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中学生学习心理

1. 认知过程

1.1 注意
1.1.1 注意的概念【选】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1.2 注意的功能【选】

  • 选择功能
  • 保持功能
  • 调节和监督功能

1.1.3 注意的分类【选】

  • 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无目的性,不需要意志努力。产生的条件或规律:客观:刺激物本身特点。主观:个人状态。
  • 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有目的性,需要意志努力。产生的条件或规律:间接兴趣。
  • 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有目的性,不需要意志努力。产生的条件或规律:直接兴趣、活动的自动化和高度熟练化。

1.1.4 注意的品质【选、辨】

  • 注意的广度(数量):一目十行;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 注意的稳定性(时间):不稳定 → 注意的分散(分心):被动、无意识的、消极的
  • 注意的分配:一心多用
  • 注意的转移:主动、有意识的、积极的

1.1.5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选、简】

  • 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 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提高教学的自觉性
  • 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1.1.6 中小学生注意力的培养【简】(斗兴习心分)

  • 培养学生善于与注意分散作斗争的能力
  • 培养学生稳定而广泛的兴趣
  •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 培养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 使学生能分析自己在注意方面的优缺点,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1.2 感觉
1.2.1 感觉的概念【选】
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1.2.2 感觉的种类
1.2.3 感觉的一般规律【选】

  • 感受性(能力)&感觉阈限(数值):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反比关系
  • 绝对感受性&绝对感受阈限:强调从无到有
  • 差别感受性&差别感受阈限:强调从有到有区别

1.2.4 感觉的相互作用【选】
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

  • 感觉适应:视觉适应(暗适应:感受性增加。明适应:感受性降低)、嗅觉适应、肤觉适应
  • 感觉对比:同时对比、继时对比(先后)
  • 感觉后效

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 感觉补偿作用:盲人听力好
  • 相互作用——联觉:一个刺激引起两种以上的感觉

1.3 知觉
1.3.1 知觉的概念【选】
知觉是人脑对于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1.3.2 知觉的种类【选】

  • 空间知觉(深度知觉):玻璃栈道
  • 时间知觉
  • 运动知觉:真动知觉&似动知觉(本身没动,感觉动了)
    似动知觉:动景运动、诱导运动(参照物)、自主运动、运动后效
  • 错觉:不正确的知觉

1.3.3 知觉的基本特征【选】

  • 选择性:对象与背景加以区分
  • 整体性: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残缺补全
  • 理解性: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认识
  • 恒常性:条件改变,印象不变

1.3.4 观察【选】

  • 观察的含义:观察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又叫“思维的知觉”。

1.3.5 感知觉在教学中的应用【选】
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

1.4 记忆
1.4.1 记忆的概念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1.4.2 记忆的种类【选、辨】
根据记忆内容和经验对象划分:

  • 形象记忆:感知过事物的具体形象
  • 逻辑记忆:概念、公式、原理、规律等
  • 情绪记忆
  • 动作记忆:运动状态和动作技能

根据记忆内容保持时间长短划分:

  • 瞬时记忆(感觉记忆):保持时间1秒以内,容量较大
  • 短时记忆(工作记忆):保持时间1分钟左右,容量5 - 9个组块左右。由瞬时记忆+注意形成
  • 长时记忆:1分钟以上,容量很大/无限。由短时记忆+复述形成

根据信息加工和存储内容:陈述性记忆(是什么)&程序性记忆(怎么做)

根据记忆过程意识参与:外显记忆&内隐记忆

1.4.3 记忆过程【选】

  • 识记:开端。是人们获得个体经验的过程
  • 保持:把记忆内容以一定形式保存在头脑中
  • 回忆(不在眼前)或再认(在眼前):从记忆中查找已有信息

1.4.4 遗忘
遗忘原因:

  • 痕迹衰退说:得不到强化
  • 干扰抑制说:相互干扰。分为两类:
    前摄抑制:先前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材料的回忆或再认产生的干扰
    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前学习材料的回忆或再认产生的干扰
  • 压抑说:情绪压抑
  • 提取失败说:没有线索(舌尖效应、提笔忘字)
  • 同化说:高级代替低级

遗忘的规律:遗忘是学习之后立即发生的,而且遗忘的过程是不均匀的,先快后慢、先多后少。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选】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简】(树人才请发誓)

  • 学习材料的性质
  • 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的程度
  • 识记任务的长久性和重要性
  • 识记的方法
  • 时间因素
  • 情绪和动机

