为若干个任务并发执行,进而有效改善系统性能。目前在32 位微机上配置的操作系统基本上都是单用户多任务操作系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微软的Windows系列。
1985年,微软尝试推出第一款图形操作系统Windows 1.0,微软操作系统从此进入单用户多任务阶段,1985 、1987 年微软分别推出Windows 1.0和Windows 2.0,由于当时硬件平台只支持16 位处理器,对Windows 1.0 和2.0不能很好支持,1990年,微软针对人机交互界面、内存管理都进行了改进,同时添加了多国语版本,迅速占领市场,至1993年,微软针对Intel 386和486等32位Windows 3.1推出时,Windows已成为微型计算机的主流操作系统。
1995年,微软推出Windows 95,较之以前的Windows 3.1有许多重大改进,采用了全32 位处理技术,并兼容旧的16位应用程序,使应用开发有了很好的延续,同时,在该系统中还集成了支持Internet 网络功能。
1998 年又推出95的改进版Windows 98,是最后一个仍兼容以前16 位应用程序的Windows,其最主要的改进是把微软公司自己开发的 Inter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