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消费狂欢汹涌而来,为什么不和孩子聊聊怎样合理花钱?

从十月起,眼前耳畔就时常冒出五花八门的购物狂欢广告。对于网络原住民的这代孩子来说,“双十一”“双十二”等很自然地成为购物节的代称。从被购物广告侵扰到帮妈妈收取各种快递,这过程中,孩子们便或自觉、或被迫地形成了自己的消费主张。

 

前阵子,一则某借贷平台的广告引起争议。广告是这样的,照片上,一家三口其乐融融地在餐厅为女儿庆生,蛋糕上的烛光闪烁,三人脸上洋溢着喜悦……幸福的氛围让人不觉向往,然则所配的文案是:一家三口的日子再精打细算,女儿的生日也要过得像模像样。还有一行小字“XX,用XX(该借贷平台名称)给女儿过生日”。

生活节俭的一家人,就算没钱也要借钱给孩子过生日?这样的价值导向遭到了一众网友的质疑。再想想现在火热的购物直播间,有多少人是头脑一热半夜抢购,买后五分钟就后悔的?

 

就在前几天,蚂蚁金服上市前夕,四部门联合约谈马云,最后以蚂蚁金服接受监管、暂缓上市收尾。网友看到前面提到的那张借贷平台的广告海报也已经被撤换。这个事件,值得让我们冷静下来,和孩子聊一聊:

怎样才能不被花式营销裹挟,做到合理的消费? 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多东西吗?“想要”和“需要”,我们能分得清吗?

消费主义兴起, 不理智的消费早已成风
其实,借贷平台的广告已经不是第一次引起人们的愤怒了。比如网友对以下广告文案的评价:

  • “用我分期付款没压力,梦幻海岛想去就去”,广告中的女孩子借钱让自己变得光鲜亮丽的说走就走;

    “我害怕的,是我的世界,只有两点一线”,毕业生借钱去环球旅行了,为的就是心中的诗和远方;

    “用我请客做东有面子,轻轻松松下月还”,这就是标准的打肿脸充胖子。

 

在微信营销号里、网络浏览首页里、直播软件甚至商场里,处处都是消费主义的陷阱:

  • “摆脱了冬天的束缚,让我们用本季新品把春天迎进家。只需一些小改变,为家中增添一丝春天的气息与活力。”——这是家具商在催你换家具呢;

    “再凑100即可减30”——动心吗?但不凑那100块不需要的东西,你就立省70;

    “想读书却没时间,买课程就能30分钟听完一本书的精华”——够积极上进吧?可就算你仔仔细细看完全书,也未必能完全吸收,你买到的可能只是“我读过了”的虚幻满足感;

    “你知道你为什么穷吗?这就是典型的穷人思维,会花钱才会赚钱,你要对自己好知道吗?你不尊重自己,别人怎么会尊重你呢?你不改变你的思维,将来怎么可能有钱呢?”——好像很有道理!可仔细一想,应该先有赚钱的能力,再有花钱的本事,上面的话不是本末倒置吗?…………

几年前,谷歌和Facebook一起发了一项声明,平台将下架Payday loan的广告,避免用户受到错误引导。Payday loan又叫“发薪日贷款”,这是一种小额贷款,宣扬能帮助用户度过发工资前那几天的难熬日子,和现在很多小额借贷平台宣扬的口号很相似。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上世纪80年代,这个“发薪日贷款”十分火爆,因为其门槛低、放贷快,不需要什么信用保障,很多欧美年轻人成为其忠实用户。这些靠借贷消费的年轻人貌似享受着提前消费,却不得不将自己辛苦挣得的工资全部拿来填补贷款,仿佛“上瘾”一般,越陷越深。

区分“想要”和“需要”, 是财商的重要一课
上面的情形,我们一定不陌生。合理消费是值得提倡的, 可是一旦被卷入到消费主义的旋涡中,后果就会很严重。尤其是当孩子们受此影响后,不健全的三观会让他们一生困顿。

怎样才能导引孩子管理好欲望、做好孩子的财商教育、建立起良性的消费观念呢?