1.4.5 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选】

  • 记忆容量逐渐增大,短时记忆的广度接近成人
  • 记忆的有意性加强
  • 意义识记成为主要记忆手段
  • 抽象记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1.4.6 提高记忆能力,促进知识巩固
良好记忆品质的特点:敏捷型(速度快)、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3者的综合体现,在提取和应用时体现)【选】

提高记忆力的方法:↓

  • 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 理解材料的意义,少用机械记忆
  • 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深度理解
  • 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材料
  • 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 注意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1.5 思维
1.5.1 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1.5.2 思维的特征【选】

  • 间接性:推断
  • 概括性:总结、定义、结论

1.5.3 思维的品质【选】
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独立思考)、敏捷型(思考速度)、灵活性(随机应变)、批判性(客观标准)、逻辑性(思维品质的中心)

1.5.4 思维的分类【选】
按凭借物分类:↑

  • 直观动作思维:动作
  • 具体形象思维:表象
  • 抽象逻辑思维:语言符号

按逻辑性分类:

  • 直觉思维:顿悟
  • 分析思维:逐步分析

按指向性分类:↑

  • 聚合思维(辐合思维):唯一答案
  • 发散思维:多个答案

按创新分类:

  • 常规思维:固定
  • 创造性思维:新颖

1.5.5 思维的基本形式【选】↓

  • 概念:概括事物的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
  • 判断:肯定/否定
  • 推理:归纳/演绎

1.6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1.6.1 问题与问题解决
问题指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种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问题解决是指为了从问题的初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而采取一系列具有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的过程。

1.6.2 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选】

  • 发现问题:首要环节,最具困难和挑战性
  • 理解问题:中心环节
  • 提出假设:关键环节
  • 检验假设

1.6.3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辨、简】(定情已启动)

  • 问题情境:问题的呈现方式
  • 心理定势(积极&消极)与功能固着(消极)
  • 已有的知识经验:迁移
  • 原型启发:从其他事物获得当前事物的启发
  • 情绪与动机

1.6.4 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简】(思恋良方)

  • 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 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 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 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1.6.5 创造性思维与培养
创造性的特征:【选】

  • 流畅性:固定时间内掌握数量的多少。短时、大量、同一类型
  • 变通性:不同类型
  • 独创性:新颖、独特

创造性的培养:【简】

  • 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 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保护好奇心、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重视非逻辑思维、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 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发散思维训练、推测与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头脑风暴训练

1.7 表象与想象
1.7.1 表象的定义:事物不在眼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1.7.2 表象的特征: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

1.7.3 想象的概念: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现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1.7.3 想象的分类【选】

  • 有意想象:分为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
    再造想象:依据词语或符号的描述、示意。看小说
    创造想象:写小说。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形式,分为理想和空想
  • 无意想象:没有预定目的,不自主产生的想象

1.7.4 想象的功能

  • 预见功能:预见未来
  • 补充功能:弥补不足
  • 替代功能:找替代物
  • 调节功能:调节生理活动

1.7.5 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简】(储思经训幻)

  • 丰富表象储备
  • 积极思考
  • 增加知识经验
  • 有目的的训练
  • 积极的幻想

2. 学习概述

2.1 学习的内涵
2.1.1 学习的实质【选、辨】
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由于经验或反复练习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改变。老马识途。

2.1.2 学生学习的特点【简】(间指系班被)

  • 学生的学习是以掌握间接知识经验为主的
  • 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下进行的
  • 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技能,形成世界观、道德品质
  • 学生的学习是在学校班集体中进行的
  • 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

2.2 学习的分类【选、辨】

  • 按主体分类:动物、人类、机器
  • 按意识水平分类:内隐学习、外显学习
  • 按学习结果分类: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动作技能。加涅
    言语信息: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智慧技能:解决“怎么做”的问题↑
    认知策略:用什么方式去学,为了提高学习效率
  • 学习性质与形式: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奥苏贝尔。学生的学习是接受学习、意义学习↑

2.3 知识的学习
2.3.1 知识的类型【选】

  • 按深度不同分类:感性知识、理性知识
  • 按知识的功能分类:陈述性知识(是什么)、程序性知识(怎么做)
  • 按表现形式分类:显性知识、隐性知识

2.3.2 知识学习的种类【选】↑

  • 按复杂程度分类:符号学习(物体是什么,最初级)、概念学习(概括同类事物的共同属性)、命题学习(不同概念之间的关系)
  • 结构学习:下位学习(类属学习)、上位学习(总括学习)、组合学习(并列结合学习)
    下位学习:自上而下,从大到小
    上位学习:自下而上,从小到大

