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化学基础(02)——双电层(Double-layer)

文章探讨了自发形成和人为控制的双电层结构,包括过剩离子、离子特性吸附、偶极分子定向排列以及通过外加电源调控。介绍了紧密层、分散层和Stern理论对双电层模型的描述,强调双电层在电化学反应中的关键作用。
摘要由CSDN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1、自发形成的双电层种类

1. 过剩离子双电层:

在相互作用力下达到动态平衡

2.离子特性吸附双电层:

阴离子优先吸附在金属表面,使靠近金属表面的一次有过剩的阴离子;则在溶液侧便会产生过剩的阳离子,使之达到动态平衡。(Me:合金)

抑制“特性吸附”的趋势,最终形成了稳定的双电层结构。

3.偶极分子定向排列形成的双电层:

阻碍偶极分子在电极表面的定向排列——最终形成了稳定的双电层结构。

2、人为可控的双电层结构

通过外接带点电源调控:

3、双电层模型理论

1.紧密层模型(Helmgoltz理论):双电层两侧电荷趋向于紧贴电极表面排列 (过于理想化)。

如:

都近似的默认为遵循紧密型双电层模型。

双电层两侧电场则认为仅施加在双电层两侧

2.分散层模型(Gouy-Chapman理论):考虑溶液相中离子的热运动,离子分布符合玻尔兹曼分布,完全忽略紧密层的存在。(未考虑金属相的电子分布,同样理想化)

同时双电层中电场的分布也是极为广泛的:

3.紧密/分散层模型(Stern理论):认为双电层是由内层的紧密层和外层的分散层两部分组成的。

内层紧密层,金属与溶液作用;外层分散层,分子热运动。

电场强度分布:

4、双电层结构的意义

双电层是电子导体/电解质溶液的界面区,是电化学反应和电化学现象的发生场所。

改电场足以改变电化学反应中的方向变化和反应速度。

  • 9
    点赞
  • 1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