1、区分“想要”和“需要”的概念
在美国有这样一个案例:

孩子在幼儿园时,老师就会教他们区分“想要”和“需要”这两个概念。他们认为,家长不可能永远约束孩子的行为。如果我们从根本上教会孩子什么是必要的“需求”,什么是额外的“想要”,那么他就可以自己做选择,成为一个能理性思考,并对自己行为负责任的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需要”是指保障我们的生存和生活所必须拥有、不可或缺的东西。
“想要”是指不必需,但我们渴望拥有的东西。

有些“需要”和“想要”不需要付出金钱:比如空气、锻炼等等。而同时,还有很多“需要”和“想要”是要付出金钱的,例如:

“需要”:衣物、医疗、粮食、住所、交通、暖气、水电等;

“想要”:手机、电子产品、珠宝首饰、杂志、电影、电视、玩具、视频游戏。

 

“需要”和“想要”之间的界定有时候会比较微妙。

为了上班、送孩子去上学,我们可能需要一辆车。但买车时,我们又往往希望能拥有一辆比实际需要更大、更贵的车。所以,即使一辆车是“需要”,很多人在买车的时候会选择他们“想要”的。而这些多花费的钱,本来是可以存下来或用在其他消费上的。应该做怎样的选择取决于我们的支付能力。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需要”和“想要”的界定对于不同的人或者家庭来说也是有差别的,这个可能会让孩子感到困惑。

举例说,对于一个三口之家而言,一辆适中的小汽车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对于有六个孩子的邻居而言,一辆更大的车才能满足他们日常出行的需要。房子也一样:人口多的家庭会需要更大的房子。

这家幼儿园的老师会用图表、填色游戏等让孩子来区分这两个概念。而我们平时则可以在看电视、购物的时候,和孩子讨论什么东西是“需要”,什么是“想要”。
当然,画简图说明会更加直观。在下图中,整个圆形表示每个星期或者每个月的家庭总收入,里面的不同分区分别表示在房子、食物和穿衣等方面的花费(需要)以及剩下来可用作其他支出的金额(想要)。

 

2、自主做出消费选择
小学以后,老师出题的难度会加大,例如不仅要区分“需要”和“想要”,还要给出充分理由,学习表达常用句型:

 

这个时候,孩子就要练习做选择了。人们每天都需要做出很多选择,年纪小的孩子也能够做出简单的选择。如果鼓励孩子从小就做自己的选择,那么随着他们长大,经验和信心不断增加的时候就能够更加容易地自主做决定。

做出理性的消费选择,也是一个区别“需要”和“想要”的过程。孩子需要知道,人们通过工作赚钱,去购买他们需要的东西和一些想要的东西。钱是有限的,人们要在消费前作出判断和选择,先满足“需要”的,才能满足“想要”的。比如孩子想要玩具,即使特别想要,也要在支付完水电费、伙食费、教育费用等基本支出的基础上才能考虑。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Futures》杂志专栏作家Jean Folger曾在他的文章《教会孩子理财》中提到,我们可以这样和孩子一起练习做出消费选择:

  • 让孩子为他们想要的东西列一个清单。 这个清单可能会很长,也许有自行车、书、糖果、电子产品、玩具等等。
  • 和孩子讨论清单上的物品将花费多少钱。
    比如糖果、玩具可能花费比较少,而电子设备就昂贵很多。孩子要知道的是,有时候我们要去选择:究竟是买几样不太贵的东西,还是只买一样昂贵的东西。
  • 让孩子去选出一样最重要的东西。
    这个时候孩子有可能会很难做出决定,因为他会觉得所有东西都想要。你可以帮助孩子去选择,让他去认真考虑每一样想要的东西,然后每一样都列出要买和不急着买的原因。例如,在考虑买不买视频游戏的时候,孩子可能会说:
    要买的原因:我的朋友们都有;视频游戏很好玩;
    不买的原因:我可以在朋友家里玩;我已经有很多视频游戏了;它需要花很多钱

这样,孩子在要花钱的时候,会倾向于做出最好的选择。尽管是想要随便买一点东西,也会仔细考虑是买还是不买。

就像这几年很火的“断舍离”的生活方式,年纪越长越觉得需要随时自省一下自己的欲望,确定自己的真正需求原来那么重要。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2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2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小猫学编..

感谢您的鼓励,我会继续坚持的哈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