2.4 技能的学习
2.4.1 技能及其分类【选】

  • 概念: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 分类:操作技能、心智技能
    操作技能:又称动作技能、运动技能。特点:客观性、外显性、展开性
    心智技能:又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特点:观念性、内潜性、简缩性

2.4.2 操作技能的形成与培养

  • 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操作定向(印象)、操作模仿(不协调)、操作整合(一体化)、操作熟练(高度自动化)【选】
  • 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准确的示范与讲解、必要而适当的练习、充分而有效的反馈、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练习是形成各种操作技能所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练习的过程中会出现高原期(瓶颈期)【简】(讲练反动)

2.4.3 心智技能的形成与培养
我国心智技能的培养:原型定向(确立方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

心智技能的培训要求:【简】(借个机缘)

  • 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 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概括性
  • 适合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
  • 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3. 学习理论

3.1 行为主义
学习理论分为: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人本主义

3.1.1 巴普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选】

  • 实验:经典条件反射实验(狗进食的摇铃实验)
  • 反射:无条件反射(本能)、条件反射(后天学习)
  • 经典条件作用的主要规律:获得与消退,刺激的泛化(分不清具体刺激)与分化(分得清)

3.1.2 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选】

  • 实验:猫开笼取食(盲目尝试 → 逐步减少错误 → 再尝试)
  • 基本规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最重要)

3.1.3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选】

  • 实验:迷箱实验(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
  • 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强化(正强化增加愉快,负强化减少厌恶,增加行为发生的概率)、惩罚(增加厌恶,减少愉快,减少行为发生的概率)、消退(不予理睬,减少行为发生的概率)
  • 启示:程序教学。将大目标分为小目标

3.1.4 班杜拉的观察(社会)学习理论【选】

  • 实验:观察学习又称替代学习、模仿学习,指通他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一个人获得了某种新的反应,或矫正了原有的行为反应
  • 交互决定论
  • 强化分类:直接强化(自己做自己被强化)、替代性强化(看到别人做自己被强化)、自我强化(自己做自己强化)

3.2 认知学习理论
3.2.1 苛勒(格式塔学派)的完形——顿悟说【选】

  • 实验:大猩猩叠箱实验
  • 主要观点:① 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② 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整体)

3.2.2 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目的说【选】

  • 实验:白鼠迷宫
  • 基本观点:① 学习是有目的的行为,而不是盲目的;② 学习是对“符号——完形”的认知(认知地图);③ 学习的实质是S-O-R,O代表机体的内部变化
  • 潜伏学习:潜伏学习在无奖励时是能够发生的,但在有需求时才表现出来

3.2.3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发现说【选】
学习观:

  • 学习的实质:主动形成认知结构
  • 学习的过程:获得、转化、评价

教学观:

  • 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习的基本结构
  • 提倡发现学习
  • 掌握学科结构的基本原则

3.2.4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选、辨、简】

  • 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起非人为的(内在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 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客观: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主观:有意义的学习心向,适当的知识基础
  • 先行组织者策略: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够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和新任务关联起来

3.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选、简】

  • 知识观:动态性(解释假设)、情境性、主观性(经验背景)
  • 学生观:丰富性、差异性
  • 学习观: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学习情境性

3.4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选】
3.4.1 罗杰斯的学习理论

  • 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
  • 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 学生中心教学观:① 学生中心模式又称非指导模式,教师的角色是“助产士”或“催化剂”;② 营造良好师生关系的方式:真诚一致、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同理心

4. 学习心理

4.1 学习动机
4.1.1 学习动机的含义【选】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和维持个体的学习活动,并将学习活动指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动力机制,它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

4.1.2 学习动机的结构【选】
学习动机 = 学习需要(内驱力) + 学习期待(诱因)

  • 学习需要: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兴趣、爱好)
  • 学习期待: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奖励、表扬)

