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LDPC编码时扔掉了前面2Zc的信息位,为何如此设计?在解码时如何恢复?

好久没发文章了,拿去年的周报水一篇吧。 其实我也不是研究LDPC的,就是之前被导师提过这个问题,就看了一阵子。下面进入正文——

   

LDPC基础概念

   对于这个问题,还是需要对LDPC码有初步的了解,下面先由一个普通的规则LDPC校验矩阵引出一些基础概念和其工作方式。

   对于一个简单的LDPC校验矩阵H: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其中,行数表示校验节点的个数,列数表示变量节点的个数。在此例中,校验节点个数为6,变量节点个数为12.

   可以将其表示为Tanner图的形式,一类为校验节点,一类为可变节点: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Tanner图中,与每一个校验节点相连的变量节点构成一个Parity Check Set,在实际进行校验时,若要校验某个变量节点对应的信息位是否错误,则需要对所有包含此个变量节点的Parity Check Set进行奇偶校验。

下面用一个基础矩阵的一部分进行说明为何要去掉部分信息位:

 忘了在哪本书里看到的图,sorry
   
    可以观察到,此基础矩阵最左边列的列重很大,目的是保证校验节点通过与前几个变量节点的充分连接,来达到校验节点彼此之间信息的顺畅流通——体现在Tanner图中,就是前两个变量节点与大多数校验节点相连。单从理论上分析:若不对其进行任何操作,则前两个系统比特需要跟所有   在同一个Parity Check Set中的其他变量节点对应的系统比特  进行奇偶校验操作,但由于此两个系统比特出现在几乎所有Parity Check Set中,因此这种校验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重复的。
   
   大量分析和仿真也表明,如果不传输左边列重很大的变量节点所对应的系统比特,LDPC码的性能会进一步提高。“为了保证首次传输的性能,通常A矩阵最前面两列对应的信息比特也被打孔。”

结论

   在实际编码中,需要首先确定一个基础矩阵和一个扩展因子(Lifting Size),它们共同构造一个扩展矩阵,并基于这个扩展矩阵对输出的信息位进行编码、对接收端的信息进行校验。比如:对于一个[2, 4]的基础矩阵和Lifting Size=3,扩展矩阵的大小为[23, 43]=[6, 12]。

   因此,在实际编码中,需要打掉前 2Zc 的信息位长度,从而提高编码性能,而且由于打孔的同时还引入了冗余比特,所以接收端可以进行译码,而不会对信息传输造成影响。

  • 3
    点赞
  • 13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