4.1.3 学习动机的功能【选】

  • 激活功能:从无到有
  • 指向功能:指定具体的对象
  • 维持功能:坚持学习

4.1.4 学习动机的分类【选】

  • 按动力来源分类:内部动机(内在需要)、外部动机(外部奖励)
  • 按社会意义分类:高尚的动机(利他)、低级的动机(利己)
  • 按动机作用与活动的关系:远景性动机(时间久,远景间接动机)、近景性动机(时间近,近景间接动机&近景直接动机)
  • 奥苏贝尔成就动机分类:认知内驱力(自我需要)、自我提高内驱力(提高地位)、附属内驱力(得到认可)

4.1.5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相互作用【选、辨、简】

  •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倒U型曲线,即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完成
  •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在复杂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在简单的任务中,较高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4.1.6 学习动机理论【选、材】

  • 强化理论:行为主义学派。斯金纳
  • 需要层次理论:人的行为动机都是在需要的基础上被激发出来的。马斯洛。生理需要 → 安全需要 → 归属和爱的需要 → 自尊的需要 → 认识和理解的需要 → 审美需要 → 自我实现需要,前4为缺失型需要,后3为成长性需要。需要是可以跨越的↑(生安归尊认审实)
  • 成就动机理论:趋向成功(选择中等难度的任务)、避免失败(选择难或简单的任务)。麦克利兰,阿特金森
  • 成败归因理论:3维度(因素来源、稳定性、可控制性),6因素(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外界环境)。韦纳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归因指导:习得性无助:当个体感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对自己的重要生活事件产生影响时所体验到的一种抑郁状态。表现:学习动机降低、认知出现障碍、情绪失调。指导方式:偏于努力归因或现实归因
  • 自我效能感理论: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自信程度)。班杜拉。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最主要)、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情绪状态

4.1.7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简】
学习动机的培养:(我努力成就需要)

  • 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
  • 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 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 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学习动机的激发:(控制奖惩启发归因)

  • 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 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 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 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4.2 学习迁移
4.2.1 概念【选、辨】
学习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积极&消极),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4.2.2 迁移的分类【选、辨】
按迁移性质与结果分类:

  • 正迁移:积极的促进作用
  • 负迁移:消极的阻碍作用

按迁移内容的抽象概括水平分类:

  • 水平迁移(横向迁移):同一抽象概括水平
  • 垂直迁移(纵向迁移):不同抽象概括水平

按迁移发生的方向分类:

  • 顺向迁移:前对后的影响
  • 逆向迁移:后对前的影响

按迁移的内容分类:

  • 一般迁移:一般原理、方法、策略、态度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 具体迁移: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

按迁移过程中所需要的内在心理机制分类:

  • 同化性迁移: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
  • 顺应性迁移: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
  • 重组性迁移: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

4.2.3 学习迁移理论【选、辨、材】

  • 形式训练说(最早):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注重对能力的训练。沃尔夫
  • 共同要素说:只有两种情境中有相同要素时,才能产生迁移。桑代克
  • 经验类化说(概括说):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贾德。水下击靶实验
  • 关系转化说:情境中各种关系的理解或顿悟。苛勒。小鸡啄米实验

4.2.4 影响迁移的因素【简】(似构心)

  • 相似性
  • 原有认知结构
  • 学习心向与定势

4.2.5 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简】(内测教程)

  • 精选教材
  • 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 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 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4.3 学习策略
4.3.1 学习策略的概念
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为了达到有效的学习目的而采用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式的综合

4.3.2 学习策略的分类【选】
认知策略:分为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 复述策略(重复):利用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排除相互干扰;整体识记与分段识记;多种感官参与;复习形式多样化;画线和圈点标注
  • 精加工策略(理解):记忆术(位置记忆法、缩减与编歌诀、谐音联想法、关键词法、视觉联想);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联系实际生活;利用背景知识
  • 组织策略(归纳整合):列提纲;利用图形和表格;归类策略

元认知策略:分为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

  • 计划策略:设置学习目标;浏览学习材料;产生待回答的问题;分析完成任务的方法
  • 监控策略:阅读时对注意加以跟踪;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考试时监视自己的速度和时间
  • 调节策略: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如发现问题,则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资源管理策略:分为时间管理、环境管理、努力管理、资源利用

  • 时间管理:统筹安排学习时间;高效利用最佳时间;灵活利用零碎时间
  • 环境管理:调节自然条件;设计好学习的空间
  • 努力管理:激发内在动机;树立学习的信念;选择有挑战性的任务;调节成败标准;正确认识成败的原因;自我奖励
  • 资源利用:学习工具的利用;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

4.3.3 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

附录:简答题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0
    点赞
  • 5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